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培养的地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7史文兵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贵州大学工程师生产

史文兵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地质工程专业前身是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地质知识背景,同时具有工程勘察与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建设、能源交通、国土地矿等领域从事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防治与施工、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3]。在“卓越工程师”和“新工科”形势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日益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热门话题。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4-5],完善的专业实践环节对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目前,贵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由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组成,其中生产实习是承前启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学、工程力学、水文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地下工程、爆破工程等专业课程后进行的应用型实习过程[6]。某种程度上,生产实习是学生真正走向生产单位的“磨刀石”,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后续课程学习。

一、传统的地质工程专业实习现状和问题

贵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前身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面向省内交通、水利、建筑、地质等行业单位就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从事工程建设与灾害防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即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方向,这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工程地质方向偏重于勘察,岩土工程方向偏重于设计。总学分要求为17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为47学分,实践环节占比较高。

按照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地质工程(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方向)皆安排3周生产实习,通常安排在大三暑期进行。近年来,地质工程专业与省内一流地质队、岩土工程勘察院及大型施工单位等建立了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场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囿于师资以及实习经费、组织安排、实习生实习意愿不高等因素限制,实习效果不太理想,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学生人均生产实习经费标准偏低

贵州大学是一所多校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多年来实习经费一直执行合校前的标准。目前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产实习学生人均费用一般为200元左右。近些年来,随着物价上涨,交通费以及食宿费一直居高不下,带队老师只能在尽量保证实习内容不变情况下,压缩实习天数和调整路线,但是实习质量就很难兼顾。

(二)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地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目前的模式多是邀请生产单位总工和技术专家等讲授,带队教师进行补充解答;而学生则根据现场专家讲授内容进行记录,然后就不懂的问题向专家请教,实习结束后整理实习内容完成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撰写的报告和实习表现评定实习成绩,忽略探究能力评价、实习过程中的创新分析和思维能力评价等,导致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无法贯穿整个实习过程。从地质工程专业近10年的实习情况来看,教学内容单一和形式单调,“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方法等问题仍然存在,没有调动学生对生产中疑难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专业认同感弱,无法提升专业兴趣。同时,实习过程中也缺乏及时跟踪新技术,如无人机航测技术、遥感影像、自动化监测预警等现代先进技术的实习。

(三)生产实习单位接纳学生积极性不高

地质工程专业的特点决定了生产实习基本都在野外进行,交通、水利、市政、房建等行业的生产单位接待我们的学生实习,也多是安排如野外工程地质钻探与原位实验、岩芯编录、边坡治理、崩滑灾害治理、浅井编录等内容。野外项目往往有工期进度的要求,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譬如桩孔开挖。尽管在学生实习之前已经做了必要的安全准备譬如佩戴安全帽、安全知识培训等,但由于实习学生人数一般都在30人以上,生产单位出于安全顾虑,是不太愿意接待全部学生进行跟班实习的,只会安排固定路线的参观。

(四)工程师培养功能缺失

传授知识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对于生产实习中的工程师培养和思政教育功能不够重视,同时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等人文精神教育也常被忽视。培养具有责任心、敢于承担、团结合作、严格认真等品质的卓越工程师必需要重视起来,野外生产实习是开展工程师培养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生产实习能力培养的改革思路与途径

(一)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自1959年开始办学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认可度很高,为贵州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知识更新日趋加快,培养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人才成为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目标。首先应向学校争取更多实习经费,延长学生野外实习时间,同时在野外实习教学中,将“填鸭式”改变为“探究式”,鼓励学生围绕工程建设的疑难地质问题多思考、多提问。在2020年度省内夹岩水利枢纽进行地质生产实习时,除了常规性的水库枢纽系统参观,还要求学生开展坝基地质编录;另外还开展分组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边坡工程设计说明书和施工图成果编制,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与协作精神是大型工程建设的保障。

(二)强化生产实习内容及过程建设,着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增加专家现场指导时间与人数,丰富现场实习的内容。具体来说,可通过现场图纸讲解,强化人才培养中的识图与制图能力。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邀请专家在野外会议室进行详细讲解,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专家现场进行解答,以期达到“探究式”教学目的。购置无人机,让学生在野外练习无人机拍摄技术。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生产实习环节的考核方式。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一直以来是实习成绩的评定的两大缺陷,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现状,这几年改革了成绩评定方式,一是采取现场进行成绩评定的办法。即在实习过程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将学生随机进行分组,同时给每组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带队教师与学生就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教师可在现场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和交流情况直接给出相应的成绩。二是采取实习答辩办法,即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将实习问题、总结和收获制作成PPT,安排会议室以答辩汇报的形式向带队实习老师汇报。老师根据学生PPT内容、形式及答辩情况,评判其实习成绩。

(三)打造校企合作生产实习基地,促进工程师教育培养功能

作为地方一流高校,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与省内地矿局、有色局、煤田局以及交通、水利、电力、建筑设计院等单位有着良好合作关系。近5年以来,先后与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院、有色物化探总队、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贵州建勘企业集团、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省内行业一流单位签订了共建“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合作共赢是解决“生产单位接待实习生积极性不高”问题的有效途径。囿于技术力量和时间成本的问题,生产单位往往难以独自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疑难工程地质问题,而高等学校往往具有人才和设备优势,可以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就某项重大地质问题探讨联合申报课题的可行性。如在遵义二勘院某高边坡治理实习过程中,结合复杂高边坡生态复绿和三维展示效果的难题,可借助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质灾害团队的无人机Lidar技术及环境科学团队的矿山复绿技术优势进行解决,有望进一步联合向省级科技部门申报支撑计划项目。

三、结语

目前,实习经费短缺、实习效果不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随机性大、工程师教育功能缺失以及受实习接待单位影响大等地质工程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科学创新、综合素养、团结协作等能力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地质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实习模式和内容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应结合“卓越工程师”和“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新形势和新要求,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应考虑强化实习内容与过程建设,着力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最后应考虑与省内外行业单位建立有紧密合作关系的基地,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创新生产实习组织模式,抓好各个实习环节,改革实习考核方式,调整实习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产生工程师自豪感,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和参加工作积累必备素质,提升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贵州大学工程师生产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阿宽的生产小组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谢以家绘画作品欣赏
档案见证贵州大学百年文脉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