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在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

2021-11-27占娟娟简世德康乃心

科技与创新 2021年4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协同

占娟娟,简世德,康乃心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衡阳421001)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家校教育结合,构建共同育人格局[1],这是国家政策明确家校协同教育发展方向及保障落实到位。2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论坛与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相继召开,各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如何融合发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人工智能技术为家校协同共育带来许多优势,形成的新教育力量将助力于家校协同教育。

1 人工智能与家校协同教育的内在联系

家校协同育人是主体间优势重组的具有新目标、新资源、共利益的共同体,可以通过教育实践践行育人深度[2]。在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中学校育人功能和家庭教育功能都发生了相应变化,植入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在技术的支持下,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可以实现全时段家庭和学校各主体间的多方式双向沟通[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过:“推进家庭学校共同育人”。所以在未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需要被重视,而家校协同发展是一种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1956年MCARTHY等学者在美国达特茅斯(Dartmouth)学院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Ⅰ)的概念,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类的认知、学习知识与思考问题的能力,即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2017-07,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提出智能教育,这是从国家宏观层面给予“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保障[4],强调了人工智能于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也为两者融合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将成为新常态。在教育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有助于创建智慧学习环境,营造更为和谐的人机交互体验,实现自然状态下,对中小学生全方位信息的感知与收集,以此更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5]。人机协同,可以将人类的灵活、创造性与机器的稳定逻辑性进行优势互补,对任务进行分配。在教育领域内,教师和家长无法完全被人工智能代替,所以人机协同的这种混合增强智能会是智能技术支撑中小学家校协同共育的重要选择形式,是未来同时满足学校教学效率、效果与家庭教育的监管、培育要求的必然选择。随着智能教育解决方案的逐步推广与应用,人机智能协同与家校协同共育在协同理念上渐达成一致,家校合作方式也将变成家校机协同共育。

此次新冠疫情公共安全事件爆发,暴露公共教育资源封闭性与公共教育能力的有限性等弊端,凸显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促进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创造良好契机,也迫使人类加快智能科技的应用进程。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应用过程中,家校协同共育这种教育形式愈发受到重视,家校协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可以更加有效利用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用系统理论来看待问题,在建家校协同系统过程中,人工智能这种人机协同模式可以在研究学校和家庭整体功能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人工智能与家校协同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加强家校协同关系,促进教育协同化,同样良好的家校协同化亦能使人工智能技术精密化与成熟化。

2 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家校协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人工智能以其跨多学科的优势和各项技术研究的不断成熟,为教学系统的智能化提升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的智能授课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而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也会作用于家校协作。但在现实情况中,教育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要娴熟应用于中小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

2.1 智能化家校协同意识不足

教育话题大多是围绕学校教育,这种“刻板印象”深入人心,相较之下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很低,学校和家庭两大教育主体的协同参与意识如何确立及同步是一大难点,在中小学家校协作中也存在部分家长和教师协同意识不强现象。在人工智能开发初期,AⅠ智慧课堂还在少部分地区试行,人工智能并未全面普及,人们对这项技术的理解存在系统性偏差,导致智能化教育生态呈泛人工智能现象,这给智能化中小学家校协同意识普及带来较大挑战。

2.2 智能化家校协同教育政策缺失

政策具有统一的标准,为人工智能与家校协同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必备的规范、准则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缺少针对性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政策,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及工具开发应用都缺少参考的规范、准则及要求,所以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有诸多盲区,譬如家长思想无法集中,部门之间呈块状分裂,教育协同能力较差,所付出的代价高,实际效率却勉强,协同共育如纸上谈兵[6],智能化的家校协同教育亟需相应政策。

2.3 家校与智能协同机制待完善

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时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与面授教学结合,教师、家长与人工智能管理系统三者协同工作,然后形成一个协同机制并以其最大的限度发挥作用促进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发展,创建更加个性、有效的教学体验。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深度还远达不到这些条件,家校协同也还停留在浅层,实现人机协同发展,迫切需要更完善的基于人工智能与中小学家校之间的协同机制。

3 促进家校协同教育发展的对策

3.1 认识层面:协同理念融合,共建育人共同体

家庭和学校形成协同教育共同体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教育共识:共育人、促发展。首先,教师与家长需具有协同教育的参与意识,实现从中小学家校合作到共育的观念转变,达到双方共赢、共发展的状态。其次,需丰富家校间沟通内容,增强两者共同育人经验,实现协同理念的共融,为建设家校育人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最后,依托人工智能家校教育平台,深化协同形式,优化智慧管理功能,强化智慧家校沟通,形成具有推广性的“人工智能+家校育人共同体”建设模式,实现1+1>2 的教育效果。

3.2 政策层面:构建智能系统与家校协同机制

智能化的家校协同政策出台,可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条件。在政策的要求和协助之下,更多教师和家长会主动接触智能系统。而长效协同,机制需先行。构建一个高效率、共同监管的人机协同机制,在智能协作体系内可以发挥出教师、家长与智能系统三者的协作优势,还可增强教育合力,延伸家校的时空范围,这样便可高效地促进家校协作共育大计。

3.3 应用层面:智慧教学助力家校协同教育

人工智能穿梭在各场景,具有穿针引线的效果,运用现代AⅠ技术融合传统手段,重视情景教学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助功能及提供决策性分析。现代化、智能化科技提升孩子教育质量成为家长们的迫切需求,在家校协同教育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其语音识别及合成、智能阅卷翻译及推理等先进功能为教学创造一个高质量的智慧教学环境,学生能感知知识,教师能轻松教学,家长能查看教学动态,家校协同教育可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4 结语

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在其影响之下,协同的方式更加丰富与多样,而智能化追求的个性化与定制性教学模式及精细化管理模式将会是未来家校协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培养人才的必要选择。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与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还需要得到更多讨论和更有力的支撑条件,如权威部门的相关标准、技术的普及性、相关机制及智慧学习环境的优化等。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