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育心 守望花开

2021-11-27陆紫嫣

教育界·上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

陆紫嫣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心理洞悉能力,要能识别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开展个性化教育。本文基于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经验,针对各类学生的个性特点陈述了具体的教育过程,提出了正面引导、真诚交流及循循善诱三点教育思路,以期为小学班主任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个性化教育;德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1]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一颗独特的心灵。班主任要看到学生完整的人、真实的心。小学生天真纯朴,个性更是显露于外。班主任一定要善于“读心”“识人”,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2]。笔者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执教学科为英语,在教育经历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与思考,现将它们整理为教育故事叙述如下。

一、正面引导,转变学生行为

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几名“问题学生”,他们行为出格,让班主任感到头疼。这些学生大多性格外向,当班主任前去沟通,他们也不以为意。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唤醒学生心中的积极力量[3]。

笔者所教班级有个叫涛涛的男孩,他经常对其他学生搞恶作剧,班上好多学生都被他“欺负”过,但是他认为那只是在开玩笑,其他科任教师也向笔者反映了他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最开始与涛涛谈过一次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指出问题,希望他能知错就改,但收效甚微。谈话结束后,笔者反思了这次教育过程。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学生并不愿意接受教师的负面评价。如果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批评居多,反而会强化学生心中“我是坏孩子”的观念。于是,笔者开始思考从正面引导涛涛的可能性。

涛涛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是也有闪光点,如活泼好动、劳动积极。国庆前,班级要进行大扫除,涛涛特别认真地扫地、拖地,把桌子擦得一尘不染。结束时,笔者随口表扬了他一句,却让他的小脸上笑出了花。

笔者发现了鼓励和表扬的价值,决定以此为切入点来积极影响涛涛,于是让他当班里的劳动委员,这让他感到很自豪。每次召开班干部会议,他都和班长、学习委员一起商量班级管理方法,受到了积极的影响。

既然成了班干部,那么所作所为就要有班干部的模样,慢慢地,涛涛其他方面的行为也开始发生变化。上英语课时,他变得更加专注了,能够跟随笔者的讲解做笔记,把注意力放在了学习上。一次英语课上,笔者让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在巡视各组交流情况时,涛涛主动让笔者教他一个单词的发音。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展教育的契机,于是表扬和鼓励了他:“涛涛,你最近进步很大,真是让老师意外。你肯定还能做得更好,一定会是个出色的孩子。”

经过持续的正面引导,涛涛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变,他不再和同学打闹,学会了与同学和谐相处。同时,笔者的表扬和鼓励成为他成长的动力,让他的心理发展轨迹转向积极的方向。

其实,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像一座美丽的花园,教师与其尝试拔除杂草,不如埋下鲜花的种子。教师的正面引导能够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善”的本能,能让学生在内在生命力的牵引下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

二、真诚交流,打开学生心扉

真诚交流是班主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念,班主任只有走进学生心里,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4]。笔者带过的班级中有一个叫小雅的女生,接手班级几天后,笔者就发现这名学生不爱说话,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的。她经常丢三落四,上课时总是忘记带书本或文具,在文体活动中,她也不喜欢和同学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待在旁边。

表面上看,她不引人注意,没有给班级管理工作添乱,可是她态度消极,对个人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尽管她不爱与人交流,但是师生沟通十分必要,于是笔者决定先从生活方面了解她的具体情况。

有一天连续上了两节英语课,第一节课刚结束,她立刻趴在桌面上休息,看起来很累。笔者走过去关心地问道:“小雅,为什么这么累呢?”她听到笔者的声音立刻坐端正,回答道:“没有什么,只是休息一下。”她眼神里似乎有些戒备,好像被老师抓住了把柄。为了让她放松,笔者说:“没关系,现在是下课时间,做什么都可以。是不是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她点了点头,说自己晚上经常睡不着,但是不愿意再多谈了。

