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杭纸伞的发展流变

2021-11-28张小爱

品牌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纸伞伞面余杭

文/张小爱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国的伞文化历史久远,余杭油纸伞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品,在杭州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一开始是作为防雨的雨具出现的。余杭地处杭州北部的江南地区,江南地区水系发达,且降雨量高,而且还有丰富的制伞原材料——竹子。所以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下,余杭油纸伞应运而生。

一、油纸伞发展历史

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制作伞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机械化,到现今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单纯用来防雨的雨具,削弱了其许多审美功能。而传统的油纸伞是由毛竹和桃花纸、柿漆和桐油纯手工制作,而现在大多演变成了用手工制作的皮纸,所用的漆变成了环保胶水。

早在西周之前,我国的历史卷宗里就有关于帛伞的记录,即用丝帛制作成的伞具,但是丝帛的材质不易保存和使用。到了汉代期间,由于造纸技术出现,人们发现纸可以代替丝帛用在伞的制作上,使用纸制作伞,使伞的造价也更加低廉,使用寻常可见的竹、纸就可以制作伞,使得伞进入寻常人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现普通用的纸不能满足人们的用伞需求,防雨性能不佳,而且纸容易腐烂,经过了多次的实践探索,人们发现在纸上面涂上桐油,可以更好地防雨,也可以保证纸的完整性,油纸伞由此诞生。到了唐朝后,当时的人文墨客爱好在伞面上作画题字,而宣纸易于写字作画,所以出现了以宣纸作为伞面的纸伞,这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的意识改变的过程。到了宋代后,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为油纸伞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到了清朝,油纸伞依然是当时人们用来挡雨遮阳的日用工具。

余杭油纸伞行业的鼎盛期在清朝乾隆时期,住在余杭的董文远开了一家油纸伞铺,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文明伞、大红伞、渔船伞等十几个样式,在当时红极一时,占据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一大份额。后因爆发战争,使油纸伞行业陷入低迷。直至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先后建立了“雨伞生产合作小组”“雨伞手工合作社”,余杭油纸伞行业开始恢复生机,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钢制伞架,到了70年代,纸伞行业没落,从业人员也逐渐减少,制伞技艺几乎无人继承。直到2006年被余杭政府开始重视,组织了刘有权等老人组织了雨伞合作社,油纸伞工艺开始呈恢复之势。

二、余杭油纸伞的制作工艺

杭州地区自古以来制伞行业发达,余杭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精良巧妙,其工序也十分复杂繁琐,油纸伞分为伞骨、伞头、伞网、伞面和伞斗五个主要部分。其中主要的工序是伞骨制作、湿纸裱糊、绷花线三部分。

第一道工序制作伞骨,伞骨的制作曾经在古时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业进行生产,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伞骨的制作过程分为刮、钻、穿、排、拼的五步制作,对体力要求较低,男女皆可,“刮”即为刮竹,把挑选好的竹筒用刀从中间劈开,然后将竹筒全部劈成大小粗细相间的竹片,竹节必须削薄,然后再劈成大小一般的长骨,在长骨中间开槽,槽的深度需要制作者来把握,穿破其表面却不能裂开,对制作者的熟练度和手感要求较高。将长骨削好后,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圆柱样式的伞骨,在其开槽之处和竹片的顶端钻小孔,用棉线把它们串起来,伞托是用来安装长骨和短骨的,用车床开出的伞托数量需要与伞骨数量相同,然后将长骨穿入伞斗上的卡槽内即可。最后再进行组合拼装,将伞短骨穿入伞斗的卡槽内,再穿入棉线将其固定住,组装好伞杆后,插进开始做好的凹槽内,骨架就此完成。在20世纪油纸伞行业繁盛时期,伞骨可用来换取食物和日用品,由此可见制作伞骨的重要性和当时制伞行业的发达,以及从事制伞行业的人数众多。而伞网的制作方法是把做好的伞骨撑开,把伞网固定住,使用耙尺将伞骨之间的距离固定好,在伞骨外边缘进行缠线,就此伞的骨架基本形成了。

