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精神培育论析
2021-11-27梁大伟刘笑丹
梁大伟 刘笑丹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承担者,其精神风貌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政课的成败得失。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精神培育的六点要求:“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1]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六要”精神,把准高校思政课教师精神之舵,是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
一、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质,习总书记强调:“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培育自身政治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及时跟进学好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第一,坚定政治立场,积极做好“三进”工作。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2]。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首先应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解读,时刻了解中央最新理论动态,明确政治站位,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真正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第二,强化政治信念,深入贯彻“四学”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排头兵,更要深入贯彻“四学”精神,全面系统学习马恩经典原著,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思考教育教学规律,联系实际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就。第三,培育政治修养,强化使命担当。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奋战在一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播种机”。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养成敏锐的理论辨别力,时刻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想划清界限,以坚定地政治信念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具备的德行修养,更是弘扬爱国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深沉情感。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1],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许,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培育爱国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自古奉行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不论是古代屈原“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牺牲精神,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家国担当,还是人民领袖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昂斗志,习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肺腑之情,均深切蕴含着以国为家的真挚感情,流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培育下一代有为青年的实践者,传承中华文化家国本位的思想精神十分必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觉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讲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涵养爱国情操,自觉学习掌握国史党史。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涵养家国情怀,首先,应追本溯源,透彻掌握国史党史,用真理真相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其次,应时刻了解掌握国情党情的动态发展,特别要认清“三个为什么”,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根本问题,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要“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1],启发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爱国热情。
三、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备的正确思维范式,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化个人思维能力的基本素养。习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3]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思维,是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启发青年学生思维创新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涵养创新思维,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以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培养新时代有为青年的领航者,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涵养自身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创新能力,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探索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强化思维教育,实现知识育人向思维方式育人的升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对象正是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养成是其成长成才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实现灌输性知识育人向启发性创新思维方式育人的转变与升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时事热点解读等方式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架构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华丽转型。
四、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的必备素养,它与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共同构成“三维视野”,作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国际视野是开拓“三维视野”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透彻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的方法论前提。一方面,拓宽国际视域,提高政治站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已成为新的时代特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媒体的开放性、渗透性等特征进行网上“文化冷战”、培植“政治转基因”工程,试图对我国进行“颜色革命”。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培育青年学生思维方式的主力军,拓宽自身国际视域,提高政治站位,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阴谋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直面各种错误思潮,在纵观国际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有理有力有节地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正视国际定位,提升教学水平。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情指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4](P89)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讲好思政课,只懂中国自身的建设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在人类交往日益紧密的今天,正视中国的国际定位,以国际视野观察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不断引导学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下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
五、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自律意识
自律意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学生的表率,更应在培养自律意识上狠下功夫,做到自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激发自律品格,自觉弘扬主流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拥有教师身份传授课本知识之外,在更大层面上扮演着“思想教育者”的角色,应自觉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学生,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第二,培养自律习惯,自觉提升理论修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律修为主要体现在自觉夯实理论功底、提升教学能力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尤其要全面掌握马恩经典的基本内容,避免“断章取义”式的盲目解读。同时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自身运用电子媒体等新兴设备的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网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做到“网上网下一致”。第三,升华自律精神,自觉审视师德师风。自律自觉涵育师德师风是践履思政课教师责任担当的基石,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坚定的自律精神内省、自检、慎独,磨练自身,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六、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高尚人格
高尚人格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是能够启迪学生心灵,激发求知欲,凝聚向心力的宝贵品质。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灵魂舵手,人格修炼尤为关键。高尚的人格能够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熠熠生辉,指引学生沿着正确方向成长成才。第一,培养高尚人格,提高教学吸引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应提高教学吸引力,使思政课摆脱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培养高尚人格是实现这一转变的突破口。拥有高尚人格的思政课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使教学如“风潜入夜,润物无声”。如此,才能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摆脱“浮于表面”的尴尬境地,使马克思主义永恒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真正深入人心,为学生所认可。第二,涵养高尚品质,提升教学穿透力。“知道为智,体道为德”[5](P6-10)。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的理论认知层面,而更应“体道”,体悟、领会,并且躬身实践,将德行修养存于心化于行,努力涵养高尚人格品质。如此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穿透力,以高尚的人格品质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青年。第三,展拓人生格局,深化教学影响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师能够影响学生,最根本在于教师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而拓展人生格局,以“树人”作为教学终极目标则是全方位育人的内生动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唯有“以爱化人,严以立人”,方能使教学效果深入人心,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