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童年情景》的音乐风格和演奏分析
2021-11-27林丹
林 丹
一、舒曼个人简介
舒曼,德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教育评论家是早期欧洲浪漫派的杰出人物代表之一。自幼学习钢琴,7岁作曲。16岁时,他考入莱比锡大学进修法律学习,19岁时学习钢琴。后来舒曼因为帕格尼尼的一场演奏,让他受益匪浅,进而放弃了他之前一直随母亲共同心愿而去攻读的法律,专攻学习音乐。再之后因为舒曼的手指受伤,他不得不把重心转向作曲和音乐教育评论。舒曼的艺术创作继承和发展了舒伯特的歌曲创作传统,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形式,更加注重诗词的选择,为他赢得了“诗人和音乐家”的称号。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发表了大量评论性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和艺术生活中创新进取的艺术潮流。他的代表性作品包括钢琴歌曲《蝴蝶》、《嘉年华》、《童年场景》、声乐歌曲《女人的爱与生活》、《诗人的爱》、艺术歌曲《月亮之夜》、《奉献》、《核桃树》等。
二、童年情景的创作背景
19世纪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流。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这首曲子作于1838年,是舒曼和克拉拉婚后的第一年。《童年场景》不是儿童作品,而是舒曼给克拉拉的第一首爱情诗。与此同时,舒曼曾经告诉克拉拉:“通过回忆你的童年,我在维也纳写了这本作品。每次我演奏这些歌曲,我童年的许多场景都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深深地打动了我。”维也纳和莱比锡的恋人之间发展以及中国巴黎和维也纳之间的通信技术令人难忘地说明了学习钢琴组曲在他们这段关系中的重要性。舒曼的《童年情景》在作曲家的一生中并不十分成功,至今仍未得到认真对待,甚至存在着许多误解。但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深受喜爱,并且技术要求高的钢琴作品,尤其是第七首《幻想曲》,已经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
三、音乐风格
19世纪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流。在欧洲音乐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浪漫主义音乐是一种具有特定的音乐趋势和创作趋势。同时,浪漫主义时期也是时代钢琴流行的艺术特征,也是作曲家致力于创作各种形式的艺术特征。作为德国音乐文化史上最具灵魂的代表,舒曼深刻地反映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利弊。毫无疑问,他是这支强大军队的一员。
舒曼在舒伯特和韦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德国进步浪漫主义传统,并且继承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风格。舒曼也进一步把重心主要放在了幻想曲、狂想曲上。同时,间奏曲在他的音乐艺术作品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独立学习钢琴作品。“阿拉伯风格”、“新事物”和“幽默”等流派名称也被首次运用到钢琴作品中。《舒曼》从舒伯特的声乐套曲中学习,并尝试将自己的感受集中在几行艺术作品上,例如记录自己的经历和记录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将它们连成组曲,形成一首完整的诗。舒曼的写作教学风格和钢琴学习素描这一套曲的技巧,如标题,与文学发展思维方式相结合,赫米奥拉节奏的分割和应用,也对许多中国喜剧的创作产生了具有深远的影响。
标题性是童年情景的总体创作特征之一,舒曼没有进行简单地应用主要情节标题,而是通过一个鲜活和诗意的提示将人们以自由的幻想,自己带入特定的艺术教育概念,从而更深刻地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和详细的心理活动体验。他经常先写音乐,然后通过设定标题,标题的类型非常丰富多样。