为了更多地了解她的生活,笔者看了她交给语文老师的周记本,其中写到很多生活中的事。原来小雅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偶尔回家,原本是她最喜悦的时候,可是父母回家后大部分时间在闹矛盾,这让她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这类学生的问题非常典型,却不易解决,因为问题根植于家庭环境中。笔者决定从家校交流入手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笔者将小雅的父亲请到学校,起初他并不重视,认为家里的事不宜对外人多谈。笔者指出小雅的情绪很低落,家人吵架会让她感到成长环境不安全。随着谈话渐渐深入,家长的表情越来越凝重,逐渐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后小雅爸爸对笔者说:“以前我们没想过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明白您的意思了,以后家里会注意的。”这次面谈对家长起到了教育警醒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注意观察了小雅的变化。大约一个星期后,小雅告诉笔者,父母和她进行了一次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她和父母的关系更亲近了。此外,在学校,笔者也经常鼓励小雅参加各种活动,如学校要开元旦晚会,笔者问她:“要不要表演一个诗朗诵的节目?语文老师说你的朗诵很不错。”一个学期后,笔者发现小雅变得活泼了,爱笑了,丢三落四的缺点也改正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这名学生的转变,让笔者认识到了心与心交流在教育中的力量,只有师生的真诚交流,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循循善诱,激励学生上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学习上不积极、缺乏进取心,行为表现较好,没有很让教师觉得棘手的问题,仅仅是贪玩、不求上进,不容易被注意到。笔者曾教过一个叫浩浩的男孩,他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经常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同学们都喜欢和他玩,但是他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一次英语课上,他正在看图画书,笔者发现后,他就很不好意思地把书收了起来,表面上知错,却没有在思想上认识到错误,不一会儿就开始把玩自己的文具。此外,数学老师也反映,浩浩虽然每天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错误很多,即使是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他也频繁出错。可以说,浩浩处于一种慢性的自我“消耗”中,这也是许多学生的通病。

英语课上,为了检查学生单词、短语是否过关,每单元的教学结束后,笔者会安排一个小测试。一次测试后,浩浩的分数不及格,他闷闷不乐地看着自己的分数,表情有点失落。原来,他也是会在乎学习的。根据心理学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即人感到最熟悉的心理状态,如果超出了这个“舒适区”,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惧。浩浩平时总是不在乎学习,就是因为不愿意走出“舒适区”。

笔者以这次测试为契机与浩浩进行了沟通,对他说:“浩浩,为什么不能努力学习呢?平时下功夫记了单词没有?”因为之前已经和他交流过多次,笔者直接切入主题。浩浩有些尴尬,笔者没有继续追问,而是鼓励他:“其实你每天只要抽出15分钟读英语课本,就可以记住这些知识,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试试?今天回家之后用15分钟的时间读读课文,能答应老师吗?”面对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浩浩痛快地答应了。

如笔者所料,对这个师生共同拟定的计划,浩浩执行得很积极。第二天到校时,他主动告诉笔者自己用了15分钟的时间读英语课本中的内容,笔者感到很高兴,但是没有立刻表扬他,而是问他还有什么不懂的。他想了一会儿,问了笔者一些语法问题,这时,笔者表扬他学会主动思考了,并让他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

事实证明,浩浩在之后的学习中确实保持了这个学习习惯,并以这个习惯为起点,转变了一系列学习行为,走出了原先的心理“舒适区”。

每位学生都具有特殊性,班主任要先接纳他们的个性,再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5]。教育做的是面向“人”的工作,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会继续以个性化为工作理念,让学生从性情的本真中找到力量,引导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沈海龙.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9(06):35.

杨根红.基于“心”视角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初探[J].名师在线,2018(08):89-90.

阮梅芳.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華夏教师,2019(01):94-95.

路慧敏.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点滴经验谈[J].新课程(上),2014(11):40.

王旭.新课改下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激励教育方法的应用分析[J].明日,2018(47):287.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