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产教共育策略研究

2021-11-27胡丽华王涛杨锋怀玉兰张秉辉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匠人才

胡丽华 王涛 杨锋 怀玉兰 张秉辉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河北 邢台 054000)

近几年,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的人才,更加要培育具有追求完美、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劳动大军,所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我们建设制造强国的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将职业教育中“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体现高职院校的产教共育的育人特色,可以将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机电行业的人才分析

根据我院近三年对机械类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毕业三年内,大部分同学的就业地址还是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像邢台、衡水、邯郸等相对落后的城市不在毕业生的选择范围内。我们通过走访调研部分机电行业,得出以下结论。

(一)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短缺

不论是在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城市,对高技能型人才都求贤若渴。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且实地调查显示,企业中具备高技术性人才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但是企业需求的比例是却达到14%以上,导致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结果还体现出,当前制造类企业最急需人才是: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尤其是经济不太发达的中小型企业,本科生不好招,专科生招来也无法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由于中小型企业无法做到像大企业那样对应届生进行长达一个月的理论培训,甚至给予几年的成长期,希望招来的学生在几个月的时间就能顺利上岗,所以造成了人才资源不匹配的情况。

(二)工匠精神的缺失

在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发现,大部分同学在三年期间换过3-4份工作,其实工作是一种修行,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工匠精神。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赚钱工具,而是一种价值体现,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产品精益求精的过程更能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机械的工作,技术含量比较低,殊不知伟人们都是因为能够做到重复机械的做一件事,才在他所在的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一个好的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一个企业家,但成功的企业家大多数身上都有工匠精神。

瑞士手表的品质享誉全球。那是因为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甚至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控,他们不惜付出时间成本用心制造高品质的产品,追求品质就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些工匠们的眼里,产品的品质放在第一位,只有把好质量关,对制造过程一丝不苟,才能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正是因为有这种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才能成为世界经典。

单纯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分析,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也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价值取向偏差。根据有关大学生就业目的调查报告发现只有 6.5%的人选择职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做贡献,其他的人群可能只是因为生活所迫。

2.敬业精神的缺失。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许多同学在工作中缺乏钻研精神,容易随波逐流,甚至金钱至上,忘记了心中的理想信念。

3.心理素质差。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容易退缩放弃,缺乏反思能力,容易浮躁,抗压性差,这与学校的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二、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机电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体现了无私奉献、专注产品的职业素养,更加体现了专注细节、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同时也体现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理想,最后形成完善自身、兼济天下的职业价值观。

(一)工匠精神是机电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工匠精神在机电行业提到的最为频繁,主要体现上工作内容上要求精益求精,但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工作内容上,在工作态度中体现的尤为重要。工匠精神是机电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职业灵魂,我们只有融合了工匠精神的教学,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理想。

(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使命要求。

新时代高技能型人才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人的骨子里,尤其是在全国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做好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是目前迫切的任务。

三、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目前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是跟随同学选择了自己并不了解的专业,或者家里让报这个专业,自己没有规划,等自己到了大学开始学习的时候发现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最后硬着头皮拿到了毕业证,但是并不从事相关行业,造成了各大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了造成了人才质量下降。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对于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一般都是双师型教师,又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会动手实践,再加上工匠精神,甚至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就造成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具有工匠型的高级技能教师就更加稀缺,学院应该提高青年教师的占比,重点培养青年教师的工匠精神和双师素质,将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纳入师资队伍。

(三)管理模式欠缺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不高或者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主要体现在重科研轻管理,或者重管理轻科研的问题,我们要全面发展具有管理能力的工匠型人才,必须废除旧的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不能对学生进行“唯分数的考核”,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考核,对教师应该进行工作态度加工作绩效双重考核。

(四)学生的主动性差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思考,对学习不感兴趣,每天抱着手机,对未来认识不清,在学校混日子,造成不仅技术不扎实,做人做事的习惯也没养成,步入社会之后,就遭到很多企业的嫌弃,不愿意招不踏实没有技能的学生。

四、工匠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要从根部出发,从学生层面、老师层面和社会层面三管齐下,将工匠精神浸入骨髓,与同学们的身体融为一体,出了社会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工匠型高技能人才不仅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及掌握娴熟的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还必须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所以工匠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注重立德修身、文理兼备、执着技艺、知行合一、创新能力等的全面发展,从目标出发,本文提出了将工匠精神嵌入“校园文化、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教学环节、校企合作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六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学校除了传授学习技能知识以外,更主要的是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带动着学生的品行一步一步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去发展。学校可以把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企业代表请到学校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讲座,也可以把学校广播站定期播放优秀工匠校友事迹,劳模事迹,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在思政课堂中加入工匠精神。

为了更好的将工匠精神内涵剖析透彻,我们必须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灌输,在思政课堂中通过融入一些技能大赛、大国工匠、劳模案例让同学们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重要性,让工匠精神扎根于内心深入,时时以工匠精神对待生活中每一件事,为今后学生就业创业所需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

(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分为专业课方面的实践教学和体育、创新创业等基础课实践教学。无论是哪个教学环节,都应该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根据岗位需求通过创建情境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际企业员工作为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切身领悟职业精神,才能不断磨炼自身的技能,从而强化技艺。

在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应用组装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的训练,形成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

(四)在理论课教学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

要在理论课教学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加强高职学校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工匠精神修养,在日常教学工作以后课后学生答疑环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融入今后从事本行业岗位操作必须具备的技术技能、行为规范及操作准则等,让学生能够理解今后在工作岗位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在健康与心理素质课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品质。

(五)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见习教育培养工匠精神。

建立机电专业群,分析学院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某个专业,带动其它专业,专业群要对接区域行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将未来的工作状态带入顶岗实习过程中,做好学生和社会职业者的衔接。

(六)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

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等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开拓精神、刻苦钻研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以切实提高其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工匠型高技术人才。

五、总结

对接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更加适应京津冀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我国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为强国之路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匠人才
人才云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