舒曼的创作,并非完全脱离了古典结构形式,而是深受民间舞蹈的影响,常采用华尔兹的结构形式。同时,舒曼也很喜欢变奏形式,好多学生作品的主题学习动机研究往往都以变奏的形式方面展开。同时,《童年情景》中各曲分别采用了简洁的“二段体”或“三段体”结构,调性布局也较有规律,前六首的调性向属调方向转(G—D—B—D—D—A),第七、第八首(F大调),与前一首在调性上形成了三度关系的连接,这是浪漫派作曲家调性安排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样,第九、第十首(C—#g)在连接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之后,调性回到主调(G—e—G)。舒曼的和声概念主要继承自贝舒伯特和贝多芬,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和舒曼诗人式的个性促使他寻求多样化和新颖的和声效果。童年场景的和声使用在基于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取得了大胆的突破,比如更加强调次和弦,特别是重和弦,导致音调扩展。使用“持续低音”引起和声混乱,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最后,舒曼的钢琴艺术作品在音乐教学风格上的独特性主要问题来源于其理想的诗歌学习音乐。他曾经说过:音乐是诗歌中最大的潜能。舒曼认为,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也应该是一个诗人,努力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这个深深刻在他心中的想法,使他的音乐能够像一首幻想的诗歌一样,表达他的理想世界,摆脱固定的形式。
舒曼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能很好的激起观众们的想象力发展以及企业自身鲜活的艺术文化形象和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语言。更值得我们一提的是,他所达到的浪漫自由主义中国诗歌和幻想的顶峰。
四、演奏技巧分析
(一)触键的技巧
在钢琴演奏中的过程中手指的触键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不同的触键部位会产生不一样的音色,例如用指面、指尖、不一样的方式来演奏钢琴,就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色来。所以演奏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良好的触键。
例如套曲中第四首《孩子的请求》带再现的方正二段曲式,采用了和第一首曲子一样的旋律动机,每句是两个小节的重复。柔和亲切的旋律充满着孩子气,同时又充满了请求、幻想的色彩。最后的结束停在属七和弦的七音上,进一步表达了孩子提出请求并期待回答的神情。演奏过程中,要控制触键的音量,声音整体都是渐弱的,以此来表达孩子哀求的语气。个别地方也可以用左踏板来帮忙。
一般来说,触摸键盘深一点,整体的音色会更加丰满厚重;触摸键盘浅一点,就能获得一种缥缈虚无的音效。因此,在同一音乐句子中,每个乐句触键的深度都是有所不同的。例如演奏重要的音调,重音,旋律高音,长音符等等,就需要我们弹奏的深一点。在较短或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以及句子结尾等等,就需要我们弹奏的浅一些。例如曲目《无比的幸福》作曲家模仿复调的写法,较复杂的四声部复调音乐。在演奏的时候,更要注意左手和右手的呼应,旋律声部保持连贯,需要更多的注意音色的效果。演奏力度处理好,触键保持轻缓,以此来更好的演奏出音乐的意境。
(二)音色的处理
音色的存在,对钢琴演奏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意义。意境的描绘、情绪的渲染、都是表达艺术形象的重要形式;同时,也能进一步显现出弹奏者自身技巧功底的深浅,对情感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耳朵对音色的敏感度。
1、非连奏,即:“颗粒状的演奏法”。触摸键时,要求做到快下键,下键和抬起来的速度要求较快,也就是说触摸键盘的瞬间就需要有一定的冲击力,使手指演奏的速度更快。再牢牢用指尖抓住每一个音,它就会发出强烈、明亮、集中和颗粒状的声音。例如套曲中的第三首《捉迷藏》,这首作品很有特点,快速跳动的音符生动地展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采用单一主题发展的二段曲式。演奏过程中,应把手臂和手指最大限度的放松,以此来营造出轻巧的跳音,避免声音出现僵硬。更多的是涉及手指的控制,要求跳音具有颗粒性,短促又不能力度太突兀,影响音色的美感。
