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预防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的效果
2021-11-27唐菊香朱晨
唐菊香,朱晨
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骨科,江苏扬州225000
现阶段,伴随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不断发展,其作为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在高龄患者中应用愈加广泛,特别是髋关节置换,但因高龄患者全身性生理功能减退,加上通常伴随多种合并症,对麻醉、手术耐受性差,因此手术风险比较高,另外髋关节置换手术相对复杂,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因此患者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做好护理干预工作,改善患者预后[1]。而常规护理模式注重病情护理,忽视患者感受,缺乏主动性,无法与现阶段护理需求相适应。因此需要对更加有效、合理的护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该次研究于2018年5月—2020年5月从该院骨科便利选取132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对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该院骨科收治的132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66例)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68~89岁,平均(78.63±7.79)岁;病程3 d~45个月,平均(22.55±2.85)个月;疾病类型:45例单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手术方式:51例单侧股骨头置换术、15例双侧股骨头置换术;合并症:6例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冠心病、9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研究组(66例)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69~88岁,平均(78.45±8.02)岁;病程5 d~44个月,平均(22.58±2.49)个月;疾病类型:48例单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手术方式:54例单侧股骨头置换术、12例双侧股骨头置换术;合并症:9例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冠心病、12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术前无压力性损伤、无皮肤疾病,经过伦理会批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有压力性损伤史、精神疾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伴随影响皮肤观察的疾病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66例)实施常规护理,术前评估患者病情、并针对高龄患者心理问题做好护理干预,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做好各项检查;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予以密切关注,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加强基础疾病护理,并给予患者有效镇痛,及时评估疼痛,做好疼痛宣教,并制订止痛方案。
研究组(66例)实施预见性护理:①入院后先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情况,评估心理状态、营养状态,并了解免疫系统功能以及各脏器功能,尤其是做好重要器官功能检查,针对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予以强化健康教育,增加其对疾病及手术知识的认识,特别强调术后并发症,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②预防压力性损伤是一个连续性护理过程,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努力,更需要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向患者说明并发症的风险性,并告知其防范措施,让患者及家属参与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提高护理能力,同时增加对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形成原因等知识的认识,帮助患者制订营养计划,并监督其执行,告知其皮肤清洁干燥非常重要,同时配合使用减压垫等,定时翻身。③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皮肤状况予以评估,提高皮肤损伤预见性,床单应保持干燥、平整状态,根据皮肤评估级别,可在干燥皮肤以及骨隆突部位涂抹赛肤润,预防压力性损伤。另外可以定期用温水清洁皮肤,使皮肤屏障作用得到维持。④定时更换体位不仅能提高患者舒适度,还可以对压力性损伤进行预防,避免长时间体位不当或受压而导致压力性损伤,以患者需求为准更换适合体位,通常为每2小时1次,需要注意更换体位的技术和方法。如果选择平卧位,可适当将床头抬高;如果选择侧卧位,则应注意调整侧卧位角度,通常为斜向30°;如果选择半卧位,则可将坚实木垫垫在足底。⑤选用气垫床或有减压装置的床垫可减轻全身皮肤受压,另外局部使用透气型泡沫敷料、减压贴等可减轻皮肤压力。⑥嘱咐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戒烟,并对其有效咳嗽予以指导,同时其指导扩胸运动,指导有效深呼吸,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术后每天需要对病房进行2次通风,使室内空气保持流通状态。术后以患者病情为依据选择适合体位,定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鼓励并指导有效咳嗽,嘱其多饮水,并保持深呼吸,加速痰液排除,预防肺部感染。⑦术前3 d开始训练患者在床上排便,缩短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在留置导尿管期间,需要适当增加患者饮水量,并通过碘伏对尿道口予以消毒处理,观察尿量、性状等,待麻醉恢复之后,对导尿管进行钳夹,每间隔4 h开放1次,使膀胱肌功能得到训练。⑧术后每天对水摄入量及尿量予以记录,避免因体液过度流失而导致电解质紊乱,若术后出现呕吐症状,则注意钾、钠等电解质的补充。术后恢复阶段以半流质或流质食物为主,注意少食多餐,增加新鲜果蔬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对电解质状况予以定期检查。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时间;②住院时间;③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分期。对比邻近组织发现骨突部分皮肤出现温度变化、疼痛、僵硬、瘙痒、条纹等症状中1种及以上变化为1期;部分真皮层皮肤丧失,底部呈现出光泽且无坏死组织的创面,以凹坑、水疱以及磨损等为主要表现为2期;真皮层受损,有坏死组织出现,且伴随感染、渗出症状,无明显疼痛为3期;骨质或肌腱受损,大量组织坏死,感染、渗出明显,疼痛明显为4期。④其他并发症:涉及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人工髋关节脱位、泌尿道感染、便秘等。⑤护理满意度:从护理服务专业性、反馈性、延续性、互动性上进行评估,每项100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指标对比(±s)
?
