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绘本情境的幼儿舞蹈教学方法探究

2021-11-28徐慧琳

山西青年 2021年17期
关键词:绘本舞蹈教学活动

徐慧琳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舞蹈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家长的重视,多数幼儿,特别是女孩,都会在学前阶段接受舞蹈教育。绘本是孩子喜爱的读物,也是学前阶段的幼儿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绘本以故事和图画并茂的形式为幼儿与知识架构一座桥梁,将绘本融入学前舞蹈创编教学中,能依托语言与艺术的结合,在创新学前舞蹈创编教学的基础上带动幼儿众多感官的参与,进而培养幼儿的舞蹈练习思路,在发挥幼儿想象力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

一、学前舞蹈教学现状

(一)注重结果,不关注幼儿的兴趣

在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会在实际教学中刻意强化技术技巧动作,过度强调一致性,目的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对幼儿的舞蹈能力培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急于求成,唯成果论,忽视启蒙阶段的兴趣培养,以及幼儿天性中表演性创造力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舞蹈教学显得枯燥又机械,教学活动偏向于“强制化”。由于教师只关注结果,不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会导致幼儿在反复的训练中会对舞蹈学习产生倦怠心理。高难度的基本功部分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部分幼儿甚至对舞蹈教学活动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只是从众的单一模仿,教师讲解了哪些内容,自己便学习哪些内容,根本不愿意主动深入。对结果的过度追求破坏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得舞蹈教学成为负担,而不是趣味活动。

(二)内容单一,不契合幼儿的实际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陈旧,舞蹈教学完全以模仿动作为核心:教师在讲台上领舞,幼儿在讲台下配合,舞蹈教学方法极为单一,无法全面开发幼儿的协调能力、创造能力,节奏感知能力以及即兴表演能力等。再加上幼儿的理解水平有限,导致幼儿的舞蹈学习是以教师的喜好进行动作的跟随,根据教师的歌曲进行动作的表达,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完全体会不到乐趣,不利于幼儿舞蹈艺术教学的有序发展。

(三)评价片面,难以实现幼儿个性化发展

舞蹈教学活动主要针对幼儿的体能素质、持续活动能力、智力、肢体协调能力等重要素质开展训练。对幼儿的相关技能发起全面性评价,改正短板,发扬优势,才能使舞蹈教学活动创造出新的教育价值[1]。但舞蹈教学环节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模式理想化等问题屡见不鲜:教师站在成年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忽视了幼儿的智力水平、活动能力,以自身的教学要求为评价标准约束幼儿,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并不能发挥出良好的正面作用,评价的主观性更强,无法使幼儿在评价中受益。

二、绘本在学前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提高学前舞蹈与学前教育的契合度

学前舞蹈教育是从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角度,依托舞蹈动作带给幼儿生活的体验,使幼儿在表达内心情感的基础上感受社会丰富的生活。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来说,学前舞蹈教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但受限于幼儿的活动能力与理解水平,对于基础舞蹈技能、舞蹈情感、核心主题等要素,幼儿明显缺乏了解,舞蹈教学的价值停留在“活动身体”的层次。绘本是以故事为题材,将生动的故事情节融于图画与文字之间,能为学前舞蹈教育提升主题材料。借助绘本,幼儿能够在读故事、看生活的过程中积累情感,将复杂的情感意识代入到舞蹈教学当中,在参与舞蹈教学活动的同时展现情感,提高基础。

(二)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教材,其主题突出,风格独特。绘本融入学前舞蹈创编教学,其体裁能决定舞蹈创编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根据绘本改编的剧本,其舞蹈性可直接作为舞蹈题材,引导幼儿进入到绘本的角色中,依托剧情和声音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将绘本融入学前舞蹈创编教学中,能有效培养幼儿观察社会活动的能力,进而依托绘本主题的舞台呈现力为学前舞蹈创编教学提供新的资源[2]。

(三)解决学前舞蹈创编课程专业化的弊端

学前舞蹈创编要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绘本的创作源于幼儿及儿童,将绘本与学前舞蹈创编进行整合,能将幼儿的生活认知、游戏认知与艺术等内容进行连接,进而充分发挥绘本在学前舞蹈教育中的作用。绘本引入学前舞蹈创编教学是对学前舞蹈创编教学的创新,能改变传统学前舞蹈创编的专业化的弊端,使学前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能从艺术的角度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

三、绘本情境与学前舞蹈教学融合的有效手段

(一)利用绘本调动兴趣,引导幼儿参与舞蹈教学

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好奇心更强。在学前舞蹈教学指导活动中,幼儿并不会形成“主动学习某项技能”的良好意识,只有在该活动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抓住了幼儿眼球的情况下,有关教学活动才能够取得长远发展。