2、连奏,即在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演奏。顾名思义它主要用于弹奏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流畅连贯的音型。慢触键是创造一种柔和的歌唱性演奏声音的一个关键因素。这种以水平方向的用力方式,使发出的音色更加的连贯柔和,圆润富有歌唱性。例如作品中的第一首《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当人们回忆起遥远的童年时代,是一种美好又憧憬的心情,这首优美的旋律开启了整套作品的第一首,形象地向人们描绘美好的童年时光。整体旋律平稳优美的四分音符与有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相配合,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听到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奇的神情。演奏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它的旋律声部。从声部看,主要分为三个声部,一开始分手练习的时候要用耳朵倾听每个声部的线条,还要注意处理每个声部的不同音色,这样才能使音乐在听觉上富有层次感,避免一整片的效果。在演奏过程中,高声部右手的旋律线条要重点突出,每个音都要保持连贯性,更多的是注意手臂的运用。第七首《梦幻曲》这是其中情感表达最细腻的一首,常常被用来单独演奏,同时,还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流传至今。由单一主题发展的三段曲式,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柔和动人,在厚重柔和的和弦衬托下,表达着梦境般甜美静谧的主题,仿佛把人们带入了梦幻境界。在演奏的时候,及时调整好音量的大小,控制好手指的力度,在音乐处理方面注意音色的多层次化。演奏过程中,心里一定要有音乐,并且随着音乐的旋律唱出来的同时,更加去感受作品中每个乐句的呼吸。
(三)踏板的运用
踏板在钢琴家们演奏表演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门极其深厚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演奏过程中,踏板使用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演奏者最终弹奏出的音色以及表达出来的情感。此套曲中,作曲家舒曼多是在开始小节有一个单独的踏板标记,所以演奏过程中踏板的使用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
比如这首钢琴套曲的第一首《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多使用于右踏板,来达到整体旋律的连贯性和保持延音的效果。但是,个别地方也用到了左踏板,用于处理一些细微变化。不同的演奏家根据自己对作品不同的理解,使得需要弹轻的地方更加柔和自然。第三首曲目捉迷藏,在演奏的时候,踏板应使用右踏板,用在每两个小节开始的第一个音的时候,以此来起到重音的效果,更加突出sf和p的对比。
比如本钢琴套曲中传播最广泛的这首《梦幻曲》,整首乐曲都处在舒缓平稳的旋律中。这个时候,使用右踏板,会让整首作品的旋律感更加连贯,增添了乐曲的柔美,也使得和声效果更加温和细腻,整体旋律的连接,更加自然,仿佛把人们引入美好的梦境。同时,为了进一步控制音色的处理,左踏板在梦幻曲中的使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每个演奏家对强弱感情的处理不同,使用左踏板能更好的去表达个人的审美体验。在演奏过程中,左踏板的使用更利于比较轻的乐句能更好的控制音色,使得旋律的起伏更为明显,也使得声音更加柔美温和,从而营造出梦幻美妙的意境。
以及第十一首曲子《惊吓》,右踏板的使用更多的是使得旋律声部保持连贯性,半音化的和声也通过踏板得以连接。结合使用左踏板,进一步演奏出朦胧的音色,使主题旋律在表面的平静之中深藏着紧张的气氛、为音乐笼罩上一层恐惧惊慌的色彩。后面几小节更多的是保持跑动的清晰,所以舍弃踏板的使用,更突出的营造出节奏和速度都变化,进一步描绘出孩子们时而平静时而恐惧不安的慌乱心理。再到结尾,为了表现出小朋友们鼓起勇气假装很镇定的样子,加入了重音踏板加强节奏重音。
踏板作为钢琴的灵魂,在舒曼这部流传至今的钢琴套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踏板的使用也进一步为舒曼整套作品的情感输出,增加了很多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也更好的画龙点睛了整套作品的效果。也利于演奏者更好的理解和演奏这部钢琴作品。
结 语
每首音乐作品都是由各自不同的题材,艺术手法和作曲家自身的生活体验组成,也因此会表现出作曲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对于演奏者来说,对于一首作品的演奏,熟练的演奏技巧和好的情感把握缺一不可,技巧能够更好的表现情感,情感会让技巧更有生命力,两者密切相连。因此,只有更好的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最终想要表现的情感主题,然后添加上好的专业演奏能力,才能深入观赏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