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二十五军长征: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生动写照

2021-11-28金文斌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徐海东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

金文斌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1]红二十五军历时十个月、辗转五千多公里的艰苦卓绝的长征,不仅是英勇的红军将士的奋斗史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生动写照。

一、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

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的政治路线一旦确定,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毫不犹豫地坚决执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逐渐升级,红二十五军坚决执行北上抗日的崇高使命。当鄂豫皖省委收到中央来信后,当即率红二十五军赶赴鄂东北,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会议,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战略转移和创建新根据地的指示。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号召一切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武装起来,一致抗日。宣言发布后,红二十五军告别战斗了多年的大别山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迈向了北上抗日的漫漫征途。

红二十五军自从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之后,即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当交通员石健民冒着生命危险,带来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并继续北上的确切信息后,代理省委书记吴焕先立即在当天晚上召开鄂豫陕省委紧急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到陕甘苏区会合红二十六军”,独立自主,坚决果断地作出“西征北上,直接有力地配合红军主力”[2]的正确战略决策。第二天拂晓,鄂豫陕省委就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踏上了西征甘肃、北上陕北的道路。

由于当时没有电台联络,关于中央红军的行动消息一无所知,红二十五军到达陇东灵台地区后,军长徐海东每天都派人到处搜集报纸,访问来往客商,从中打探中央红军的消息。部队在留坝江口镇休整期间,鄂豫陕省委提出“迎接党中央”“迎接主力红军”的口号,再次进行西征北上的思想动员,进一步激发了红二十五军全体将士的斗志。

红二十五军能够胜利到达陕北,除坚决执行北上抗日这一正确的政治路线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例如实行统战政策,途经白区地主围寨时,中立地主武装;发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保护正当经商和行商,不侵犯富农和民族资本家利益;油印《什么是红军》传单,抵制国民党反动派的恶毒谣言,让群众真正了解红军队伍;重视瓦解敌军工作,尤其是对东北军进行政治争取,对被俘者不杀不辱,愿留者欢迎,愿走者发给路费。这些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策略的实施,大大减少了红二十五军长征沿途的阻力,迅速打开了北上抗日、创建新根据地的局面。

二、自觉站稳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人站稳政治立场就是对党忠诚老实,具体表现在勇于牺牲、敢于战斗、无私奉献方面。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不论是军首长还是普通战士,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火线指挥。在危难时刻,听党安排,勇挑重担。

独树镇战役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生死存亡的一战。在突然遭遇敌人包围的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高声呼喊“共产党员跟我来”,头也不回地举起大刀向敌人冲去。这一句激昂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每个战士的斗志,极大地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庾家河一战非常惨烈。红军指战员在军政委吴焕先的指挥下,殊死奋战,以刺刀、手榴弹与敌拼杀,许多干部、战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军部司号长程玉林负伤,始终坚守阵地,接连投出几十颗手榴弹,最后壮烈牺牲。第二二四团第七连两名机枪手在和敌人对射中,先后牺牲,第三名射手又接着打起来,终于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了。

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身负重伤,省委书记徐宝珊重病的危难时刻,军政委吴焕先毅然决然地担负起指挥红二十五军行军打仗、领导红二十五军开辟新根据地的重担。在泾川县四坡村遭遇战中,吴焕先最终不幸身中7弹,壮烈牺牲。他在身中3弹的危险时刻,还在指挥作战,呼喊:“压住敌人就是胜利,一定要坚决地打!”体现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

吴焕先牺牲后,由于副军长程子华负伤未愈,鄂豫陕省委常委临时商定,军政委和省委书记均由徐海东兼任。在此关键时刻,徐海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勇挑革命重担。这对于当时稳定部队的思想情绪,继续执行北上的战略任务起了重要作用。徐海东出生入死,曾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痕。美国记者斯诺随军采访他,问到这个问题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徐海东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无限忠诚。

三、始终保持政治清醒

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清醒就是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就是要在讲政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对象准确提出不同策略,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

红二十五军在长征出发时就做到了政治头脑特别清醒。1934年11月16日,长征出发时,红二十五军高举的是“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宣布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号召全国同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红二十五军在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发表抗日《宣言》,便于减少长征途中的阻力,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

鄂豫皖省委在红二十五军长征转移方向上始终保持着政治清醒。1934年11月11日,省委在花山寨会议上研究,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转移方向以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或豫西的伏牛山区为目标。红二十五军行军到达桐柏山后,发现此地距交通要道太近,回旋范围狭小,不易立足发展。于是省委果断决定,向豫西的伏牛山挺进,在那里相机创建根据地。红二十五军进入伏牛山区后,省委经过认真勘察和调查,发现这里地域狭窄,盗匪出没无常,反动统治严密,群众被圈在围寨里面,不适宜创建根据地。省委经过研究,决定到陕南去开辟根据地。

