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引导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研究
2021-11-28杨春华朱艳萍姜文国徐玉雪李雅娜
田 梗 杨春华 米 佳 朱艳萍 姜文国 徐玉雪 李雅娜
1 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处 山东 烟台 264003;2 滨州医学院药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 3 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
“双一流”建设指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在于培养出国家所需的高水平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并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研究生培养正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2]。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如加大优秀科研人才引进,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实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3-4]。但是,从当前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研究生总体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何充分有效的调动研究生的学术自觉意识,引导研究生形成学习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接收学术前沿先进理论知识并付诸于科研实践,仍然是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以滨州医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为例,提出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引导硕士研究生产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实践的几点策略。
1 滨州医学院当前“双一流”学科建设情况
目前,滨州医学院共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其中护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及应用心理学等共19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是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6‰,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获批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基础医学、护理学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在“双一流”建设的环境以及国际化研究生培养需要下,滨州医学院推进实行了S-P-R-I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引进了国外优秀的师资力量,包括组建国内外协同导师团队(supervisor team construction),建设高水平创新基地(platform enhancement),引进国外教授开设学术论坛(resource utilization),开设中外双导师创新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innovative PhD student cultivation),通过与国际高端人才及优势院校接轨,提升学科创新发展水平,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形成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将美育思政引入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最终通过实现国内外优势资源的整合,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培养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促进了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及提升[5-7]。
2 提升研究生学习实践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需要具备自主探索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政府引导和地方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各大高校不断加强科研平台等硬件条件建设,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形成高水平的学术创新环境。因而,在具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及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如何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产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实践活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格外重要。
2.1 引导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研究生是知识承受的主要载体,是整个培养过程的主体和中心[8]。研究生在接受培养过程中,通常表现出主观能动性、被动能动性以及消极能动性三种状态。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导师引导,研究生可激发个人的学习潜能,能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思考,提出问题,并与导师进行反馈互动,从而形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在被动能动性的学习实践中,研究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缺乏目标性,仅仅是被动接受导师的学习实践安排,完成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没有追求最新学术理论的积极性,对于所进行科研实践的背景和意义不关心,因而不能形成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所培养出的是熟练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非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科研人才[9]。而在消极能动性学习实践中,研究生对于导师安排的任务只是表面接收,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处于消极对待态度,不积极参与科研实践,也不关心最终的实践成果正确与否。持消极能动性学习实践态度的研究生,最终很难到达研究生培养的毕业标准。
2.2 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是影响其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及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研究生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学习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来获得。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程度、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等是影响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的重要内部因素;而政府、社会、高校及教师等教育引导及培育则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质量,在研究生教学模式及培养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摸索创新,培养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引导研究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树立学习研究的目标意识,以内心兴趣和志向驱动自己的学习,从而完成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根基,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 引导研究生形成主观能动性学习实践的研究
引导和激励研究生养成主观能动性学习实践的习惯,需要以研究生为主体,为研究生需要树立目标意识,培养其学术兴趣,从研究生本体出发提升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10-11]。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科研实践的引路人,理应帮助研究生树立合适的培养目标,引导和激励研究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寻求最新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科研实践过程,从而形成主观能动性学习实践。
