激光治疗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1-28敬晋
敬 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捷尔医院>眼科 重庆 401120)
视网膜裂孔的发生原因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有直接的关系,疾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玻璃体变性、视网膜变性、玻璃体后脱离。一旦出现玻璃体后脱离之后,玻璃体牵拉眼球转动的时候就会伴有闪光感。如果是因为视网膜小血管撕裂导致的玻璃体积血,那么患者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1]。如果患者是因为玻璃体积血所致的视网膜裂孔,就会增加患者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机会,若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不但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失明,对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因此,针对玻璃体积血所致的视网膜裂孔患者而言,尽早实施有效的治疗方式对疾病的恢复起着关键性作用[2-3]。基于此,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19年6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58 例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激光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 年6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58 例(58只眼)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患者,其中男性23 例,女性35 例,年龄41 ~76 岁,平均年龄(59.24±3.22)岁,病程1 ~17 d,平均(13.22±1.59)d,视力0.1 ~1.0,平均(0.5±0.2)。玻璃体积血的分级为:Ⅰ级15 只眼(占比25.86%),Ⅱ级30 只眼(占比51.72%),Ⅲ级13 只眼(占比22.41%);视网膜裂孔均在颞侧与颞上方。其视网膜裂孔0.5 ~2.5 PD,其中的圆形裂孔的有44 只眼(占比75.86%),不规则形裂孔14 只眼(占比24.14%);在玻璃体中或者视网膜前发现圆形,呈透明状孔盖的有32 只眼,占比55.17%,其孔盖大小与视网膜裂孔比较接近。发现跨越裂孔或者裂孔边缘小血管的有35 只眼,占比60.34%。纳入标准:①经过临床三面镜视力、眼压、眼底彩色照像、超声以及FFA 等常规检查后确诊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4];②对激光治疗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眼部外伤病史;②患有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选择仪器为:眼科多波长固体激光治疗机,生产厂家为:1073 West 1700 North, Logan, Utah, 84321,USA,注册产品标准编号为:YZB/USA 5498-2012,规格型号为:Vision One,电压为:220 VAC,单相,电流为8 A,频率为:50 Hz。
术前给予患者应用复方托吡咔胺进行散瞳,应用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在全视网膜镜下给予患者进行激光治疗。先在裂孔的边缘做一排整齐的光凝斑,随后在围绕着裂孔做2 ~3 排的光凝斑。每2 个光斑相连但不融合,光斑的直径在200 ~300 μm,其曝光时间为0.2 s,输出功率为100 ~250 mW,光凝的反应为Ⅲ级反应激光斑,呈白色光斑反应。发现裂孔边缘与跨越裂孔的小血管后,直接针对小血管壁进行光凝。每个光凝斑应该叠加覆盖在小血管壁上,其光斑的直径在200 ~300 μm,曝光时间为0.2 ~0.3 s,输出功率为200 ~400 mW,光凝的反应为Ⅲ级反应激光斑,呈白色光斑反应。针对裂孔出现翘起或者裂孔周围视网膜浅脱离的患者,适当的扩大光凝的范围,并且追加光凝,一直到浅脱离完全消失。患者经过激光治疗1 ~8 周后,3 ~6 个月、12 个月分别到院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激光治疗1 ~8 周后,观察患者视网膜裂孔边缘及其裂孔周围的视网膜是否发生隆起,患者的玻璃体积血是否全部吸收或者有无新鲜出血。术后3 ~6 个月观察患者视网膜裂孔周围的光凝斑色素是否形成且均匀,视网膜浅脱离是否完全消失。术后12 个月观察患者视网膜裂孔边缘以及跨越裂孔小血管闭塞情况。
2.结果
2.1 治疗1 ~8 周后临床疗效
58 只患眼中,有56 只眼(占比96.55%)未再发生玻璃体积血以及视网膜脱离,其裂孔周围的一部分光凝斑色素显示比较清晰。有2 只眼(占比3.45%)发生了玻璃体积血以及视网膜脱离,其中1 只眼玻璃体积血吸收之后再次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另1 只眼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在术中可见裂孔周围存在视网膜脱离情况。
2.2 治疗3 ~6 个月后临床疗效
患眼玻璃体积血症状基本完全吸收,其光凝斑色素呈灰黑色改变,比较清晰。视网膜裂孔的边缘不是很清晰,周围的视网膜未发生隆起,跨越裂孔的小血管基本消失。
2.3 治疗12 个月后临床疗效
患眼玻璃体积血症状全部吸收,其光凝斑色素已经均匀的覆盖在了裂孔与周围视网膜,原视网膜裂孔边缘与跨越裂孔的小血管完全消失。
3.讨论
玻璃体积血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临床上对于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治疗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性玻璃体积血术后的病因中分析显示,其中视网膜裂孔是最主要的发生原因[5]。有相关研究显示,在发生玻璃体积血或者玻璃体漂浮患者的病例资料中,其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可以达到14%左右,而有一半的视网膜裂孔患者,术前通过检查都是可以发现的。玻璃体积血在早期阶段,其玻璃体积血大多呈比较小的弧形、条形或者是边界不清晰的带状,会遮挡住一部分的视网膜,上半部分的视网膜比较清晰,因此,如果上半部分发生了视网膜裂孔很容易被发现,本次研究选取的病例视网膜裂孔均位于颞上象限与颞侧,由此可见,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大多数都可以在出现症状后的短时间内或者手术之前明确诊断,可以为早期激光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6]。
近些年,多波长固体激光治疗在治疗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发现裂孔之后开始实施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封闭裂孔,预防视网膜脱离,不但可以避免玻璃体手术,还能促使患者的视力尽快恢复。但是,在相关报道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跨越裂孔或者裂孔边缘小血管进行光凝治疗,而且也有学者认为绿光治疗不适合在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的患者中应用,因为在发生玻璃体积血之后,绿光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光斑。但本文结果显示,玻璃体积血在早期阶段,只要可以发现视网膜裂孔,并且裂孔周围的视网膜是清晰可见的,应用激光治疗就可以在裂孔周围形成一个有效的光斑。如果视网膜裂孔因为玻璃体积血被遮挡,任何激光也很难治疗[7]。相反,因为激光治疗对血红蛋白吸收率比较高,其光凝跨越裂孔或者裂孔边缘小血管的时候,不但可以封闭小血管,并且也可以减少光凝治疗过程中再次出血。
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是预防与治疗视网膜脱离、封闭视网膜裂孔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本次研究中总结,激光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的关键在于以下原因:(1)早:患者在明确诊断之后应立即进行激光治疗,因为玻璃体积血弥漫在整个玻璃体或者已发生视网膜脱离后,激光治疗达不到理想的效果。(2)找:因为玻璃体积血发生的时间比较短,大多数都发生在视网膜前,很容易被发现。可以让患者更换体位,以便发现病灶的位置,尽快实施治疗,以免再次发生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给患者增加痛苦程度。
综上所述,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患者,应用激光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与玻璃体积血再次发生,有效避免了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