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及其培养策略
2021-11-28王曼暇
王曼暇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优秀的教师身上都有伟大的家国精神、敬业的态度和甘心奉献的精神,而这些统称为教育情怀。本文将这些概括为教师内心的教育情怀,选择在师范生阶段对教育的情怀以及其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一、教育情怀的内涵与表现
情怀这一关于意识形态的词语在人们看来往往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认为对其的探索和研究意义不大,但近些年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关于道德和审美范畴的话题也探讨的越来越多,本文所关注的情怀就是其中之一。
(一)教育情怀的概念界定与具体表现
教育情怀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教育者内心坚守教书育人职责的精神叙事[1],是渗透在其教育全过程中的家国情怀,是其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所展现出来地对学生的关怀及责任感,是影响其自身专业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追求。在教育情怀的驱动下,教师会不断追求自己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为对待社会、学生和自身表现出来的责任与温情。
(二)教育情怀在职业中的具体表现
教育情怀既然是个体内部的精神叙事,那它必定会鲜明地体现于个体的实践活动中,本文将从社会、学生以及自身这三个角度详细阐述教育情怀的具体表现。
1.国家和社会角度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又是教育之要,教育者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肩挑着学生的现在,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因此教育情怀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角度来看,应当表现为教师在自己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应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规划为目标,现阶段的教师应挑起塑造国家未来的重担,用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学生角度
学生眼中的老师应该是智慧与温暖的结合体,在课堂上传递具体学科的知识,在生活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热爱与关怀。因此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首先应当具有爱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充满耐心和关爱,应该做到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颗心灵献给孩子》中所说的那样:“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2]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在于育人育心,教师要会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3.自身角度
从教师自身这个角度去看教育情怀的具体表现能够划分的方面和细节尤其多,这里选择从教师在专业精神、教育思考以及具体教学三方面来讲。首先,在教师自身的专业精神上,应表现出对教师专业的热爱,即敬业的态度;其次,一个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应当是能够积极反思教学的教师,拥有扎实的学识素养和专业的学科知识,善于将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并主动探究解决,在学术方面也能够有自身的独到见解;最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富有情怀的老师应当表现出对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反思,在课堂上会有适合自己的教育风格,有独立的思想。
二、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重要性
(一)理论层面的重要性分析
“情怀”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在心理学上“心境”是指以某种感情为主导或围绕某种感情的、具有持久性和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因此,情怀这种心理状态作为构成人内心情感基调和心理底色的灵魂部分,会持续而深刻地影响人们待人接物以及做事的态度和言行。并且“情怀”作为一个中性词需要对其加以限制的词来确定它的褒贬意义,本篇所论述的教育情怀就是情怀的下位概念;根据教育情怀一词强烈的倾向性,我们将其理解为教育行业中应当推崇的一种高尚情怀,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心理状态。因此从理论的逻辑层面来说教育情怀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灵魂;而师范生作为教师的主要来源,其职前的教育情怀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二)对师范生自身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
师范生是指大中专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和毕业生,所修专业属于教育方向,将来的就业目标是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对师范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教育情怀是贯穿其专业生涯,近一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灵魂力量;因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伊始选择了教育方向的专业后,身上就有了师范生这一标签,而教育情怀也就是其在师范这条道路上走得远、走得顺、走得充满幸福感的关键。
拥有教育情怀的师范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饱含热情、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总结,发现师范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乐趣;在师范期间的教育实践中,拥有教育情怀的师范生会乐于奉献、会更加坚定其从事教书育人事业的信念,在实践中顺利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感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而缺失教育情怀的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困境或是产生倦怠心理。
(三)对教育行业及社会的影响及重要性
教育情怀是教育行业保持活力必不可少的要素,缺失教育情怀的教育行业犹如涸泽之鱼,不能再继续发展;教育行业发挥不出它本来的作用和效果,就无法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了好教师的“四有”品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就集中表现为教育情怀。因此未来的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以及教育家型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领头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就是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行业的深厚情感,是教师回归教育本真——育人的更高境界,是教师人文情怀的积淀。
三、我国现阶段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中的不足
(一)现阶段师范生的培养的目标
我国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各个师范院校根据国家的需要对师范生提出具体标准,概括的来说就是学校根据不同学科具体规定的,要求学生在对某一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的基本技巧、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情感,最后,将之培养为能够胜任该学科教学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到,正确的职业道德情感是每一个师范生在教师准备学习阶段必须树立的,这也就决定了教育情怀培养的重要性。
(二)师范院校在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方面的缺失
由于教育行业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界的关注,我国师范院校在不断发展中也在探寻更加全面的师范生培养计划,以求为教育行业输送更加优质的新鲜血液,促进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师范院校在在教育的情怀培养方面还有一些缺失。
首先,在师范生的学术情怀方面强调不够。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研究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兴趣。但是,在现阶段的师范院校中,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的是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围绕学科专业知识、“三笔一话”以及多媒体运用展开,对师范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要求并不高。这也直接导致了师范生在之后的工作中缺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缺乏对自己经验的学术性总结和研究,使自己宝贵的经验和智慧的发挥受到阻碍。