2.2 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分期对比
研究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分期对比[n(%)]
2.3 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人工髋关节脱位、泌尿道感染、便秘等总并发症发生率(13.64%)低于对照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研究组对护理服务专业性、反馈性、延续性、互动性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
3 讨论
当前,伴随老年人口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例数也随之增加,加上老年人群机体协调能力降低,所以容易引发骨折症状,另外受到交通拥挤状况影响,使得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性提高,导致髋关节置换术病例数随之增加。同时因老年患者脏器功能衰退,应激能力下降,免疫力低下,所以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长期卧床因素等影响下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可能会使患者术后病情更加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也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所以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痛苦程度,并尽可能促进患者髋关节生理功能的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髋关节置换指的是通过植入髋关节假体替代原损伤髋关节的手术方式,通常是在股骨颈骨折以及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应用,主要是为了修复身体关节损伤,减轻关节疼痛,使髋关节生理功能最大程度上恢复[2]。现阶段髋关节手术属于常见骨科手术方式,而且随着医疗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其在髋关节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但这一手术方式对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加上患者年龄大,通常合并慢性疾病,另外手术麻醉会产生风险,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关节活动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所以护理配合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手术成功率,而且术后容易产生并发症,如压力性损伤等,而要想保证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发生,则需要做好临床护理[3-4]。
高龄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压力性损伤形成因素如下:①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患者心脏血管功能逐渐减退,末梢循环功能下降,毛细血管弹性降低,所以局部受压会容易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缺氧缺血,进而造成压力性损伤[5]。②疾病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等均会增加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6]。③体质量及受压程度。体质量过大,受压程度增加,相反体质量过轻,骨突部分缺乏皮下脂肪保护,这两种情况均容易导致压力性损伤[7]。④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长,局部组织持续处于缺血或低灌注状态,使得受压处皮温下降,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8]。⑤麻醉因素。因患者心血管系统退行性变化,药物结合以及消除率受影响,血压会产生一定波动,加上患者多存在合并症,术中循环系统波动明显,容易引发并发症。另外因麻醉药物具备神经阻滞作用,影响正常血液循环状态,加重皮肤组织缺氧,无法及时排除无氧代谢产物,进而导致压力性损伤[9]。⑥温湿度。手术室处于低温状态,加上麻醉使肌肉松弛,产热量降低,对体温调节防御反应产生抑制,低温状态下外周血运差,末梢血液循环障碍,使得受压部分血供减少[10-11]。术中冲洗液、消毒液以及患者体液、血液将手术单、床单浸湿,使得受压处皮肤处于潮湿环境下,降低皮肤抵抗力,使皮肤软化,容易产生压力性损伤[12]。
该次研究中,针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评分更高,说明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显著。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人工髋关节脱位、泌尿道感染、便秘等总并发症发生率(13.64%)低于对照组(45.45%)(P<0.05),在车云艳等[13]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只有6例(13.9%),低于对照组的19例(44.1%)(P<0.05),这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预见性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在全面了解患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对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4-16]。预见性护理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中心,与患者病情相结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予以预测,并预先制定应对措施,有目的性地配合手术,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17-19]。相比于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更具针对性和人性化。此种护理模式使常规护理中存在的遵医嘱护理问题得到改善,从以往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这也是人性化护理的体现,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也明显提升,护患关系更加和谐,避免护患纠纷问题[20-22]。同时在预见性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其工作积极性被调动,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使整体医护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3-25]。
综上所述,对于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来说,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取得良好手术效果,使患者更加满意护理服务,具备显著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