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肉瘤的M RI影像特征分析
2021-11-27赵阳
赵 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26)
子宫肉瘤属于子宫恶性肿瘤中的罕见类型,占子宫恶性病变的3%~8%,包括子宫平滑肌肉瘤、癌肉瘤(曾称为混合苗勒管肿瘤)、内膜间质肉瘤、腺肉瘤。癌肉瘤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发病率逐渐超过了子宫平滑肌肉瘤,成为肉瘤里最常见的肿瘤[1]。癌肉瘤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宫颈侵犯及腹膜种植转移常见,癌肉瘤与平滑肌肉瘤皆属于预后较差的子宫肉瘤,Ⅰ~Ⅳ期5年存活率分别为22%、20%;而腺肉瘤与内膜间质肉瘤的预后相对较好,5年存活率较接近,为55%、61%[2]。现报道本院确诊的12例子宫癌肉瘤患者的MRI表现并就其临床诊断价值作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癌肉瘤患者12例,术前均进行了盆腔动态增强MRI检查。年龄51~69岁,中位年龄62岁。临床症状均为阴道异常出血。肿瘤标志物三项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均为(-)。根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学联合会(FIGO)分期[3],癌肉瘤组Ⅰa期2例,Ⅰb期4例,Ⅰc期4例,Ⅱ期2例。病理类型:12例癌肉瘤中8例上皮成分为内膜样腺癌,间质成分为内膜间质肉瘤;2例上皮成分为内膜样腺癌,间质成分向横纹肌分化;2例上皮成分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间质成分为非特异性高级别肉瘤。
1.2 影像检查方法
MRI扫描应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成像仪、8通道腹部线圈进行。扫描前半小时肌肉注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以减轻肠道平滑肌蠕动造成的运动伪影干扰。扫描序列 包 括T1WI、T2WI、DWI、LAVA-Flex动 态 增强序列,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经肘静脉注射,剂量为0.2 mmol·kg-1。DWI序列b值=1000 s·mm-1。手术时间与MRI检查时间间隔5~12 d,平均8 d。
1.3 图像分析
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MRI图像进行定位、定性分析,分析指标包括病变位置、大小、形态、信号、DWI及ADC值、强化比值。强化比值与瘤体最大径作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10例(83%)体积较大(肿块型),9例(75%)位于宫腔,1例(8%)位于宫颈(图1);2例(17%)多发并体积较小(较小肿块型),位于宫腔。
(1)12例病变前后径与子宫体前后径比值平均为0.67。(2)平扫T1WI、T2WI:12例中,6例(50%)瘤内有囊变(图2),8例(67%)有瘤内点灶出血(图3),11例(92%)瘤内可见穿行血管(图1、图3)。(3)增强扫描快速平台式强化(Ⅱ型曲线),强化峰值均低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峰值,二者比值为0.5~0.8。强化比值与瘤体最大径为弱相关(r=0.3,P=0.04)。(4)DWI呈高信号,ADC平均值为(0.75±0.12)×10-3mm2·s-1。
图1 宫颈癌肉瘤MRI图像
图2 宫腔内癌肉瘤MRI图像
图3 癌肉瘤的灶状出血MRI图像
3 讨论
子宫癌肉瘤成分复杂,多数为原发性肿瘤,极少数可由子宫肌瘤恶变而来。体外放射线治疗史、外源性雌激素暴露、他莫昔芬应用史、未生育、肥胖是其危险因素[4]。好发于绝经后58~67岁的中老年妇女,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盆腔包块“三联症”,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血液检查肿瘤标记物通常在正常范围,乳酸脱氢酶(LDH)可升高。本研究中12例癌肉瘤患者肿瘤标记物三项均为阴性,与之相符。
