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双循环”助产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1-11-28

山西青年 2021年17期
关键词:助产助产士双循环

张 佩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要求不断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而全面二孩政策出台使得产妇数量增多,尤其是高危孕产妇数量,临床对助产士的岗位胜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助产教育中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向实践转化,提高学生临床助产技能,真正实现与职业零距离接轨。这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能。

一、我国助产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必要要求。在国家工学结合理念的引导下,妇幼健康服务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助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专业助产培训基地,加大相关的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助产人才。对高校助产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是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任务。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相关的文件要加大本科专业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比例。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5月下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决定在全国挑选几所大学开展助产全日制本科招生培养试点工作,所以助产学专业起步较晚,主要还是依附于护理专业,仅对护理技能进行强化。而助产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也相对局限,单纯依靠助产专业实训室,让学生利用一些模型来完成实践教学。必然影响到实践过程的生动性,无法给学生足够的视觉冲击,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导致助产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国内还有一个庞大群体就是基层助产士,相对于省级医院更缺乏专业的岗位能力培训和助产理论教育,妇幼保健的理念也不能及时更新,这对保护母婴健康、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新生儿健康等提出挑战。

因此,助产学专业实践教学趋同于护理学,存在教学理念滞后,实践教材开发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实践教学条件受限,实践考核机制单一等问题。为了更高效地培养本科助产学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亟需构建符合助产士岗位胜任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双循环”的助产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验平台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助产学专业特色技能,最终形成毕业后即能胜任助产岗位需求的良好格局。

(一)校内循环实训教学模式

助产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采用“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情景模拟实训”的实训教学模式。同时将现代产科服务新技术融合到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现代产科服务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1]。

单项技能实训以基础实验平台为支撑,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验证能力、信息技术操作等基础能力,实验内容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单项实训项目,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合技能实训以综合实验平台为支撑,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验能力,实验内容主要是助产学专业核心课程中的综合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分析提炼综合案例中的重要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具体实施内容,并在实训课堂进行汇报展示。综合技能实训与临床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调技能操作应用于实践,提高助产技术的教学质量,满足临床对助产人才的需要。

很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都认为助产士就是传统的“接生婆”,不熟悉助产士角色。对助产士工作充满好奇和期待。情景模拟实训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支撑,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应变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是将助产学、综合技能训练、助产技能训练等知识进行整合,基于临床典型案例,按照临床实际工作过程,设计综合性探索性的情景模拟实训项目,解决孕产妇的实际问题,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职业态度等融入情境中。将现代产科的新技术融入实训教学环节之中,借助先进的科学设备,规划出产前、产时与产后的服务,包括生育指导、孕妇与胎儿照顾、母乳喂养指导等方面,制定工作任务。通过共享开放式虚拟实验平台来进行情景演示、角色扮演,按照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的主线来模拟临床助产士,为学生提供模拟化的实际工作环节、过程、内容和场景,同时引导学生加强对助产学专业领域的探索,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2]。有效提高学生自我探索能力,促进团队协作意识,建立人文关怀的理念,提升沟通方面的技巧。

(二)“社区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的校外循环实训教学模式

在校期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校外社区实训,帮助学生树立全生命周期观念,让学生明确助产士的工作范围包含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阶段,在各个环节为孕产妇提供优质、舒适、高效的延续性服务。通过社区实训,使学生对助产士的角色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体会到一体化的服务和全方位的助产服务模式,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专业认知有了大幅度提升。

临床见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由课堂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高技能操作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带教老师基于临床案例的现场教学,让学生感受临床氛围,了解临床工作流程,体会最新的产科服务理念。通过体验式临床见习,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临床环境,加深对技能操作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尽早体会职业氛围,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临床助产士角色,促进学生将知识与技能内化,熟练掌握助产操作技术,强化训练基本护理操作能力,达到教、学、做有机结合。避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的脱节,缩短从课堂到临床的磨合期。

顶岗实习是临床见习后的重要实践环节。见习让学生对医院科室环境、结构布局大致了解,同时对部分护理和助产操作熟记在心。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迅速适应环境,使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融合。学生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从而自信心得以满足,工作热情高涨。通过观察助产士的工作流程,面对面地接触孕产妇,进一步体会到“一手相托两个生命”的使命感,直观认识助产职业岗位,端正职业态度,遵循职业操守[3]。顶岗实习成为技能强化的有效升华。

三、“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一)提高知识的掌握度

校内实践环节从单项技能到多项技能到情景模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反复的实践强化能够提升学生知识的牢固程度。情景模拟综合实训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复习,使学生对产科知识及技术由知识层面、操作层面到意识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小组制作PPT汇报、参与式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查找问题,对知识查漏补缺,形成主动地学习,校外实践环节从岗位需求角度使学生反扣临床护理知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主动。

(二)强化技能的熟练度

助产学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尝试改革,打破原始的一项考核定总分的方式,转变为自己评价、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多维度考核。同时通过举办专业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的方式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技能熟练度。更好地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适应岗位需求。双循环的助产学专业教学体系,能够按照真实的岗位工作流程,实现助产专业实践与实际工作的无缝衔接,使学生毕业后达到岗位胜任力需求。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三)提升人文素养内涵度

“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中校内循环,在综合项目实训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了身为人母的不易,提高了对孕产妇的人文关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提升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校外循环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四)增强岗位胜任力的适应度

“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从基础能力到岗位能力,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的训练来深入浅出,由简到繁地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知识与技能的灌输,通过创设项目小组,临床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其岗位胜任能力。

四、小结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也能有效提高助产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水平。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校内实践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有效提升应用型助产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促进助产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助产助产士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研究分娩室助产士职业暴露的易感染因素及护理措施
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在初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妇助产士护理预防产后出血的干预效果分析
母猪助产因素分析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助产士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