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11-28段嘉斌段文斌普晓敏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疼痛感

段嘉斌,段 娟,段文斌,普晓敏(通讯作者)

(1 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云南 保山 678000)

(2 德宏州人民医院急诊科 云南 德宏 678400)

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PTN)是颅神经类疾病之一,目前针对PTN 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临床中更多的认为该病是因压迫神经血管导致。临床中公认治疗PTN 效果较好的手术之一是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多数患者经MVD治疗后的疗效令人满意。为进一步研究MVD 在治疗PTN疾病中的效果,选取在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0 例PTN 患者采用MVD 进行治疗,并对MVD 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救治的PTN 患者20 例,其中男9 例,女11 例,年龄41 ~80 岁,平均年龄(61.2±3.5)岁,病程2 ~11 年,平均(4.7±5.2)年;左侧10 例,右侧10 例,无双侧患病患者;疼痛部位:1 例为额支(Ⅰ支)疼,5 例为上颌支(Ⅱ支)疼,5 例为下颌支(Ⅲ支)疼,8 例为混合型Ⅱ+Ⅲ支痛,1 例为Ⅰ+Ⅱ+Ⅲ支疼。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满足《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有关诊断标准[1];②均长期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者;③经影像学检查无阳性现象;④所有患者均已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性疾病患者;②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③依从性差者;④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MVD 治疗。术前给予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后,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全麻,协助患者将头转向健侧10 ~20°后固定头部,使患者的下颌尽可能接近胸骨出,使其乳突暴露在最高点,在患者而后发迹内侧直切1 个4 ~6 cm 的口,铣刀做1 个直径约2.5 cm的骨窗,外侧达乙状窦后缘,上缘达横窦,弧形剪开窦旁硬膜后悬吊,将桥小脑角区蛛网膜打开,将脑脊液慢慢放出,直至小脑自然塌陷,然后利用显微镜探查桥小脑角区。进入手术时对岩静脉进行保护,一旦岩静脉对手术路径操作造成影响,可进行骨蜡封闭、电凝切断等。对三叉神经根周围蛛网膜进行完全分离和松懈,使神经根近脑干处显露。确定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的动、静脉责任血管,并将其余神经根进行分离后垫入合适的Teflon 垫片,使神经根与责任血管隔离。采用温0.9%氯化钠溶液对术野进行冲洗,仔细止血。确定无误后严密缝合硬膜,对骨瓣进行恢复固定。术毕后进行常规抗感染等治疗,实时观察患者病情康复状况。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术中情况、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以及门诊和电话随访情况。疼痛感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总分10 分,分数越高疼痛值越高,0 分为无痛;3 分及以下为轻微疼痛;4 ~6 分为中度疼痛;7 ~10 分为重度疼痛[3]。总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率(%)表示。

2.结果

2.1 术中情况

患者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主要有,16 例患者为小脑上动脉,占比80.00%,2 例患者为小脑前下动脉,占比10.00%,岩静脉和动静脉混合各1 例,各占比5.00%。

2.2 术后效果

20 例患者经MVD 术治疗后,术后15 例患者疼痛立即消失,痊愈率为75.00%;术后4 例患者疼痛在术后3 个月内无需药物自行逐渐消失或仅服用少量药物后即可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为20.00%;术后1 例患者经治疗后疼痛无好转,采用卡马西平等药物继续治疗后无效,最后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治疗后疼痛消失,无效率为5.00%。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

20 例患者经MVD 术治疗后,共计3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其中,术后患者同侧口唇发生疱疹2 例(10.00%),治疗7 d 后痊愈;术后1 例(5.00%)患者出现不全性周围性面瘫,对症治疗21 d后痊愈。未出现颅内感染、脑干及颅神经功能异常、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2.4 随访情况

对20 例患者均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3 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后恢复情况,包括疼痛改善程度以及时间,是否复发、是否出现不良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19 例患者痊愈,疼痛感全部消失,占比95.00%;1 例患者的疼痛感显著好转,且偶有疼痛感时服用卡马安西平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占比5.00%。

3.讨论

PTN 每年发病率为(4.3 ~4.7)/10 万,而且患者多为老年人[4]。PTN 疾病多为单侧疼痛,仅有0.8%~4.2%的患者为双侧疼痛[5]。PTN 发病初期治疗首选服用药物,当口服药物无法缓解疼痛或药物治疗无效,再或者患者无法忍受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不得不停药时手术治疗是PTN 患者选择的有效治疗方式,目前手术治疗方式有MVD、神经根部分切除术、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等。MVD 具有非破坏性、创伤小,较低的术后复发率,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显著。有研究证明PTN 患者采用MVD 治疗效果更好[6-7],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的血管进行分离而达到降压效果。MVD 治疗PTN 最大的优势是在治疗过程中有显微镜辅助支持,手术医生可直观血管压迫程度,同时解除三叉神经的血管压迫,减少对三叉神经的损害,降低预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结果显示,本次20 例患者均为血管压迫,其中16 例患者为小脑上动脉,占比80.00%,2 例患者为小脑前下动脉,占比10.00%,岩静脉和动静脉混合各1 例,占比5.00%。由此可看出动脉性压迫是引发PIN 的主要原因,结果与郭贤放等[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0 例患者经MVD 术治疗后,术后15 例患者疼痛立即消失,痊愈率为75.00%;术后4 例患者疼痛在术后3 个月内逐渐消失,有效率为20.00%;术后1 例患者经治疗后疼痛无好转,采用卡马西平等药物继续治疗,最后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治疗后疼痛消失无效率仅5.00%;共计3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比15.00%,其中,术后患者同侧口唇发生疱疹2 例(10.00%),术后1 例(5.00%)患者出现不全性周围性面瘫。由此可看出,MVD 术在治疗PIN 的效果较好,总治疗有效率为95.00%(19/20),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及疼痛感,并发症较少,这是因为MVD 在治疗PTN 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主要是从PTN的“病因”上解决患者疼痛,因此该手术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由此可见,MVD 术治疗PIN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复发,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同时降低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9-10]。

综上所述,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病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疼痛感
材料作文“疼痛感”升格指导
基于MRI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情绪干预及注射手法对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术后疼痛护理评分与患者静息及活动性疼痛自评结果的比较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