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出导向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实践

2021-11-27廖幽雅

山西青年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导向交际

黄 磊 廖幽雅 余 静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一、引言

近代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在外国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得到了显著发展,但近年来在我国英语学习中“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外语界人士不断探索符合本土学生学习规律的教育理论。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外语课堂教学理论。该理论在我国外语教学“学用分离,效率低下”“重学轻用”等普遍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二语习得理论”和我国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形成具有本土性和科学性的外语教学理论(张文娟,2016;文秋芳,2017)。经过近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该理论从早期的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文秋芳 2007,2008,2013),再到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inputenabled hypothesis)(文秋芳 2014),再到POA体系形成(文秋芳2015),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这一教学理论受到一些专家和教师们的广泛关注,且在一些课堂上进行实践。在中国知网上收录的期刊文章来看,截至2020年10月,以“产出导向法”为主题进行检索,相关文章共有1106篇,而将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初中课堂的仅有20篇,由此来看,这一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运用研究仍然较少。

如何将这一教学理论运用于指导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如何处理好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待于实践检验。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展示了一个单元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流程,并记录了教学反馈以及笔者作为实践教师的反思和建议。

二、产出导向法的课堂实践

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核心环节:驱动、促成、评价。其中教师设计适合交际、具有潜在价值的任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文秋芳,2014),以便进行精准输入促成材料,这一过程是该理论的独创之处。产出导向法的三个核心环节是这次本文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基础。

(一)教学主题

笔者选取What does he do这一单元。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背景,以日常交流为教学主线。这一主题的选择主要依据是:1)该内容符合中学课程标准内容2)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使用概率较大。

(二)教学目标

此次教学目标以语言目标和文化目标为主。语言目标包括:1)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必要词汇及相关短语;2)掌握基本句型what do/does sb do。文化目标包括:1)辨别文化差异;2)明确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任务设计

任务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呈现:根据教师课堂给出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我”、Jack及其家人等,对国内一些工作进行适当描述与介绍。为了使产出任务更贴近学生生活,此次教学实践中涉及的工作特点介绍以学生身边家人的工作类型为主。学生分成9组,每组3—4人,以小组序号逐一上台呈现。

就语言使用方面而言,此次任务涉及基本句型(what do/does sb.do)、各类工作特点描述、生活场景模拟等。就交际技能而言,此次任务涉及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差别意识、日常交流技巧等。该任务对初中1年级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将这一大任务分为3个子任务,以帮助学生有梯度的逐步完成最终任务。

1.了解外国人日常打招呼的常用交际语,对中西日常交际语及其文化的差异有浅层的认识。

2.了解自己身边常见工作的主要特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并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简单描述。

3.在接待自己的外国朋友时,顺利无误地进行日常交际,并能对自己身边常见的工作进行描述。

(四)教学流程

此次课堂教学流程遵循产出导向法基本流程:驱动、促成、评价。

1.驱动

这是产出导向法的创新之处,在此环节教师设置学生以后可能会遇见的情况,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对知识产生饥饿感,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布置总任务的时候,从学生以后生活可能遇见交际的可能性角度,设计了学生与外国人交流及对国内常见工作的介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探索知识。

接着播放一个中国学生与外国朋友相遇,但是无法与外国朋友进行正常交流的视频。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否有日常交际用语的知识储备?如果你偶遇一个迷路的外国小朋友,你是否能与他正常地进行交流并提供帮助?最后,教师布置本单元的产出任务。

2.促成

在这一环节,教师发挥其中介作用,根据学生的产出任务指导学生选用有效的输入材料进行有效学习,确保任务的输出质量。如上所述,教师将输出任务分成三个子任务,在此环节对三个子任务进行分步促成:

子任务1:了解西方日常交际语,对中西方日常交际语的差异有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起点性任务过程中,通过认识中西交际文化的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完成总任务奠定基础。在课堂中,教师分别为学生播放有关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视频,并请学生谈谈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不同之处。最后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强对文化差异的印象。

