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场共育、产学同步、岗位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7赵静唐萍

科技与创新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学金课共育

赵静,唐萍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110101)

1 引言

2017 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十三五”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规划》,旨在加快提升森林综合效益,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前提是精准监测、精准评估和精准保护。林业信息化是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绿水青山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2]。然而,当前相对薄弱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制约了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林业业务的高职层次林业信息技术人才[3]。

因此,本团队的研究课题以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林业技术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为背景。突出“高水平”特色,根据林业技术专业群的特点,研究“校场共育、产学同步、岗位育人”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思路及内容

研究思路及内容如下:①以学院林业技术专业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依托,以学院的实验林场为实训环境,研究“校场共育、产学同步、岗位育人”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企业合作,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及完善;②引入企业大师、技术骨干进入教学团队,进行产学同步的课程标准开发;③对标“金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形成岗位育人的办学特色;④高水平教材开发及建设;⑤高水平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网络课程建设。

最终,完成“校场共育、产学同步、岗位育人”的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 研究成果

3.1 培养目标及“校场共育、产学同步、岗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以“校场共育、产学同步、岗位育人”为背景,进行企业及林场调研,2019 年共计走访沈阳智测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林业相关企业,并建立“校场共育”的校企合作企业四家,经过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2019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2020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如在“林业遥感技术”课程授课内容中增加遥感技术创新创业项目概述内容,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中增加ArGⅠS 软件进行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内容,在“GNSS 测量技术”课程中增加利用手持GPS 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内容。在2020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进行了修改。重新对标行业企业典型岗位,进行专业岗位的审核。根据行业需要,新增林业无人机应用课程,使学生对林业无人机的应用前景、植保无人机飞控技术方法的培训等项目有所了解,开拓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岗位。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14 人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并讲授林业行业的真实案例。使学生具备和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3.2 课程标准的开发

开发和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对于高职而言,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描述,是教育质量在高职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高职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共计开发完善“地理信息系统”“林业遥感技术”“森林调查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等七门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3.3 对标“金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吴岩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教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4]。建设五大“金课”目标,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打造金课,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热烈氛围。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要抓好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开辟“智能教育”新途径[5]。

林学院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目标,紧紧结合学生工作的传统、品牌和特色,积极构建“岗位育人”的教学模式,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6],对标国家创新创业“金课”,打造新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2019 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累计30 人次,获得辽宁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一届林业创新创业大赛北方组二等奖、第二届林业创新创业大赛北方组三等奖、辽宁省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三等奖。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岗位育人的水平。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4 高水平教材开发及建设

完成“地理信息系统”“林业遥感技术”“摄影测量4D产品制作”“森林资源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通过企业的走访及调研,得出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在教材的结构设置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项目为驱动,下设多个任务。使学生在使用教材上课时就能模拟企业的真实项目,为工作和实习提供前期的技能操作基础。在教材的编写中融入企业“校场共育、产学同步、岗位育人”的教学模式,把在林场进行的项目以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在校进行的项目采用每周讲授的方式按照学校的授课进程进行。教材的最后一个项目,多采用综合项目来检验学习者前期的学习效果,融入前面项目的技能和知识点,也可以作为教师考核学生的典型任务。

3.5 高水平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网络课程建设

进行高水平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广应用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林业遥感技术”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平均每年新增课程动画、微课、习题等课程资源,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完成专业的共享平台的搭建。

在疫情期间,教研室教师利用学习通、智慧职教、云班课等平台建立网络课程资源9 门,1 872 个课程资源,发布789 个课堂活动,累计批改作业436 份,建立137 个图库,完成阶段性考试21 次,学生完成任务1 449 个,出勤率99%,平均分88 分。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丰富了学生自学、课上学习、课后复习、测试的途径,提高了教学质量。

4 创新之处

4.1 理念创新

通过课题团队调研表明:在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仅仅针对林业技术专业进行研究,无一例是进行高职院校“校场共育、产学同步、岗位育人”的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省内的研究更少之又少,因此具有独创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校场共育”的作用,依托学院实验林场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依托学院的大师工作室进行社会服务,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体现“产学同步”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前,学院均进行育人的教育和实习流程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实习的理解和岗位育人的效果。

4.2 内容创新

本研究内容以“校场共育、产学同步、岗位育人”为背景,对网络课程、教材进行建设。网络课程及教材的研究内容均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出发点,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明确。

4.3 对标“金课”的教学模式创新

本文在研究了“金课”的标准和目标后,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发中对标“金课”进行研究,提高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水平和层次,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

猜你喜欢

产学金课共育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