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史编纂与资政育人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8何家理
何家理
(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中共党史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全部发展历程的记载。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党章的不断完善过程、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史实的记载[1]。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要加强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好中共党史和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努力形成研究、资政、育人三足鼎立工作格局[2]。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成为近年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3]。通常将省级以下党史称为地方党史。自2016年12月以来,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17人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中国共产党陕西安康历史》 (第二卷)、《中国共产党陕西旬阳历史》 (1921—1978)、《中国共产党陕西岚皋历史》 (1921—1978) 等三部地方党史的编纂任务。其中,第一部为委托编纂,后两部为网上招标中标编纂,前两部党史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另一部于2021年6月出版。课题组在构建地方党史研究、资政、育人三足鼎立工作格局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用研究的视角编纂地方党史
编纂党史,是对散落在档案、书籍、报纸、图片、碑文、遗址、网络、当事人大脑等各种信息载体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和整理,并进行严格取舍和评价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整理工作。资料不全,不能反映历史全貌;取舍不当,不符合历史决议要求;评价不准,不能发挥资政育人功效。一部精品党史,一定要做到“仔细梳理与认真研究相结合”。
(一)仔细梳理搜集散落在各种信息载体上的相关资料
编纂期间,课题组成员广泛征集资料,内查外调相结合。对安康市档案馆、旬阳县档案馆、岚皋县档案馆的原始档案材料进行全面梳理,力求统揽所有相关档案信息。
以中共安康党史编纂为例,查阅档案资料820多卷,复印档案资料520多份,扫描档案及报纸3000多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安康市档案馆及各县区档案馆尚未启动主要档案材料文字录入工作,档案处于原始状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档案材料多为手写和铅印,纸张材质较差且不得外借。二是大部分手写档案为繁体竖排,复印件模糊不清,拍照放大后难以辨认。三是部分档案残缺、破损,辨认不清,扫描照片并还原为文字,耗时甚巨。
在收集档案馆信息的基础上,做好外调资料搜集工作。先后前往湖北郧西和竹溪、四川达州、陕西商洛和汉中以及安康各区县查阅资料,寻访历史当事人。安康市档案馆、各县档案史志局(馆)、安康日报社、安康市统计局、安康市博物馆、安康烈士陵园等单位为本书编纂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工作支持。
(二)以课题会议集体商讨方式推进党史编纂工作
面对庞大的目录体系,如何才能有效推进课题研究,统一成员的行动?课题组摸索出通过召开会议拟定并下发《会议纪要》的形式协调各方关系。课题会议的主要内容围绕总结进展、讨论问题、安排工作三个主题进行,同时建立课题QQ群,开展日常交流互动。《中共安康党史》课题组共召开研讨会35次,形成会议纪要35个;《中共旬阳党史》课题组共召开研讨会29次,形成会议纪要29个;《中共岚皋党史》课题组目前召开研讨会12次,形成会议纪要12个。
课题启动时召开开题会,编写过程中召开进展会,结束时召开总结会。课题组成员对浩繁庞杂的史料进行筛选,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做准确把握,对具有争议性的重要事件,先着眼于选取和记载真实的史料,让事实说话,既坚持了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又表现出编撰者政治上的原则性和高度责任感。2018年9月形成《安康二卷》送审稿,2019年5月23日,省市专家亲赴安康学院召开了《安康二卷》送审稿审核意见反馈会。进入出版阶段后,课题负责人与中共党史出版社编辑反复沟通,充分协商,将修改后的第18稿付梓印刷。
(三)通过申报课题与撰写研究论文推进党史问题研究
结合编纂地方党史,课题组申报并获批2019年省级教改项目“基于红色微平台的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途径创新研究(19BY121)”;撰写发表论文6篇,其中3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如《安康市“土改查田试办”政策与方法创新的借鉴意义》 (《湖北农业科学》2018年第57卷,第19期)。该文指出,封建土地制度是造成农民贫穷和农业生产落后的总根源。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基本纲领之一。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安康市面对耕地“两多、两少”(陡坡多、旱地多;川道少、水田少),粮食亩产差别巨大的现实情况,结合土地法大纲,制定了“查田定产、按产定等、应产定税、稳定税收、工商保护”等政策,同时探索出了“查田试办、稳定干部、发动青年”等工作方法。安康土改政策与方法创新对今天制定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
二、探索发挥地方党史资政作用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5]编纂党史,不仅是为了记载历史,更是为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课题组在发挥党史的资政作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一)党史工作的资政作用就是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局长任贵祥说,党史工作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是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我们要积极做好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党史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使党的历史入脑入心,把党史学习教育宣传作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等不同对象的特点,组织编写不同层次的党史著作和党史读物,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3]。
