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机理与路径探索
2021-11-27张恩志
吕 刚,张恩志
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51;2.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1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这一讲话为新时代的高校实施“三全育人”方略指明了方向,需要高校发挥思政育人效应,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机制,优化课程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大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三全育人”概述
(一)“三全育人”内涵
“三全育人”不仅是一种就业实现理念,更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育人指导原则与思想。“三全育人”的核心内涵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方面调动、整合一切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的模式。高校实施“三全育人”,需要树立新的育人目标,构建育人体制,助力于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进而提升高校育人的现实价值。
(二)“三全育人”特征
“三全育人”的特征包含三个层面,分别为开放性、序参量、自主性。
首先,“三全育人”的开放性特征。“三全育人”是高校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提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空间、教育主体都体现开放性的特点与特征。一方面要求“三全育人”中的主体具有开放性,要求教师与大学生都应该摒弃以往传统的教育与学习观念,引入新的教育思维与学习能力,推进自身教育与学习思维的转变。另一方面要求“三全育人”中的教育、学习模式实现开放性。这就要求高校拓宽教师、大学生的教育与学习领域与层面,实现自身教育与学习的开放性模式。
其次,“三全育人”的序参量特征。序参量具有两方面的变量特点:一方面,“三全育人”的实施为高校所有的教育资源、体系以及师资力量的融合提供契机。另一方面,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应围绕教育主体进行,根据大学生实际变量情况,适当的调整课程教育安排,推进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发展方向、目标实施,以此推进“三全育人”在高校实施的价值。
最后,“三全育人”的自主性的特征。高校需要以“三全育人”思想理念为导向,为高校教育教学输送内在动力,使其与外部教育环境和设施融合,达到全方位育人模式。高校要从内在形式中激发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内在诉求,使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主实践。
二、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的机理
(一)“三全育人”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的教育革新战略部署中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2]。高校“三全育人”思想理念的实施,归根结底是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思政教育工作中,围绕立德树人思想,推进教材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体系、教育模式以及管理体系的改革与融合,实现“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目标。新时代下,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机理,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其内在的发展诉求与要求,育人模式上实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机制,实现教育与产学并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凸显教育引导性,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三全育人”契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并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而高校教育实现“三全育人”,契合思政教育工作规律,借助思政教育工作视角,立足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与融入,形成“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教育机制,进而助力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推进“三全育人”,能够以思政教育工作平台推进“三全育人”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有机渗透与融入,从而达到高校良好的教育实施成效。
(三)“三全育人”顺应高校育人发展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应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一方面,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重视培养健全人格以及全面素养的新时代人才,使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化能力,更具有职业上运用的素养,包含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等,围绕立德树人思想理念,推进“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另一方面,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有助于全要素、跨时空、跨国际人才的培养,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实现高校课程教育的优化与革新,培养综合性强的新时代人才。
三、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的思路
(一)以创新思维理念为引领
在高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落实中,以育人主体为导向,以新的育人方式、育人课程为基础,结合“三全育人”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思想理念,实现全面综合的创新育人模式。例如: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实现线下与线上育人模式、校内与校外育人模式、学校与家庭育人模式、家庭与社会育人模式等等多领域相结合,使育人融入到大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彰显“三全育人”在高校实施的价值,整体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3]。
(二)以创新育人模式为关键
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应重视育人的全面性、过程性。因此,高校可构建一体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将“三全育人”贯彻落实到校园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建立起协同育人机制与体系,进而推进创新育人模式在高校教育中实施。例如:高校以“三全育人”为主线,推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领域,整合学校教育资源、课程教材内容、教育体系、管理体系,推进这些信息内容的融合连接,从而实现高校育人机制的创新。
(三)以创新手段为支撑
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要以信息化教育与学习为手段,实现教育活动与学习环境的有机同步互联,转变高校教育教学与学习模式,使师生教育与学习活动都能够融入到信息化工具中进行,实现教育的立体化模式,进而彰显高校教育的创新模式。高校以信息化教育为导向,开展线上线下育人模式,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教育引领,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性发展。
四、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的路径
(一)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应以思政教育平台为导向,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效。首先,高校立足于思政教育平台,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弘扬党的思想、政策中的作用,以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阵地推进“三全育人”,提升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质量。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一方面,思政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以此为契机,革新、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以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方法为基础,实现思政教育模式、方法的优化,不断打造出新的思政教育平台,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的学习热情。最后,高校推进在专业教育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三全育人”在教育方方面面的实施与落实,进而凸显高校思政教育在高校“三全育人”实施中的价值性[4]。
(二)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立足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全面发展。首先,高校将“三全育人”落实到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构建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的“三全育人”管理工作机制,为大学生构建全面性育人环境。其次,高校在“三全育人”实施中,构建心理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大学生思想工作一体化的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大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党建教育的融合性,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整体提升高校教育教学实施质量。最后,高校立足于学校教育,联合社会、家庭教育,构建“三全育人”全面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育人、企业育人、家庭育人联动机制,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实现环境。
(三)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实施,需要重视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的构建,以文化为导向,推进高校教育的有效性实施。首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三全育人”思想,要立足于高校教育现状,检视发展现有观念,融入新的文化思想理念,拓宽高校文化建设视野,打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体系,进而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教育成效。其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三全育人”思想,要做到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凸显校园文化的育人精神内涵。最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文化为导向,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信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施“三全育人”不仅是高校“三全育人”实效性实施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教育教学、育人体制全面性革新的需要,更是助力于大学生创新发展的需要,可以使高校立足于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更好的就业与发展。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机制,推进“三全育人”融入到高校育人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