学前教育工作者可尝试利用绘本落实教学,借助绘本激发幼儿的舞蹈学习兴趣。以幼儿科普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为例,绘本中给出了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对种子的传播作出了一个初步的概述。在指导幼儿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围绕这一话题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将苹果、榆树、蒲公英等对象引入到课堂当中,引导幼儿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不同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幼儿配合有关种子的形态作出相应动作。以蒲公英和豆荚为例,蒲公英借助风传播,幼儿扮演“蒲公英”站在地上,当“风”吹来,“蒲公英”缓缓飘动,在空气中旋转、飞舞,最终降落。而扮演豆荚的幼儿,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四个幼儿的手拉手站在一起组成“豆荚”,两个幼儿在人墙里蹲下,扮演“豆子”,“豆荚”和“豆子”依次跳起,豆荚炸开,豆子飞向四方。对于学前舞蹈教学活动来说,舞蹈没兴趣、没有吸引力是导致幼儿不愿意参与舞蹈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因。教师可借助绘本创设情境,先利用绘本给出故事,然后利用舞蹈对故事进行重现,在阅读之后,幼儿“玩”的欲望被满足,学习效率被进一步提升。

(二)利用绘本完成教学,帮助幼儿设计舞蹈动作

对低龄幼儿开展舞蹈教学活动,教师必须优先解决以下问题:幼儿的活动能力不强,理解力不足,对于复杂的舞蹈技巧与舞蹈知识缺乏了解,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较为被动的角色,低难度动作无法发挥舞蹈教学活动的全部功能,高难度动作不利于幼儿接受。由此,对舞蹈动作进行合理设计,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前舞蹈教学活动中,幼儿缺乏直观化、系统化教学材料的引导,舞蹈动作、知识的学习完全依赖教师授课,教师的动作是幼儿学习舞蹈知识的第一载体,在这种情况下,舞蹈教学效率低、质量差,有关教学活动很难发挥出作用。

借助绘本材料为幼儿创造直观的观察对象,则能够优化学前舞蹈教学工作。以经典儿童绘本读物《南瓜汤》的教学为例,围绕鸭子、松鼠和猫三个角色,烹调南瓜汤这一事件,教师可为幼儿设计不同的舞蹈动作:故事开始,三个朋友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猫切南瓜,松鼠搅拌,鸭子加盐,共同烹调美味的南瓜汤。在设计舞蹈动作时,可将幼儿分为三人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结合搅拌、切割、添加等动作设计舞蹈,添加三个朋友友好交流的画面,让幼儿在舞蹈中感受友情;在发生争吵,猫和松鼠去寻找鸭子时,为表现角色的焦急、担忧,可设计如下动作:来回踱步,不断看时间,争吵辩论等,在舞蹈中帮助幼儿感受激烈的矛盾。在设计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幼儿的阅读经验投入相应的关注:幼儿已经学习了绘本故事,对于故事过程、起因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应该带领幼儿共同设计动作,为幼儿创造参与的机会。幼儿主动表达,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互动价值。

(三)利用绘本导入知识,引导幼儿了解舞蹈内涵

绘本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知识,对绘本中的有关素材进行利用、开发,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够使其形成学习舞蹈、主动参与教学工作的良好素质,进一步开发幼儿的舞蹈热情。对于学前舞蹈教学活动来说,部分绘本的科普性特点为幼儿创造了了解舞蹈知识的新环境,对这类绘本素材加以利用,在帮助幼儿掌握舞蹈的基本技巧的同时,更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舞蹈热情。

对于一些内容丰富、教育功能比较出色的绘本,教师可在学前舞蹈教学活动中对其加以利用,借助舞蹈、绘本两大素材的相互配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幼儿创造开阔眼界的机会。以绘本材料《海马先生》为例,绘本中给出了海马、罗非鱼等水生生物抚育后代的方式,对海马的“摇摇摆摆”进行了多次描写。教师可围绕绘本材料宣传舞蹈知识:我们的许多舞蹈都是在动物的形态、活动特点中吸取经验的,如经典的孔雀舞等。在绘本的推动下,教师导入“孔雀舞”的教学视频,并向幼儿提出互动话题:古人结合孔雀的形态设计了舞蹈,你能否结合绘本中海马的故事设计舞蹈呢?在既有材料的带动下,幼儿对海马的形态、动作特点进行整理,然后完成舞蹈动作的设计任务,掌握有关于舞蹈的新知识。在绘本下,直观的教学材料能够为舞蹈教学活动带来新的灵感,教师可借助绘本中的素材导入新知识,开展活动,以此来为绘本教学的落实创造新空间。

四、结语

舞蹈教学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板块的热门话题。要训练幼儿的舞蹈技能,使其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教师可借助绘本与学生开展互动,在绘本中讲解舞蹈、宣传舞蹈,借助绘本为幼儿确定活动方向。绘本以直观、全面的方式展出了舞蹈的有关知识。教师应配合绘本重新完成教学任务,结合绘本完成舞蹈教学、互动,在绘本中帮助幼儿零距离学习舞蹈知识。

猜你喜欢

绘本舞蹈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绘本
绘本
绘本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