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小规模学校刺绣课的实践与反思

2021-11-27马玉良

山西青年 2021年5期
关键词:刺绣课程学校

马玉良

(甘肃省积石山县别藏镇大庄小学,甘肃 积石山 731700)

刺绣,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自先秦以来,人们便有“素衣朱绣”的审美倾向,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刺绣手工艺的不断进步,刺绣从宫廷走向民间,并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开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缫丝业的发展,促进了刺绣技术的飞跃发展。然而,随着机器绣花的出现,刺绣开始走向没落。

2017年,笔者所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别藏镇大庄小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建构,针对四年级(1)班24名学生,率先开设刺绣课。根据调查反馈,刺绣课活动效果很好,深受学生喜爱。于是,学校将刺绣课程延续到五、六年级,并尝试使刺绣综合实践活动课过渡为校本课程。从课程的设计内容来看,刺绣课有别于传统的文体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应用的开拓性与前瞻性。从课程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通过刺绣课程不但能够深入传统手工艺术,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富有趣味性的特色教育,还能够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的审美品位。因此,总结乡村小规模学校刺绣课的实践经验并反思其不足,以期对类似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产生积极影响。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刺绣课的实践

(一)刺绣课开设背景

庆阳刺绣,又称“陇绣”,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影响可谓深远。最早的刺绣制品可追溯至尧舜时期的“衣绘而裳绣”,后来刺绣逐渐从官方走向民间。到了明清时期,刺绣已经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普及,成为人们的衣饰装点的必备元素,也深刻地影了人们日常生活。作为一种针工造型艺术,庆阳刺绣兼容立体造型艺术和平面刺绣的特点,构型古拙简朴,式样以香包为主。由于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影响,这种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日益衰落。2006年,庆阳香包刺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学校课程建设,让学生对民间文化与本土文化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并自觉担当起“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使命。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协调多方力量,大胆探讨课程改革,将刺绣课纳入学校课程安排,在小范围内以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进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刺绣课程的实施

1.课题引入,注重情境熏陶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突出,对于活动课程的评价标准也较为感性,即以有没有感觉或喜欢不喜欢为主。因此,刺绣课开设成功的前提是活动课题的设计与活动情境的营造。尤其是小男生,静不下来心,对针线不感兴趣,如果没有一个简明的主题与一系列生动的情境,使其对刺绣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刺绣课的开设效果便很难保证。传统手工刺绣的工艺较为复杂,且针法多样,专业性较强,如果严格按照手工艺的标准来开设活动课程,既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规律,也不符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初衷。因此,定位好刺绣课程的“活动性”,突出课程的情境熏陶,对于刺绣课的开发与实施来说尤为重要。学校本着陶冶学生性情、丰富学生体验的目标,将刺绣课的工艺流程简化,按照“一课一主题”的设计原则,注重课题引入,加强情境构建,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1]首先,由于是小规模开设,刺绣课的内容安排较为灵活,课题引入的思路较为开阔,突出课程的情境性、活动性、实践性、趣味性特点,以使学生在情境熏陶中对刺绣有初步感知与认识,实现“一课一得”的效果。其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无论是理论指导,还是手工制作,都需要接触大量的刺绣制品,以真实体验为基础。再次,因势利导并创造条件,根据主题特点突出刺绣课的情境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刺绣课的开设,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主题特点,或选择在精心布置过的活动室,教师播放关于刺绣工艺的视频或音乐,学生通过多媒体领略刺绣工艺的发展历史,或亲临民间艺人工作现场,直观而真实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现场观摩及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可以动手摸一摸图案的造型,感受针织手法特点,还可以与民间手工艺人切磋交流,获得更多关于刺绣艺术的理解。

2.体验感知,深入民间工艺

刺绣课在乡村学校的最初开设,是当作活动体验课来实施的,重在让学生体验感知刺绣,理解刺绣是一种“兼具图案、造型艺术的传统手工艺术样式”。[2]但随着现代生活结构的改变,这种手工艺术逐渐退出主流文化的舞台,并日渐走向没落。所以,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深入民间工艺,与刺绣制品零距离接触,增强自身对刺绣工艺的体验感知,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要求,将主题落实在活动之中,将活动纳入课程,让学生在课程的架构范围内参与并理解、探究与交流、发现与建构。在刺绣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挑选出你最喜欢的绣品,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从图案、构型、色彩、针法等方面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明确传统刺绣制品的蝙蝠、石榴等图案寓意深刻,代表了民间文化的价值取向,如“蝙蝠”寓意多福,“石榴”寓意多子,“鱼”象征着“有余”,是常见的民间祈福吉祥物,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这样,学生通过课堂参与,从民间艺人那里了解到绣品实物背后的历史及文化特征,加深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理解与感悟,甚至有的学生通过民间艺人的刺绣经历及手工艺术创作,体验到做事要细心、持之以恒的道理,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对自己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大有裨益。

