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对大学生学业发展压力的研究

2021-11-27陶媛媛

山西青年 2021年1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学业研究生

陶媛媛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00)

一、大学生学业发展压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建设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自我价值观正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的阶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被视作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受到高度关注。大学生被寄予厚望,常常被他人询问“飞得高不高”,却很少有人关心“飞得累不累”。近年来,存在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最近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焦虑。某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身亡的消息引人热议,人们开始意识到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不容小觑。曾经的大学生是“人中龙凤”,如今的大学生可谓比比皆是,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涨,而社会岗位需求数量确无明显增幅,大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重如大山。为了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处,大学生们不得不思考学业发展的问题。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为大学生进行相关学业的筹划和安排。学业发展则是在学业规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学业需求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说,大学生需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是否争取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是否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等等;就短期目标而言,大学生需要考虑如何提高专业课和第二课堂成绩。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压力绝大多数来源于学习的压力,精神处于长期高度紧绷的状态下,易造成焦虑、忧郁等心理疾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了哪条路,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大学生往往不得不做出许多选择,其中不乏违背心意的决策。例如大学生为了取得较高的第二课堂成绩,去参加各种自己并不喜欢的活动和比赛,但参加了并不意味着能在其中取得好成绩。于是就容易陷入是否违背意愿去参加活动比赛,参加了又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困惑状态之中。

二、大学生学业发展压力与认知失调归因分析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 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常用来探讨个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当个体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失调”的不愉快的动机状态。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以校园为主,接触到的大多是同学和老师,因此形成的认知结构多以学校为基础,具有单一性和不完整性。以“专业中名列前茅的学生一定学有所长”作为新进入的认知元素,这与我们原有的认知元素具有一致性,此时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处于协调状态下的。然而,为了获取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而去获取第二课堂成绩时,大学生需要违背意愿去参加各类活动和竞赛,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失调,此时,新进入的认知元素与原有认知元素呈现矛盾状态。认知失调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发展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心理产生扭曲。[1]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学业发展前途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导致了个体的心理压力,因此将其称之为大学生面对学业发展压力下的认知失调。调查发现,越是优秀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发展压力时越容易出现认知失调。个体对自身能力持肯定态度与对当前状况和教学制度持否定态度之间的矛盾,会使机体产生焦虑情绪,对待周围事物更加敏感,放大挫折情绪。

三、学业发展平衡过程及其途径

认知失调会导致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和强烈的心理压力,但经过一定的心理过程,会驱使个体最终消除这种不一致以实现内部心理平衡。新的认知元素进入到认知结构,与原有认知元素不一致时,就会发生认知失调,大学生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烦闷和紧张情绪。此时机体为了平衡冲突,会通过各种途径,驱使修改或改变原有认知元素,亦是修改新的认知元素,甚至排斥新的认知元素。

从认知失调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情境分析,促进大学生认知失调恢复心理平衡的途径有两种。[2]

第一种是外在平衡法,也就是通过修改或排除新的认知元素的方式,让机体恢复平衡状态。大学生认知失调后,在不经过刻意的内部心理调节的情况下,仅通过外部情景来平衡认知失调心理。当情境与认知元素同方向变化时,大学生的失调心理会朝平衡的方向转化。例如,当人工智能成为热门领域时,毕业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承受的社会压力减小,意味着大学生本科毕业就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则所面对的学业发展压力相应减小。

然而,我们很难通过外在平衡法改变“游戏规则”,对于大学生而言,通常采用的是第二种平衡方式——内部平衡法。大多数学生都不是“偏才”“怪才”,没有能力改变外在的“游戏规则”,因此只能采取行动降低外在因素产生的不适感,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作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会驱使大学生去选择参加自己并不喜欢的活动和比赛,努力提高综合成绩,以达到争取拿到奖学金、取得保送研究生资格等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学业研究生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35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