MRI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因此对于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质地的显示是不二之选。癌肉瘤通常发生于宫体,但罕见情况下也可发生于宫颈、输卵管及腹膜上[5]。子宫癌肉瘤依据形态可为大肿块型及较小结节或单纯内膜增厚型,后者与子宫内膜癌酷似。本研究中误诊为内膜癌的1例即为较小结节型,肿块为多发结节或息肉状,肿瘤最长径约2.8 cm,瘤内无囊变坏死及出血灶,与内膜癌鉴别困难。而较大肿块型的病变,符合肉瘤体积较大的特点,与沿宫腔生长的扁平内膜癌相比,其形态多较膨隆,Tirumani等[6]提出癌肉瘤的头尾径线大于内膜癌,Bharwani等[7]研究表示当内膜厚度与子宫前后径的比值>0.63时,应当提出可疑癌肉瘤的诊断。本研究中宫腔团块与子宫前后径比值平均为0.67,符合此标准。
癌肉瘤实性成分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当癌肉瘤较大时,肿瘤内质地不均,可见囊变。当由于出血、坏死、囊变(内含高蛋白成分)或含有局灶软骨成分时,这些成分在T1WI上可呈高信号,提示为癌肉瘤重要的征象[8]。瘤内质地与肿瘤的预后也密切相关,Inoue等[9]研究表明当瘤内坏死区超过10%时预示着肿瘤预后更差。有研究提出了多因素分析的打分系统,用来术前综合诊断子宫癌肉瘤,其中就包括MRI中T1WI、T2WI这两个序列的影像特征[10]。Bharwani等[11]研究提出MRI平扫T1WI、T2WI序列上显示出当有较高的宫颈间质受侵率、盆腔淋巴结增大率时,更倾向于癌肉瘤的诊断。
Goto等[12]研究发现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早期(60 min)肉瘤成分即可出现强化,而在良性病变如子宫平滑肌瘤中极少出现这种情况。Bharwani等[11]对51例癌肉瘤的研究表明早期癌肉瘤的强化多低于子宫肌层,末期(4 min后)可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相似。本组病例增强后均为渐进平台式强化,且始终低于肌层强化程度,病变与肌层强化峰值比位于0.5~0.8,与此文献[11]符合。由于癌肉瘤中的间质成分常见血管存在,尤其当上皮成分为富血供的鳞状细胞癌时,癌肉瘤内或瘤周常可见流空血管影,而内膜癌内血管影极其罕见[13]。本组病例中,11例均可见瘤体内血管影,印证了癌肉瘤血供丰富的特点。本研究进行了肿瘤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瘤体大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具有弱相关性的结论,猜想与瘤体内囊变出血较多导致肿瘤内部成分复杂有关,尚需扩大样本量来量化肿瘤的强化程度对于诊断的意义。
DWI反映的是水分子在细胞外自由运动能力的差异,受温度、组织细胞密度、细胞外间隙的曲度、细胞膜的完整性、液体的黏度等多种因素影响[14]。有研究认为ADC<1.05×103mm2·s-1可作为诊断肿瘤良恶性病变的界值[15],但子宫癌肉瘤的ADC值与良性病变之间有一定重叠。Takeuchi等[16]研究中癌肉瘤ADC值平均约(0.91±0.20)×10-3mm2·s-1,而高级别子宫内膜癌ADC平均值为(0.78±0.10)×10-3mm2·s-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ADC平均值测得结果为(0.75±0.12)×10-3mm2·s-1,稍低于上述研究中ADC平均值,此结果尚需多中心研究与加大样本量来证实。
DWI有时在显示肿瘤内坏死液化区时,相较传统的T2WI序列有独特的优势。部分囊变坏死不完全者T2WI上呈稍高信号,与肿瘤组织信号相近而难以区分,但在DWI上则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显著高或低信号,与肿瘤组织有明确分界;同样适用于瘤内出血的检出,出血信号复杂多样,部分亚急性出血在T2WI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而在DWI上可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与实性成分界限明显[17]。有研究提出将T2WI序列与DWI序列联合来诊断癌肉瘤,准确性可达100%[18]。
综上所述,子宫癌肉瘤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术前诊断不易,MRI检查较具优势,MRI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典型特征表现为肿瘤较大、囊变、坏死及灶状出血率高,瘤内流空血管影出现率高,瘤体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瘤体大小微弱相关,DWI为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