(二)干部培训开设地方党史教育专题,营造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氛围
2019年9月—2021年3月,课题组先后在安康市中国人民银行、安康市机务段、安康市铁路局、安康市科级干部培训班上开设了《地方党史教育价值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讲授了《地方党史教育价值的探索与实践》《不忘初心,将红色基因植入血脉》《在传承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列举了在地方党史编纂工作中发现的5个典型素材,让安康广大干部了解安康自己的历史:一是旬阳市的“红军老祖”墓见证军民鱼水之情。旬阳市红军镇四位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为1935年10月18日战斗中牺牲于旬阳县红军镇的红二十五军尚班长、高中宽指导员二位红军修墓。发展到今天,大批群众逢年过节给红军墓挂红色绸带、送香油祭奠军魂,见证军民鱼水之情。二是紫阳县东城门中原军区布告见证解放军铁的纪律。门楼两侧墙壁上刻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1948年10月10日发布的公告,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基本政策。它比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布告油印稿时间还早,四字一句,共376句。当时中原军区司令是刘伯承,政治委员是邓小平,副司令是陈毅、李先念,副政治委员是邓子恢。从这个布告上可以看出当时解放城镇后我军基本的工作思路和组织纪律。三是汉滨区军旅作家崔八娃受到毛主席接见,增强了安康人民的自豪感。1953年4月底,汉滨区沈坝镇军旅作家崔八娃的《狗又咬起来了》《卖子还账》《一把酒壶》等作品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其中《狗又咬起来了》发表于1953年《解放军报》,崔八娃同年在北京参加“五一”观礼并受到毛主席接见。该文选入1963年版高小语文第一册。作品描写了旧社会收租地主到来之时狗叫声引起贫苦农民心理恐慌的真实情景。四是崔八娃创作于汉滨区黄石滩水库建设工地上的诗歌《我来了》被《人民日报》登载,增强了安康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五是“三线学兵连”体现了“三线”建设时期中学生的奉献精神。
这些专题讲座较好地将党史研究与服务地方结合了起来,是发挥地方党史资政育人功能的一种新形式。
(三)召开地方党史编纂总结座谈会,与全国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
2021年3月10日下午,安康学院召开了安康党史编纂课题总结座谈会。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党史编纂课题组、市县党史研究及档案史志局负责同志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拉开了安康学院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序幕。
安康学院党委书记丁巨涛就如何将地方党史编纂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相结合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党史编纂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加强地方党史研究,强化研究成果应用;三是积极对接,主动服务,继续做好其他县区的党史编纂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三、探索学校党史教育入课入脑入心路径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大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素材。
(一)开办“安康微红”微信公众号,宣传地方红色资源
2019年1月,课题组结合地方党史编纂中发现的红色资源,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安康微红”信息平台,教师与学生组成制作团队,将红色资源通过加工设计推送到平台上,利用“安康微红”微信公众号使红色资源和育人理念相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网络共享。目前,已经上传发布127期,读者由300人扩展到3000人。
(二)做好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工作
结合“四史教育”,自2020年秋季起,安康学院开设中共党史课程,并在课程中加入地方党史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中共党史宣讲团”在安康学院开展党史讲授,同时指导中小学党史讲授,指导旬阳市设立“中共党史辅导员”并开展工作。把党史学习教育引入校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三)学生手抄报以党史的为主题,营造党史学习氛围
为了扩大红色资源的影响力,营造党史学习氛围,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在2020年7月制作乡村文化建设主题展板时专门设计了陕南三市红色资源展板,全方位展示陕南红色资源的分布和影响。2021年3月,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140名学生手抄报年度训练主题确定为“建党百年学党史”,要求在4月30日前制作完成并在学校展示,在学生中营造了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编纂地方党史,产生了一系列积极效应:编纂地方党史与党史研究相结合,获批2019年省级教改项目;“思想政治课教学论”获批2020年省级一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获批2020年省级一流专业;2020年6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将《中共安康党史》 (第二卷)推荐为“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教材”;2020年12月,安康学院党史编纂课题负责人入选陕西省第二届党史研究专家库成员;2021年3月,安康学院召开了地方党史编纂总结座谈会,拉开了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序幕。这些成果说明课题组构建地方党史研究、资政、育人三足鼎立工作格局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