第二道工序是湿纸裱糊,这道工序是用来制作伞面的主要步骤,首先把纸按照所要制作的伞面的大小,剪裁成三种尺寸不同的顶角为40度的等腰三角形,制作伞面的纸张数量也可以根据伞的大小灵活变动,先在皮纸的表面均匀地涂上自己所制的糨糊,再把刷满糨糊的皮纸敷在伞骨上,然后用手把纸拉直,直至与伞架完全贴合。其次将粘贴好的皮纸向外的那一圈进行剪裁,开一个小口方便包边,阴干后,在伞面的内部糊上一层桃花纸将边缘包住,在一些需要修饰的伞面上可以作画题字,伞面就此制作完成。

第三道工序是绷花线,又称穿伞。把制作好的伞半开着,在伞骨凸起的地方刷上有色漆,既有装饰作用,还能加固伞面和伞骨的连接,把之前的竹竿取下来安装上伞柄,在伞头套上伞帽,在伞面上再刷一次漆,用来防水,等油漆干透以后在伞的内侧可以按制作者的心意穿绕花线。绷花线结束后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既能表现制作者的审美和创作力,又能加固伞的稳定性,增强其使用功能。绷花线作为最后一道工序,其作用于伞直接呈现给人的视觉效果,颜色之间的搭配,线与线之间的穿插,既要灵活多变,又要和谐统一,对制造者的手艺和审美也有一定的考验。

三、余杭油纸伞的审美特征

余杭油纸伞作为江南文化有代表性的地域象征,无论从外表表现的样式、功能、视觉效果,还是所蕴含的人文志趣,都象征了江南一带文化传统手工艺审美思想和设计流变,其审美性和实用性合一,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

(1)取材讲究。制作油纸伞所需要的毛竹,3年以上的冬竹最好,其耐用坚韧,光泽色润,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可以防霉防蛀,江南地区多梅雨时节,纸张不易保存且容易腐烂,所以用来制伞的纸张通常用的都是上好的桃花纸,然后用柿子油通体刷在纸的正反面,易于保存。而油纸伞表面涂的桐油,既有很好地避雨功能,伞面在接触落雨后还能散发出淡淡的桐油清香。由此可以看出,制作余杭油纸伞原材料所用的纸、油、竹、棉线,都直接取自于大自然馈赠之物,无后天加工的复合材料。且都是手工制作,生产过程全部依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无须机器生产,在纸伞不能使用后,也容易被自然分解,形成了取于自然,解于自然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2)工艺高超。油纸伞体积不大,但是包含了制作者的精湛工艺和审美特点。余杭油纸伞与其他地区的纸伞相比,湿纸裱糊是其突出特点,经过湿纸裱糊后的油纸伞,坚固耐用,多层纸张的叠加使其在长久使用中不易开裂。而且余杭油纸伞的边缘较薄,这样造成了伞面的厚度不同,既易于收拢,也使得伞在撑开时具有层次感,增强了视觉效果。余杭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从选材到加工完成,需要多道工序,这些工序全部是人力完成,最后的成果完全依赖于原料的选择和手艺水平。因此每一道工序既要严谨,又要恰到好处。

(3)伞体柔美。余杭油纸伞的伞体制作受到江南地区文化的影响,极具江南特色。油纸伞的伞体包括伞面绘制、穿花线等。伞体的装饰主要在伞面和伞体之间,以穿花线为例,花线在伞骨之间根根排列,其花线的方向,缠绕的次数和使用花线的数量,都可以让伞面与伞骨的贴合程度有所不同,呈现出的美感也不同,这些小小的细节虽然繁多但不杂乱,这些花线排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呈现出和谐之美。而伞面的绘制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伞面的绘制富有绘制者的精巧构思和审美志趣,其包含的图案有花卉、人物、风景、书法等多种题材,有许多描绘江南意境的诗画作品,具有独具一格的江南特色美感。用来与画面相称的伞面用色也十分讲究,伞面大部分使用暖色调,以红黄两色为主,添加上纯度较高的彩色花线图案,使伞貌明亮度提高,底色与图案相辅相成,视觉上给人一种典雅之感,在伞的开合之间演绎了张弛之美。