3.1 体现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的主力军地位 导师是研究生科研课题的制定者,以及科研进展的把控者,但研究生是科研课题的实际实施人。研究生初入学的时候,缺乏对即将开展科研课题的学术背景,仅依据导师安排进行课题实验和研究难以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因而,研究生初入学时,导师应充分了解研究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包括专业背景、技术能力、个人兴趣和未来规划,经与研究生商讨后,根据研究生本人意愿,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学术目标、制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其学术兴趣,增强其学习规划意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导师应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督促,在科研课题设立阶段,让研究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的设计,发散思维,进行实验设计并允许一定的实验“试错”;在中期考核阶段,导师应帮助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前期工作进行考核,通过专家的意见和指导,为研究生所遇到的瓶颈性难题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方案,并优化后续的研究方案,帮助研究生形成科研批判性思维;在课题完成阶段,研究生进行相关论文写作工作中,导师应培养其良好规范的学术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对科研实践总结陈述及反思的能力。通过充分尊重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研究生对课题设计、实施和总结的参与度,降低对导师的依赖程度,使研究生在实际科研实践过程中完成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3.2 引导研究生进行由点及面的文献学习 文献学习是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及解决科学问题都离不开参考文献的引导。在研究生不同学习阶段,文献阅读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课题制定之初,广而博的文献调研,尤其是中英文综述类的文章对研究生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并确定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实施阶段,则需要精而专的阅读文献来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文献阅读能够增强研究生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例如,通过定期举办文献学习交流活动,可引导研究生对最新前沿学术理论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限定文献学习主题,将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汇报PPT的制作转为研究生个人独立完成。文献汇报时,除要求研究生汇报文献所包含知识点外,同时引导研究生积极寻找与文献相关,但是并未包含在文献中的其他信息,如文献作者的单位信息,文献作者在该研究之前的研究基础(曾发表过的文章),文献作者所隶属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等。通过这种发散行为,可将所学习的学术理论从本篇文献发散至当前学术同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形成对于最新学术理论知识由点至面的学习和了解。另外,在文献学习交流活动中,研究生通过与参会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对于文献中最新的学术理论进行评价和讨论,形成思维碰撞,可从中获得关于科研课题进展的启示。
3.3 组建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科研小组 通过研究生带教本科生的形式可提升研究生的责任感,产生对于学习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并有助于研究生将理论及技术消化吸收并进行讲解输出,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12-13]。仿照“PI制”组建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科研小组。一般1名研究生可以同2~3位本科生组建为一个科研小组。例如以“使用蛋白质组学研究脑损伤导致认知障碍新治疗靶点的机制研究”科研课题为例,即可将“小鼠脑损伤后行为学变化情况研究”拆分出来作为独立的小课题。由研究生作为负责人带领整个科研小组完成该小课题的实施和成果总结。在小课题实施进展过程中,研究生除了向本科生讲解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法外,还需整体把控实验进度安排及研究项目的整体进展情况,并针对本科生遇到的各种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通过组建科研小组,让研究生在小组的课题进展中发挥核心引导作用,不但锻炼了研究生在科研课题进展过程中的统筹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帮助研究生增添了科研助手,减轻了研究生工作量,有助于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高效率完成。此外,科研小组的科研实践活动还让本科生接触和学习了最新学术理论,促进了科研思维的形成以及科研课题的实践。从目前结果看,指导本科生完成科研项目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显著高于未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研究生。
3.4 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论坛和创新大赛 学术交流是高等院校拓宽研究生科研思维,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14-15]。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以赛促学,坚持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学术论坛以及参加各级别的创新大赛,可以彰显对研究生科研工作成果的鼓励和肯定,另外通过学术交流和实践性大赛,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加科研兴趣,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研究生在学术论坛进行主题汇报或者墙报展示,或者以研究成果参加创新大赛,能够增强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的主动性,提升研究生的演讲和成果展示能力,提高科研活动的自信心,不论是否获奖,都是对研究生研究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对其他未参加活动的研究生起到了积极示范性作用,均能对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实践起到激励作用。
3.5 支持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目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为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培养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雄厚科研创新能力,兼具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研究生。滨州医学院一直重视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为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带教水平,制定了《滨州医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支持计划》,通过支持研究生导师国际访学工作,增强导师的国际学术水平,提升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水平。同时制定了《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国际访学支持计划》,主要用于资助滨州医学院全日制研究生参加短期春(秋)令营项目、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在访学支持计划基金支持下,通过规范的申报、评选及派出管理流程,每期遴选符合条件的优秀硕士研究生3~5人进行出国(境)访学工作,并提供访学期间食宿等生活补助费用,解除研究生的后顾之忧。目前,滨州医学院已派出96名研究生赴美国、英国、瑞典等国家访学;并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组建国内外协同导师团队,国外导师依托滨州医学院招收研究生,研究生在国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赴海外完成科学研究工作,并撰写英文毕业论文,以这种国内外导师联合教育模式已经成功培养毕业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另外,还建立了导师带领研究生一起访学开展科研的模式,这种模式旨在解决国外访学的时间限制问题,导师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适应国外的科研环境,而研究生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加速科学问题的解决,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通过这些访学活动,开阔了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对学校促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4 结语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归根结底是实现创新性、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处于主体地位。在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过程中,如何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出了几点引导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实践的策略,为合理、科学、高效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