子任务2:了解并描述学生自己身边常见的工作及其特点

要完成总任务,必须了解身边常见的工作,并具备一定的描述能力。这一任务环节可谈论的常见工作种类繁多,因此没有标准答案。教师以teacher、driver和businessman三个职业为例,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短文和视频,为学生如何描述工作特点提供范例。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教师请学生对自己所了解的工作做口头描述。

子任务3:运用已有知识与外国人进行语境交际

经过以上两个子任务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并能恰当使用交际语,同时能对常见的工作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写一份简要的提纲。这对学生的书面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出挑战。

即使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储备,但不一定知道如何与外国人进行自然的交流,例如如何进行话题转换。基于此问题,老师提供一个视频供学生观摩,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及神态。最后请学生在接机的语境下扮演“我”和“我”的朋友Jack及其家人。

3.评价

在产出导向法的评价环节,旨在通过对学生的任务产出的评价,让学生、老师了解学习成果,因此评价环节对老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一环节,学生进行脱稿角色扮演,每组表演时长为5—7分钟,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每组表演完毕后请在座小组代表对表演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给予补充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表演的肯定,以及对高频率错误点进行纠正。

三、教学反馈

(一)学生反馈

教学实践后,教师通过30份有效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对教学的评价。

就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而言,5位学生表示“还行”,25位学生对教学方法表示“赞同”,认为这种组织课堂的方法有趣、实用。大部分学生(78%)表示“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语言知识、交际技巧及文化意识等方面。

从语言知识方面来说,在自主学习及教师提供输入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完成产出任务。完成子任务1,2能掌握有关任务的日常交际语和身边常见的工作及其特点的词汇和短语表达,而任务3则是将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再次运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学习并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多层次掌握巩固本单元重点句型(What does he do)、词汇和短语。从交际技能方面而言,这种教学方法中多个子任务的产出为学生口语表达提供了更多机会,学生的日常交际用语得到练习,口头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使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信心和能力增强,从而提升学生的交际技能。就文化意识而言,此次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从中外职业中的态度差异意识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并进行简单的思考查阅。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今后增强文化辨别力和中华文化认同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本人的教学反馈

本人经过精心教学设计和两轮教学实践后,就产出导向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在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学生课业繁重,与该理论教学对学生课外时间要求高形成了冲突,但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是可取的。产出导向法的教学以任务为主线、以材料为补充、以活动为形式,课堂各环节紧密联系,使整个课堂充实饱满。这种方法更侧重语言本身的学习和使用。学习任务的驱动和丰富的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模拟接机任务被分成三个子任务,每一个子任务都要求学生产出,在任务安排后,教师给予学生有效的视频、短文等材料。如此,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和学习材料,各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学习材料有针对性输入,使得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积极性,参与度大大提高。

四、产出导向法设计和实践建议

实践证明,在实施产出导向法中,需注重解决课堂教学“学用分离”问题,达到“学用一体”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着重梯度和升华

初中低年级学生本身的特点使教师在施教时停留在交际知识的低层次水平上,在任务的设计时应该注重任务的难度梯度,在最终的子任务时应该有一定的升华。既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设计的任务难度适中,又要进行任务升华、知识扩展,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总之,教师要就此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兼顾学生具体情况和知识提升。

(二)输入促成,学以促用

学习输入材料不是给学生提供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产出任务的跳板。教师应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精准有效选择输入材料,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效输入过程中应注意精准输入尽量避免多余知识输入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使课堂变得“无聊”冗长。

(三)注重教师脚手架作用

由于教学对象是初中低年级学生,其本身的语言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其在交际技能的运用上相对比较薄弱,文化意识也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在教学时应该相对注重教师的脚手架作用,注意输入促成,对同一知识点进行多次反复的教学,在学生进行任务输出时适当提供提示,帮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

五、结语

产出导向法改变中国英语教学固有的教学习惯,革新了英语教学观念。凭借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结合多种实际操练的合理安排,产出导向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克服学生学用分离的问题,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本文将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并初步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此次实践选取了初一年级两个教学班级分别进行课堂教学,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反馈。由此可见,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大有益处。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导向交际
情景交际
“偏向”不是好导向
交际羊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两块磁的交际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犬只导向炮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