3.发散设计,激活学生自主

本土刺绣不注重形似,只求神似,可以是一鳞半爪,可以是有头无尾,可以是首尾兼备,可以是夸张变形,这有利于降低刺绣难度,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也为刺绣课的开设提供了自主性。然而,本土传统刺绣制品在色彩、图案与造型方面比较保守,尽管看上去比较古朴美观,但不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心理,且不少类似龙、虎的民间图腾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难引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全面理解手工刺绣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偏好,将小猪佩奇、蜘蛛侠等卡通人物造型设计成个性化的图案,融入绣品的构型创作之中,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励志性格言等融入绣品制作,还可以发挥创意,制作成香包或笔袋,送给家人或朋友。课堂实践表明,当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激发时,刺绣课便变得精彩纷呈,有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电脑刺绣的构图特点,然后将自己的手工刺绣步骤化与网格化,从而确保了图案繁复但不变样,构型生动饱满,针法细密但不凌乱,有的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有美术天赋的负责构图,心思细密的负责针线,悟性较高的负责创意,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制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4.作品展示,分享刺绣魅力

小学生的表现欲很强,想象力十分丰富,如果在刺绣课堂上仅仅让学生参与作品创造,而不能将这种创作定格下来,并对后续的学习及生活产生有益影响,这样的课程并不算圆满。鉴于此,笔者所在学校的小规模刺绣课,重在过程性的创作参与,也重在结果性的绣品展示。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参与手工刺绣的过程拍下来丰富“艺术园地”的建设。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带回家并用相机拍下来,小组内集合成图片,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成美篇,在班级微信群、学校网站中展示并欣赏。当然,简易绣品的制作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手工艺的参与热情,而且促进了师生交流与分享。小学生的手工作品尽管不乏稚嫩、简单、粗拙之处,但却是他们积极构思并自主创造的结晶,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及时指出学生的设计亮点,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3]如果教师能够以“刺绣作品集”的形式制作成“艺术橱窗”,在班级内展示,将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暗示与引导。甚至有些学生在刺绣作品展示与分享的过程中,找到美术创作的灵感,丰富自身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专注力,为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基础。

5.营造氛围,创新校园文化

学校的特色在于文化,而校园文化的构建则是系统性、动态性、立体化的工程,因此从校园文化的高度来提炼刺绣课,使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符合学校的文化定位,让师生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十分重要。作为乡村学校,受办学经费、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局限,提供给学生的活动资源有限,将小规模刺绣作品展示出来,那么这既是鲜活的传统民间文化符号,也是无形的校园文化的生动诠释,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所在学校以小规模刺绣课程的开设为抓手,与古诗词长廊、戏曲小课堂等活动相结合,构成“传统文化主阵地”,同时根据本校的“宁静致远”校训,提炼出刺绣手工艺所蕴含的“淡泊”的精神及对“静”的要求,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积极营造富有特色与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认同学校的发展理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验刺绣这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的魅力。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刺绣课的反思

(一)课程建构有待完善

笔者所在学校开设小规模刺绣课,是受到“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启发,仅限于小规模范围内的课程探索,尽管已经将其作为课题列入校本教研的必选,但受到办学资源的限制,成熟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尚需时日,目前尚无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课程架构及体系。至于刺绣课的开设能否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真正发挥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尚需进一步地跟踪调查与实践完善。

(二)教育理念亟须变革

在课程开设之初,不少学生抱着“好玩儿”的心态,企图通过刺绣课来放松身心,或省事儿,或为了缓解文化学科的压力,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之初并没有沉下心来,他们对错针绣、乱针绣、平针绣等绣法及技巧了解不够透彻,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深入理解。部分教师认为该课程并不在“应试”之列,且课程的评价标准并不明晰,于是采取敷衍应付的教学态度,在课程设计及实施方面下的功夫不够。

(三)联动机制尚未构建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限制及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学校尚未取得社区、家庭的全力支持,也并没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校、社区、家庭为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实践活动联动机制。[4]加之以刺绣为主题的“非遗”文化引入小学实践课程的案例比较少,相关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和革新。

三、结束语

乡村小规模学校刺绣课的实践,是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步优化,渐趋完善的。至于刺绣课的开设能否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真正发挥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尚需进一步地跟踪调查与实践完善。

猜你喜欢

刺绣课程学校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刺绣新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