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课堂”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21-11-27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模式过程

马 俊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南昌),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的概念促进了我国传统行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并由此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这也对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对此,为了与时俱进地促进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高校教师需要在“互联网+课堂”的背景之下,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

(一)何为“互联网+”

所谓的“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种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以及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促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并由此催生新的发展模式,使得社会生产、生活逐渐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基于此种背景,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加强了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并由此促进了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从而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互联网+课堂”教育的内涵

1.“互联网+课堂”教育的含义

所谓的“互联网+课堂”教育,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1]:一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基础,借助互联网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学习,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借助局域网等信息技术基础,促进网络教学的开展,继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三是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互联网大数据,构建相关的数据模型,对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促进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并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2.“互联网+课堂”教育的特点

“互联网+课堂”教育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我国高校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其次,高校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课堂教育之外,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相关技能以及自身的发展。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进行科学化的决策。最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能够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为教学评价提供新视角,促进考核方式朝着多样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促进数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教师在“互联网+课堂”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运用,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教学活动面临的挑战

教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需要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脱离出来,采用多媒体等新型的教学技术。一般而言,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对于课程教学的期望。此外,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需要逐渐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数学,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在了解自身的课程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设备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互联网技术运用的挑战

在“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大数据信息中获取到合适的教学资源,从而促进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基于此,高校教师在此背景之下还需要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我国高校教师在“互联网+课堂”的教学背景之下,需要逐步加强关于大数据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以此为基础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而为了实现相关能力,我国高校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大数据信息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方面知识的修养,这也是一大挑战[2]。

(三)教师自身技能提升的挑战

高校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含量大、种类多、价值程度不同的教学信息,为了更好地凸显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提升对于信息分类、选择以及运用的能力,而这也就对我国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互联网+课堂”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成为未来高校教学的模式之一。对此,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信息技术水平不一、计算机能力薄弱的状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在“互联网+课堂”教学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有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高等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3]。

为此,高校教师需要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为了促进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需要重点培训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如互联网基本技术知识、PPT、flash制作、视频剪辑、图片处理等。二是促进计算机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高校教师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能力。三是不断丰富教学载体,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使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实现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灵活使用。

(二)营造浓厚的互联网教学环境

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对于互联网教学环境的营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调动高校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的积极性。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可以鼓励并支持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并对相关的教学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完善教学考评制度,将网络教学活动纳入考评制度之中,对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带动“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落实。

(三)转变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互联网+课堂”背景下的高校教学,高校教师需不断加强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加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和变革,这就体现出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互动的学习环境,带动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转变教师自身定位

高校教师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和培养,并在尊重其个性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转变自身定位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的领路人,在教学目标以及要求的规范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做学生的朋友,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做学生的导航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规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学生学习的设计师,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框架式的设计与规划,并由此制定出学生的学习步骤以及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学生的监督员,对学生的错误学习习惯以及行为进行警戒和批评,从而带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步入正轨[4]。

(五)培养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

“互联网+课堂”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借助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找出检索词进行相关的检索作业,从而实现在海量的网络资料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5]。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取到必要的教学网络资源,教师还需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于信息获取渠道的掌握,从而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先进的学习网站去获取知识,继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变革。其中“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促进了高校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对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6]。本文主要通过“互联网+课堂”教育的含义、特点,从日常教学活动、互联网技术和教师自身技能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课堂”对于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挑战。总结了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具体措施。随着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和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国高校教师应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教学模式过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