其次,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中,强调工具理性和技能的训练,忽略深层的人格品性和人文底蕴。在各个学科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针对教育情怀加以培养的课程,并且在其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中情怀培养的渗透也不够;大多数师范生的教师在授课中也是以理论为主,没有将熏陶和滋养学生内心的教育情怀当作自己的职责。
最后,在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中,没有深化教育情怀的体会。我国现阶段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可分为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三类,涵盖范围比较全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教育见习和研习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的周期过短以及对师范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缺乏监督等。情感的获得来源于个体的实践,如果教育实践的条件不够,那么师范生所能够获得的情感也是十分有限的。
四、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具体需要关注的角度及策略
(一)师范生自身的角度
1.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和追求——做好抉择
首先,要做好付出的准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为了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不计回报的人,比如“小学教育界梅兰芳”斯霞老师,十八岁开始当教师后只爱教师一行,放弃高薪职位和高薪资选择坚守一线;比如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一根扁担将学生课本和文具带进大山,教学、做饭、缝纫、治病事事全能,年纪不大但已经鬓角斑白。他们用一腔热血情怀在逆境中坚持,他们淡泊名利、一心为教育,是每一个师范生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情怀中包含有一种济世的愿景,这种愿景在很多时候是超越世俗的。所以在选择从事教育行业工作之前,学生就一定要做好付出的准备,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如果没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在师范行业是无法立足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做自身规划发展时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看清自己的未来发展。
其次,师范生需要心怀热爱。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我国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是排在前三的,所以师范生的内心必需对国家和社会、教师职业以及学生充满热爱[3]。被周总理亲切称为“国宝级”教师的霍懋征老先生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其实也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有温度的互动,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只有对教育和学生充满热爱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将文化有效地传授给每一名学生。
最后,要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教育为国之大计,教育培养了社会中的人,社会中的人又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教师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历程中都有灯塔式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每一名师范生都要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不可替代性,它应该是每一个师范生从始至终的最高追求,而不是在对其他职业追求失败后的后备选项。
总之,每一名师范生应在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后,做好自己的职业抉择并努力坚守。
2.把握学习机会——完善自我教育情怀
在校内的学习中,师范生除了要按时按质完成课程要求的内容,还应当把握住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首先是把握学校中的师资,学生可以即时就课堂中发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关于学术问题的探究,教师的智慧会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更高的标准,教育探索也更加有深度;其次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图书资源,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购买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师范生可以在熟读专业书籍的基础上,充分阅读具有高度可读性的课外教育名著,烘托和培养自己的教育情怀。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要把握机会。在实践中与老师交流讨论保持教学热情的方法和技巧,向一线的教师学习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的经验,在实践中创新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保持热情,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点滴做一些记录,保留住最初的感动与真纯,进一步深化教育情怀的体会。
(二)国家及社会的角度
教育情怀要生成,“尊师重教”的国家和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营建凸显“尊师重教”的精神文化,深入推进“尊师敬师”的社会心理建设。需要在国家层面把“尊师重教”的理念和风尚融于时代文化内涵,需要各级政府以社会发展战略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权益,保护教师的职业荣誉;让教师这个职业真正体验到被全社会重视和尊重的存在感、获得感和荣誉感,使其无怨无悔地为教育事业奉献和付出,并且在付出中也实现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三)师范院校的责任与担当
师范院校作为我国师范生培养的阵地,为教育行业输送专门人才,肩负着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及实现我国教育强国梦的重大责任。
为了实现这些远大的目标,师范院校需要树立起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明确师范生应该具有哪些核心素养,科学合理地设置师范生培养课程与实践。我国现阶段的师范教育至少需要构筑现代教育理论、文化知识和教育实践三个相互统一的课程学习体系。现代教育理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有什么价值以及如何评价教育等问题;有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才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有了教育情怀,他们也会自觉地追求教育理论,这是一个相互循环增值的过程。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能够让师范生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现教育的魅力所在,深层次地发展和坚守他们的教育情怀。最终教育理论与文化知识的融合又会激发师范生将情怀自发地扩展到教育实践中;从而促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传承社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践行自己的教育情怀。
师范院校还应该对肩负师范生教育任务的师资加以严格甄选和评价,保证师范生的教育效果和质量,引领师范生养成深沉的教育情怀。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用知识的魅力唤起学生对教育行业研究的兴趣;能够用典型的案例讲解让学生对教师职业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能够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对教师的深厚情感重新激发,将激情投入师范阶段的学习中;培养师范生的教师需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用自己的教育情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师范院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应当将这些因素加以量化,多方面考察,以促使师范生拥有教书育人的激情,能够更好地培养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师。
五、总结
有人称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孩子领着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过程”,将教育的纯粹与美好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美好的教育情怀也让人向往。通过上文的论述也可以看出教育情怀的培养对一个教师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教师行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师范生是教师行业的后备力量,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新鲜血液,因此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对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除了师范生自身需要更加重视以外,也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文化环境的熏陶,更加需要师范院校肩负起责任与担当,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