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析
2021-11-28于洪亮于慧丽
于洪亮 于慧丽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也呈增加趋势。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25%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迫在眉睫[1]。新时期,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不断提升其心理育人能力,增强心理育人实效,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新环境难以适应
大学的教学理念与中学有很大区别,学习环境变得更自由,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使很多大学新生不适应,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调[2]。诸如因环境差异不适应而感到焦虑,因学习方式不适应而感到失落,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感到孤独,因理想与现实差距而心灰意冷,因发展目标不明确而感到茫然。
(二)经济困窘的压力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南北方地域文化不同,生活条件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部分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和嫉妒心,可能和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矛盾,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就会直接引发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
(三)沉迷于网络世界
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无节制地在互联网上浏览不良信息、玩游戏等等,长时间沉迷于虚拟世界中,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精神恍惚,对身旁事漠不关心,并出现行为异常、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人格障碍等问题,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严重影响身心健康[3]。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在校园里享受到恋爱的甜蜜,渴望爱情已成为大学生中普遍的心理状态。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把握好恋爱的“度”,导致在恋爱过程中有不合理的举动,比如部分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偏激,因恋爱问题导致“伤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求职与就业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再加上每年规模庞大的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就业门槛不断提高,导致就业市场不太乐观。在学校是天之骄子,但“毕业即失业”的状态随之出现,失去了原来在高校的安全感,使部分大学生有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扮演的角色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辅导员一定要充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指导者、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锻造出心理素质过硬的大学生。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人生的发展是由多个阶段组成,从婴儿到老年,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而大学生的心理结构正处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因此,这个阶段的心理素质塑造极其重要。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就可能会遭遇自我认知偏差、情绪失控等问题,辅导员一定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了解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设立的意义,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大学生烦恼、躁动、孤僻等一系列心理疾病,促使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其次,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端正看待事物的态度,弄清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各种压力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辅导员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之一,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是极其重要的。首先,辅导员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相关程序熟悉了解,内化于心。在新生入学之初,辅导员要在学校的安排下,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把心理普查的结果记录在册,及时建立心理档案,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疏导。其次,辅导员要经常性地指导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4]。最后,辅导员更要注重贴近大学生生活,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各种困难,应给予指导与帮扶,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应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潜在因素及时摸排,但切忌盲目做出处理,一定要在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尽力降低心理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在心理危机的发现者方面,某些学生由于评不上奖学金,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辅导员就要对其价值观进行正确引领,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在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协助者方面,当获悉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要确保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同时要运用自己掌握的相关心理知识尽可能地处理危机情况,待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开展工作时,做好协助工作。在心理危机事件后期,作为干预的关注者,辅导员要时时关注事态的发展态势,以防二次危机的发生[5]。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举措
新时期,辅导员经常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实践意义。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和心理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改进心理育人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推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创新。
(一)增强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辅导员从事心理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推动辅导员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举措。首先,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心理学相关理论学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主动学习心理学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接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6]。其次,辅导员应不断提升心理育人实践能力。辅导员应不断了解心理学学科前沿信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了解掌握情绪管理和调节的技能和方法,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善于利用规律,总结工作经验做法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同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又存在着共性。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时一定要注重发现和利用其中存在的规律,运用规律合理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调查研究能力,经常性深入了解学生,洞察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梳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探寻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辅导方法[7]。同时,还要增强职业敏感性,研究和思考不同心理危机事件的征兆、特点等,归纳相关经验,制订有效应对预案,让大学生从心理上增强抗压的能力。
(三)加强分类指导,关注重点群体学生
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时,更要重点关注好四类学生。一是贫困学生群体[8]。贫困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生活在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可能会有区别,由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没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比如刚上大学时,富裕家庭的孩子会买高档电脑,优质手机,而生活困难的孩子买不起电脑,这就会导致部分困难的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因此,这一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二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当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问题,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辅导员老师要帮助他们融入班级集体,主动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有效避免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9]。三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当今,很多大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而忽视了正常的交往,放松了课程的学习,辅导员不应该过度指责他们,首先接纳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远离网络游戏。四是就业困难群体,受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及时和他们沟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四)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心理育人实效
新时期,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时,首先要拓宽心理育人工作途径,解决大学生实际遇到的心理问题[10]。比如,可以在学生宿舍楼里设置“心理阳光工作坊”,由学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和相关心理医生值班,与他们谈心听话,及时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其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拓宽网络心理育人环境,进一步增强心理育人实效。线下诸如开展学院“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心理影片赏析、课外实践活动等,帮助排解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最后,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做好协同心理育人工作。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心理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更需要社会和家长参与进来,形成心理育人合力,构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级联动机制,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