红二十五军在讲政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对象,准确提出不同斗争策略。从泌阳城东向北,沿途地主豪绅们所盘踞的围寨林立。红二十五军经过时,不时遭到围寨武装势力的骚扰。面对这些“拦路虎”,为了争取时间迅速北上,红二十五军领导人决定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利用开明士绅的关系,给寨主头目写信,与围寨头目谈判,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说明红军是北上抗日的队伍,只是借道通过,不进他们的寨子,不打土豪,促其保持中立。由于红二十五军晓以民族大义,开展政治攻势,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大多数围寨的地主武装保持中立,使红二十五军顺利通过了这个地区,摆脱了敌军的追堵。

1934年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庚家河会议虽然由于敌人的进攻而中断,但作出的《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非常及时,对革命前途命运的认识非常深刻,提出在新的任务与困难面前,要抓两手,一手抓反对悲观失望、消极退却的右倾思想,坚定了胜利的信心;一手抓反对那些“死守”拼命的情绪,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中央红军初到陕北时,过去隶属于张国焘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表示坚决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并从七千多块大洋中拿出五千多块慷慨地支援中央红军,打消了毛泽东等人的顾虑,表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

四、严格遵守政治纪律

中国共产党人严守政治纪律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毫不迟疑执行党的政策,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执行党的决定,纪律严格,赏罚严明。1935年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郧西二天门召开会议,对认为在陕南创建新根据地难、要求入川的同志进行了批评,坚定了反“围剿”斗争的信心。4月中旬,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葛牌镇召开会议,对主张入川的少数同志进行了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进一步坚定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决心。同时,为了做好反“围剿”的准备,红二十五军在商县龙驹寨开展战术训练,进行形势教育,结合总结工作整顿支部,改进作风,加强连队和机关建设,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红二十五军在进入回民地区之前,军政委吴焕先在部队中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介绍并强调了回族的风土人情和回民的生活特点。在进入兴隆镇回民聚居地时,红二十五军结合回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专门为部队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受到了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激发了回民和其他各族群众拥护红军、参加红军、抗日救国的积极性。这些为后来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回民地区打下了良好基础。毛泽东夸奖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3]。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是红二十五军最先在长征路上唱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曲,还是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为占领镇安县告群众书》,都要求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如有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可直接向政治部控告。针对红军战士错把开药铺的“杨善人”当作大土豪抓起来的事情,军政委吴焕先当晚就与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商量,决定起草一份传单,借以安定民心。第二天清晨《什么是红军》的传单就张贴在街头,用群众语言指出“红军里面的人,都是工人农人贫民士兵出身”,“红军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4]。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红二十五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严肃的铁的群众纪律的约束,才极大地在新区群众中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也让人民群众通过与国民党部队的比较,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形象,赢得了沿途广大群众的真心支持。

五、牢固树立全局观念

长征途中,鄂豫皖省委、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全体将士明大势,识大体,顾大局,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道理”[5]。为了掩护中央红军完成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决定,扛起“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不计自己的安危得失,通过艰苦战斗有效地牵制了大量敌军。

1935年7月14日,红二十五军挺进至距西安20多公里处的引驾回(又称接驾回)时,从国民党的报纸上获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的动向。代理省委书记、军政委吴焕先迅速召开会议,鄂豫陕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离开新创建的根据地,不惜一切牺牲,策应和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军长徐海东说:“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都牺牲了,也要把党中央和一、四方面军迎接过来。”[6]随后他们立即北上陕甘革命根据地,与陕甘红军会师。

在电台损坏,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军政委吴焕先多次说:“消灭敌人一个团不如缴获一部电台”。只有得到电台,才能得到党中央的指示。当党中央派人送来《关于陕甘支队告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时,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群情激昂,高呼“打个大胜仗,迎接党中央”。“为了迎接党中央”而歼灭敌人,是当时最有力的战斗动员口号。

1935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几乎弹尽粮绝。毛泽东担心部队过冬问题,于是向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借款。徐海东毫不犹豫地支援中央红军。毛泽东非常感动,多次对徐海东、程子华说,红二十五军“为革命立了大功”[7]。

红二十五军对党中央派来的干部十分尊重并委以重任。徐海东军长得知周恩来派来的程子华在红一方面军当过第二十二师师长,参加过广州起义,还在军校学习过,便主动提出自己改任副军长,让程子华担任军长。鄂豫皖省委经讨论后,同意了徐海东的建议。当党中央从中央红军抽调一批干部加强红二十五军和后来的红十五军团的领导时,军团长徐海东多次教育部队要尊重和支持他们。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独立坚持斗争的红七十四师对党中央派去联系的同志十分尊重,接受其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红军长征中“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是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战略主动”[8]。

猜你喜欢

徐海东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北渡长江第一恶仗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徐海东卖羊当路费去武昌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试论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四条腿”将军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勤保障研究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