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辅导员关于抑郁倾向大学生管理的研究

2021-11-28胡明蓉

山西青年 2021年13期
关键词:辅导员群体情绪

李 超 胡明蓉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 628040)

一、抑郁倾向大学生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高职院校抑郁倾向大学生明显增多,更多的是由于个人因素导致的,包括个人性格、自理能力以及个人情绪调节能力等都与能否产生抑郁息息相关。受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影响,现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直以来深受家庭的宠爱和庇护,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劳动锻炼,相对缺少实践经验,存在着自理能力弱、抗压能力弱、动手能力弱以及协作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在面临重大困难和个人问题的时候就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或协作处理的能力,不能够及时妥善地解决问题。这会极大增强学生的挫败感,如果此类学生没有掌握调节情绪的科学方法,就不容易较快走出失败阴影和情绪低落,将严重影响心理健康,长此以往甚至容易引起抑郁,威胁着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另外,抑郁倾向大学生往往是受性格内向、胆怯影响,在生活中不愿与人交往,相对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面对事情既敏感又悲观,内心相对脆弱,这也是引起学生抑郁倾向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因素

家庭原因是导致学生产生抑郁的第一大外在因素,也可以说是引发大学生产生抑郁的重要祸源。很多抑郁学生并非先天性的,而是后天性形成的,这类学生主要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甚至贫困家庭、突遇重大变故家庭等。因为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突发重大变故以及家庭生计维持困难等问题,导致这类学生群体在进入大学以前就一直为这些客观存在的家庭琐事担忧、分心,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家庭情况,加上未能在家中及时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就会觉得缺少家人关心,造成情绪持续低落,沉默寡言,不相信身边的朋友,常年既往就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良好家风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其实很多抑郁倾向的大学生是没有经历过良好家风的影响和教育的,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积极的思维方式,导致其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时容易走向极端,一旦不符合自己内在需求就容易想不开,进而抑郁。

(三)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引发了价值观扭曲、碰瓷、拜金主义以及人情冷漠等不良社会问题,而其中社会冷漠就是造成大学生抑郁的一大杀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努力就会被社会淘汰,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很多人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往往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只看到个人得失,加上拜金、碰瓷等现象不断增多,导致很多人不敢相信别人,也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最终表现为社会冷漠。部分大学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鼓励的时候,往往得不到身边人的帮助和关心,甚至在需要发展的时候,还受到了他人的威胁和迫害,引起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安,继而发展为对社会的不信任,对身边人的害怕,很多事就憋在心里,不敢也不愿意与他人进行分享,时间一久,很多问题想不通也就造成了心理抑郁。同时,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也是引起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外因,社会空缺工作岗位与毕业大学生人数不对等,毕业大学生能力与岗位不匹配,所学专业不符合岗位所需等问题让很多毕业大学生未能顺利找到适合自身的岗位,经常性忍受旁人的议论,严重怀疑自我价值,这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

(四)网络因素

网络社会作为当前人类生活的第二大空间,各类朋友圈、社交网站、短视频等网络资源散发传播着各类社会信息,又因其自身的快捷性、虚拟性、海量性等特征,特别容易诱发社会比较,“其中如果产生负面社会比较就很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抑郁倾向。”[1]大学生作为一大网络使用群体,随时随地都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积极偏向信息,比如漂亮的照片、豪华的住所、个人荣誉展等通过网络迅速进入大家的视野,如果这部分学生攀比心过强,且自我认知定位不清晰,就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评价,即负面社会比较,总觉得别人就是优秀的、幸福的,并不断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放大,致使个人幸福感持续降低,进而产生消极情绪,若没有得到及时的释放或有效的心理疏导,就很有可能引发心理抑郁。

二、抑郁倾向大学生的症状表现

(一)身体举止异于平时

产生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往往在身体举止方面不同于平时正常表现,会有一些明显的标志性特征。“身体上主要表现为没有精神活力,整个人一蹶不振,面色苍白,目光呆滞,身体逐渐消瘦。”[2]举止上跟往常相比,会有明显的出入,睡眠障碍多,容易失眠,常常一个人胡思乱想,食欲不好,沉默少言,不愿意与其他人交谈,常常带着怀疑的心理和眼光看待别人,不敢也不愿将自己的事情分享给他人,甚至出现自言自语的行为,思维逻辑混乱,不及平时。另外,这类学生通常表现出孤僻的行为,不喜欢参加集体性强、竞争性强、对抗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运动功能相对减弱,反应迟钝,敏捷性不如正常人的表现。