(4)民俗之美。伞在我国民间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古时,“傘”为象形字,即一个人下面有四个小人,有顶天立地、团结团圆的寓意,具有吉祥的寓意。在江南地区,伞是很多风俗礼仪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特别是在人的出生、结婚、丧葬方面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鸳鸯戏水”“鸾凤和鸣”,用来祝福婚嫁;“莲生贵子”“榴开得子”,寓意多子多福;“寿山福海”“仙鹤松龟”,寓意健康长寿。在余杭传统的民间习俗中,人们还会把伞放在家中用来祈福和保平安。

(5)文化价值。余杭油纸伞集造型美、视觉美、变化美等多重美的流变,将传统文化之美与传统工艺之美凝结在一起,穿梭于历史、现在和未来,油纸伞的出现发展及流变,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发展相互交融,相互提升。余杭油纸伞还凝结了设计师的智慧和经验,制伞匠人凭借自身的手艺,把自己的理想和审美志趣诉诸在作品之中,每件作品都是设计师与欣赏者的交流媒介。余杭油纸伞作为江南地区地域性文化标志和民间文化象征,代表了杭州一带产出的器具载体,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民间手工艺品行业革新发展的展现。而现今现代美学设计与传统文化技艺的结合,使继承和发展统一,余杭油纸伞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四、余杭油纸伞的发展现状

余杭油纸伞是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传承非遗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关键一部分。在当今社会,余杭油纸伞很少用来遮雨,功能性逐渐减弱,多以工艺品的形象出现,纸伞主要作为装饰品用来装饰空间所用,装饰在家中、商场和街道上,用来点缀空间。余杭油纸伞的传承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传承之路的困难如下。

古时反映出的纸伞存放太久容易开裂,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下桐油也会逐渐挥发,伞面的纸张就会失去弹性慢慢变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纸伞行业带来了变化,制作油纸伞所需的材料从古时到现在基本没有变化,传统的制伞工艺从选材到制成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制伞材料的工业化和制伞技术的机械化给纸伞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余杭油纸伞原来的制作方法耗时耗力,生产效率低且成本较高,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体系难以维持。而钢制的伞骨和防水易保存的合成布料出现,其防水遮阳的性能好,工厂的出现和机械化的使用使得现代伞制作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大幅度代替了油纸伞,工业化时代到来使得油纸伞淡出了市场三十多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出现问题。到二十一世纪初时,油纸伞这一江南地区的靓丽风景线已经消失。

2006年,在政府的干预下,开始恢复余杭油纸伞的制作,开始培养新的余杭油纸伞工艺传承人。到了2009年,国内设计师关注到了余杭油纸伞的传承和可发展性,余杭的文创企业“品物流形”与余杭油纸伞传承人刘有泉老人合作,开始了其衍生品的设计,使得这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开始结合,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并在2011年的意大利米兰设计展上,设计总监张雷创作的“余杭纸伞的未来”,惊艳了米兰设计展,使余杭油纸伞的魅力走出了国门,余杭油纸伞大放异彩。到了2015年,第三代余杭油纸伞传承人刘伟学与设计师和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成立了“纸伞之家”工作室,致力更好地传承余杭油纸伞文化。

“品物流形”设计公司成功探索了传统手工业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发展方式,他们不单单是停留在视觉效果的表面研究,设计师和他的团队从传统文化出发,与现代设计融合生产出新的创造模式。重新加入了设计美学元素的表达,与传统手工业合理结合,为余杭油纸伞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既追寻了传统文化,又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更符合现代社会对文化工艺品的期待,所以其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被现代社会所接受,这为其他传统手工业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提供了借鉴意义,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工艺未来的思考。

五、结语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渊源,以及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余杭纸伞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保护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扬,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余杭油纸伞制作工艺精巧细致,耐用美观,还具有极高的工业文化价值,是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发展流变的结晶,余杭油纸伞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被时代选择依然存在着,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的积淀,见证了中华民族活态文化传统。油纸伞所具有的美感,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满足了人们对江南文化诗情画意的期待。余杭油纸伞的工艺衍生设计是保存发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既保存又传承了传统制作工艺,又给余杭油纸伞注入了新的活力。器物虽小,但包含了天地万象,对器物文化关注度的提高,也是解决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关键。

猜你喜欢

纸伞伞面余杭
细雨山塘
读迷作品
谁都要看到的一幅画
细雨山塘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三种遮阳伞不防晒
山 雨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一键自动反向收起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