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1-11-28王玲玲
王玲玲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指出,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了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探索基于微课和慕课等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线上教学工作是对前期“互联网+教育”成果的有益应用,更是一种考验。可以说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新的教育生态,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标准。因此,本文以“互联网+”高等教育为背景,基于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利用校本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探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构建策略。
一、教育生态学及大学英语生态课堂
(一)教育生态学与生态课堂
1976年,美国教育学家克里明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它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背后的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来说,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及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1]该理论将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看作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三个因素,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通过探讨这三者的关系,最终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大学英语课堂,就是将大学英语课堂看作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加以研究,它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现代信息四大生态因子构成,其中,教师是引导因子,学生是主体因子,现代信息是主导因子。生态课堂是和谐共生的课堂,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及共生性等特征。
(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本质与特征
教育要以人为本,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同样关注人的生命的发展,这个发展包括学生个体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生命成长过程,生态课堂要提供个体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同时又以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良性循环,最终为个体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有以下特性:整体性,即各个因子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应做到与时俱进;多样性,主要指参与课堂活动因子多样性,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物理教学环境与心理教学环节等;开放性,是指它不断地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不断调整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动态平衡性,指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沿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模式发展,根据这一特性,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平衡只是暂时的,由于各个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课堂原有的平衡会被打破,这就需要建立新的平衡,往复循环。[1]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失衡现状
(一)结构优化功能失衡
虽然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但现如今多数大学英语课堂仍然是信息化环境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表现为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言知识讲解和通过手机APP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教师仍然是主体,以单一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主体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生态主体之间协调功能失衡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大学英语生态教学课堂,原本要实现教师为本和学生为主体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却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导致了课堂的非生态性:首先,在大学院校大学英语课时被不断压缩,班级规模越来越庞大,大学英语教师所培养的学生英语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将学生按英语成绩分成A/B/C几个等级班,人为破坏了生态环境下的互利共生关系,打破了班级的生态格局;再者,互联网信息时代,英语学习资源空前丰富,这导致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互动减少,学生与电子设备的互动增多,师生间情感交互减少。
(三)教学环境的失衡
和谐共生的课堂环境是师生完整生命得以自由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因子指教育的硬件设施(如学校配套设施、教室布置、座位编排)和软件设施(如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课前生成的环境;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范畴,其中精神文化是深层次文化环境,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环境指班级中的个体和整体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风貌等。教学环境的失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失衡,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导向,语言教学特征突出,大学英语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网络上的英语学习资源丰富,但多以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学习内容明显缺乏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重点。
情感输入与知识输入的失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教师可以做到课前、课中和课后全方位的跟踪学习和知识讲解,但是在密集的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越来越少,这违背生态课堂建设的初衷。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失衡,近年来各高校大学英语课时不断减少,因此生态课堂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互补,“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断拓宽,但是,部分学生在高考过后过度放松自我,不能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淡薄,一些网络上开展的教学任务和活动形同虚设。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一)调整教师生态位,构建多维生态课堂
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构建“云-台-端”智能化服务平台,创设网络化、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前、课中、课后高效学习。
课前任务三步走:资源推送—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资源的筛选和教学活动设计。
课中:创设情境—探究学习—课堂随测—总结反馈。生态课堂本质上以互动为核心,因而,教师可运用多种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和推进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强调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智能化技术手段,创设仿真问题情境,通过体验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探究学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批判性理解,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洞察、分析和评估,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和自主探求精神,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学生则可充分利用智慧学习资源,通过个人探究、小组协作,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课堂检测主要依托网络互动技术开展学习效果检测练习、测试等活动,网络后台自动搜集学生测试结果,并主动完成测试批改、统计和分析等工作;总结反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手机客户端等软件设备中网络管理模块的大数据反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即时反馈,提出改进意见,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
课后:转化实践—个性辅导—反思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个性化训练资源或提供个性化辅导,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二)实施生态化教学评价
在基于互联网的语言教学中,建构生态型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90后及00后学习者的馈赠与分享精神、协同合作精神和利他动机,设计线上学习平台教学活动。[2]以评估环节为例,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互评都是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但在线下实际授课过程中很多老师发现该类活动开展存在各种各样的阻力,比如有些学生较为自谦、内敛,还有部分学生不愿在公开场合明确表达个人观点,尤其是带有批评或否定色彩的观点,如此一来评价环节往往流于形式。但在基于互联网的评价环节,学生能更好地克服内外阻力,充分发挥出馈赠与分享精神、协同合作精神和利他行为,个体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小组互评中更加客观真实,点赞、打分和点评等互动拓展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为此要打破以往课程搬家的网络课程形式,充分利用微信、网络教学平台、投票器、在线互动平台等互联网应用,以问题为中心,采用研究性学习、混合式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的互动频率,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及时反思,构建课堂内外的互动环境。
(三)建设生态化心理环境,融洽师生关系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建立和谐生态课堂的前提,Doll& Noel指出,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权力的威慑而是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和创造性劳动本身,它产生于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教学情境之中。[2]但在当前社会大环境、网络的冲击、教师职称晋升压力等作用下,教师与学生的生态遭到了破坏,因此要“树立生本教学的理念,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相互促进提升的师生关系”。在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并尊重教师个体特性,建立以课堂为纽带的师生合作成长共同体。同时,教师需要更新观念,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生产不再仅由传统权威的教育机构、专家学者生产,以百度、谷歌、知乎、果壳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社会知识生产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它成为我们讨论、辩论、形成共识的手段,通过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表达观点、宽容学生的差错、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肯定学生的进步,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友爱、自由的生态课堂心理环境。
四、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平衡,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并构建大学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这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对现有教学生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实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