(二)情绪管理相对较差

情绪是一面镜子,通过情绪往往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状态和心境,而产生抑郁倾向的人往往情绪会表现出消极、低落等症状,同时又极不善于做好自我情绪管理。抑郁倾向严重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受身边小事影响,一旦不符合自己内心需求就会变得暴躁,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大发脾气和出现暴力倾向,即使对亲近的人和好友也难以控制自我情绪。同时,产生抑郁倾向的大学生特别敏感,容易计较得失,一旦失去某种东西就容易产生失落、懊悔及自责等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情绪宣泄,长期下去就很难走出心理阴影,形成抑郁症。

三、抑郁倾向大学生的管理方式

(一)引导正确的自我定位

为有效干预高职院校抑郁倾向大学生持续增多的问题,辅导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通过日常主题班会,职业规划课程以及班级活动等教育载体和手段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定位,并从中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祛除悲观、自卑等消极认知,熟悉掌握辩证方法论,理性辩证地看待遇到的问题,从内向走向外向,从胆怯消极走向积极主动,辅导员在其中要时时关注并帮助其进行客观分析,引导其充分肯定自我社会价值,对生活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期待,形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实现从个人源头消解负面情绪。

(二)建立联动的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针对抑郁症学生越来越多的问题,应该充分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同时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深入学生中去摸查,将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清理出来,实施重点关注教育,建立学院、系部、心理健康中心、班级四级联动管理机制。学院充分落实好主体责任,负责好统筹协调工作,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系部针对抑郁倾向类大学生建立台账,针对这类群体实现微观管理,时刻给予这类群体最温馨甚至是最特殊的关爱,遇事少责骂多引导,少抱怨多鼓励。心理健康中心针对普查情况制定专业规范的心理抑郁危机干预方案以及重点人员处方,实现面点集合,有效干预抑郁程度加重。班级实现辅导员、班委干部、寝室长信息贯通渠道,既保护好学生隐私,又对其多帮助和多关心,实现特殊情况及时上报,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三)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育人、育德的重要载体,既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也有提升个人修养的作用。因此,面对抑郁症这类学生群体的特殊原因、特殊情况,鼓励、引导其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重要的手段。这类学生在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认识到更多的朋友,逐渐敞开闭塞的心扉,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一旦这类学生群体感受到了被别人接纳和信任,他们的信心也会逐渐增强,排挤他人的情况也会逐渐减少,进而就会引导其身心越来越健康,减少负面情绪产生,降低抑郁程度,甚至减少过激的行为发生,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而其中体育类活动对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也有预防和缓解作用,通过一定运动形式和一定运动量可以明显减少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或可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抑郁情绪。”[3]所以,学院、系部以及班级很有必要不定时开展体育类活动或者比赛。

(四)进行有效的谈心谈话

在处理心理危机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特别重要,而其中一个很重要也很普遍和实用的手段就是进行谈心谈话。因此,辅导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并接受一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方能充分掌握相对较科学的谈话技巧,利用谈心谈话来降低这类学生群体的防范意识,让其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关爱,产生巨大的信任,进而将压抑在心底的事情分享给辅导员。这样,我们就可以相对准确地了解导致这类学生产生抑郁的一些具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从源头上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这类学生群体安全、愉悦地度过大学生活。

(五)培养健康的网络习惯

大学生作为相对较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对待事物的认知分析相对缺乏理性正确的态度,不健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意识也会造成部分学生产生抑郁情绪。面对这种状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充分把握好学生的成长规律,准确摸透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全面熟悉这类群体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主要平台以及主要行为,对其网络生活行为有较为全面地了解,帮助其分析哪些行为是不适合的,哪些想法又是错误的,尤其针对产生的负面社会比较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其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抵制不良负面社会比较。

抑郁症倾向学生需要关注,也需要关爱,但不可盲目地去下药,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究其本质,深挖问题所在,并充分掌握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方可更有效地管理好、教育好这类学生群体。

猜你喜欢

辅导员群体情绪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情绪认同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