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跨界融合
2021-11-27王洁
王 洁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1331)
一、高校建设新文科以及跨界融合的必要性
(一)建设新文科,实现跨界融合教育体系形成
文科在传统意义上就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和我国的教育体系有关。我国的文科学科的发展以及专业之间都有壁垒,相互的交流和交叉都十分少,每个学科都是单独的部分,文科的发展和教育过程过于孤立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样培育出来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当然除了教育体系需要创新,文科本身的学习内容也要进行发展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结合实代潮流进行同步发展。新文科的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出现的新现象和新变化,比如人工智能、虚拟社会等。新文科就可以让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和人类本身。新文科建设的这个过程就需要人文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进行交叉学习。高校应该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注重改变传统的课程编排方式、教育教学方法和团队建设系统。新文科建设需要有部分地区作为实验区早一步地对该建设进行全面认真的研究尝试,或者政府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对新文科在校内的建设给予直接的帮助。新文科背景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进行跨界组合可以研究出更适合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下社会需求的课程[1]。这种新文科的建设可以让文科平台也能有理科工科和医科的老师进行教学参与,让在社会中已经有所作为的业界精英进行课堂教学。带来理论教学中没有的现实经验。
(二)跨界与融合,实现高校就业率的提升
想要融合就需要进行跨界交流,跨界也就是为了融合,两者也都是创新的表现。跨界是实现融合的方法,跨界的合作往往会给人出乎意料的成果。在跨界中通过相互的融合就可以实现完美的优势互补。这里的跨界就是高校和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融合,两者进行优势互补就要进行深入的交流。企业需要技术性人才,学校需要企业的就业岗位,高校通过提升人才教育培养为企业提供攻克难关的人才,企业也给高校人才进行实战锻炼的机会并且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也为高校提供服务。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文科专业,一般都停留在理论知识和研究知识的层面,并由于所学专业学科壁垒限制,知识有深度但是横向学习缺乏。所以会出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以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出现断层等等一些问题。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依靠行业,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审视和创新,并且在长期的合作发展过程中,可以沉淀下来很多行业的资源。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特色理念并且教学紧密关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可以全面提升人才能力。这个跨界融合的培养体系也是经过长期的教学理论探索实践形成的。这个体系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教学,它更好地结合了其他专业和学科的内容以及社会的参与,提高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并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人才需求,提升了人才的质量也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基于实现就业的跨界融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们应该秉持着追随行业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管理,综合化教学,重视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并且积极建设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来提升教学的质量。这样培育的人才是研究和实践的综合体。他们需要在懂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总之为了更好地提升人才质量,更好地促进毕业生融入社会提高就业率,我们需要建设开放的、多方参与的“跨界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一)三跨界
1.跨思维教育
一方面,在思想上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科学技术等优势资源开拓思维,拓宽见识,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特点与就业诉求的研究[2]。通过专题问卷调查、个人谈心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特点,结合学生就业意向与当今社会人才需要,帮助学生在思想层面树立好跨界就业的意识。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和帮扶,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增强学生在新形势下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建立自信,增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跨专业教学
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一定要重视知识、实践能力、素质和态度等多维度相结合。教育方向需要以产业和社会需求为主。高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对学科基础课程进行相关专业全面打通,形成基础平台课,比如相关播音主持专业的“语音基础”“主持人思维训练”等课程。另一方面就是添加紧跟社会发展潮流的创新创业以及互联网等内容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课的内容应定位准确,分类多样,为学生提供跨专业学科学习的平台,通过选修课实现部分内容平台化,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发展方向来学习更多跨专业内容,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对通识人才的需求以及企业多样化的需求。
3.跨学科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也对知识的融合和创新提供了平台。跨学科合作主要是专业学科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跨专业研究合作,通过专业老师的合作,可以解决一些单科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探讨跨出本学科领域的有价值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文科类的学科,它们需要和其他的专业进行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本学科的技能,比如管理专业和设计专业结合后,就可以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项目进行研究。通过文类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结合成为合作研究关系,就可以更好地研究创业项目,可以提高创业项目的实践性。这种教育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应的这种情况下出来的毕业生在企业招聘时也就有更切合企业需求的能力。
(二)二融合
1.产教融合
最首要的就是信息共享,产教融合最首先进行的就是企业和学校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进而培养和社会企业更为紧密的人才,从而解决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鼓励老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研究,让教学内容和时代更加接近。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了解学生,以及提供平台,并且可以通过交流培训等方式了解学生更多信息。其实就是人才协同培养,聘请企业的讲师来进行教学课程的讲解,社会从业人员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应用的理论知识重点以及拓展理论知识,并引领学生更加关注行业的动态,满足职业的需求。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践体系,在认知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可以邀请企业参与,为专业学生提供培训的机会。在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时候,就可以培养实践能力。让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进行有效互动,也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举办座谈会或者联合开展创业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有效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能力的平台和实践学习的机会。最后,建设实践基地。大学可以为实践教育提供平台,可以通过和地方的企业进行合作,签订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这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有很大帮助。
2.双创融合
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的人才,行业领域也需要创新创业的人才来刺激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更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和工作的机会,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谈论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创新和创业是密不可分的,是统一的整体。创新过程主要是思维和方法的锻炼,也是为了创业提供理论基础,创业则注重实践。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时需要这个融合才更有利于人才质量全面的提升[3]。
第一,课程体系的深入改革就是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和完善,需要围绕融合化、专业化以及实践化三个核心进行展开,在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中也要和创新创业的教育进行融合,做到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丰富过程中可以思维和实战的方式,通过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来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第二,就是通过竞赛进行强化实训,可以在校内积极展开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此过程中提供专业老师对学生的项目进行指导。在参加这些赛事的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获得很多创业经验,积累相关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并形成团队精神,对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实践经验的积累或者是能力的提升,对未来的就业也会提供很好的帮助。
三、结论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迎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注重知识全面、有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且善于团队合作的人才培养。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的追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是针对学术,有的则是更偏向实践,所以地方高校在进行人才培育时应该细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跨界融合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地方高校培养和市场需求能为精准对接,也就使毕业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另一方面从学校角度来说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丰富专业特色构建,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并且对当地的经济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