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1-27付思钰
付思钰 胡 珊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一、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气质和性格的发展,即有利于对情绪反映的特点、与外界沟通,和自身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以积极饱满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全面和谐发展。
研究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会控制情绪,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学会与老师、家长以及朋友进行交流,有利于他们乐观向上的成长。因此,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十分重要和迫在眉睫的。[1]
研究表明,小学生所接触的各种环境都会对其心理健康带来不同影响。例如,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方面所包含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影响他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他的行为和性格同样反作用于他的家庭。当社会同时注重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所接受的教育,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他们同样会影响父母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况,能够提高家人的积极态度,从而促进家庭的和谐,促进自身发展。
小学是学生生涯的重要一环,有的学生害羞,不擅长与别人交流,这个时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及时指导,因为心理问题或许会给学生带来一些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学校是小学生除家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正因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各个方面感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早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个体对未来的态度,在之后的交际活动中会影响他人,若他们的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就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与他人沟通。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处于匮乏期,如果此时心理状况很差,会影响到自己的同学,那么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人数将会逐渐增加。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克服形式化问题
有的农村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辅导室,主要是因为教育部的要求,而不是因为学校本身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农村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形式化,导致其个性化功能被忽视。
这种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活动,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农村小学,大家普遍重视的是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农村小学对本学科的教学能力相较于城市小学过于薄弱。在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通常只是机械讲解课本知识,甚至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专门的教材。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和发泄室也沦为闲置部门。
除了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学生也会轻视这一科,认为是无用功。曾有一名五年级学生问道:“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有用吗?”在学生心中,应试教育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考试的科目才是最重要的,是他们要为之付出,努力学习的。错误的学习态度导致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本学科对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导致老师和学校的态度更加随意,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恶循环。[2]
过度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会造成心理健康教育丧失原有的独特性。这种情况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更是违背了国家倡导本学科的初衷。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虽然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但乡村的教育建设仍然薄弱,尤其是师资力量差距更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相对其他学科教师较少,而乡村小学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加不易吸引年轻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专业,因此,能够担任本学科的教师相对年轻,而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学校不能按照同等比例引进专职教师。
由于本学科缺少专职教师,在农村小学,通常由班主任或者年长有资历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由于没有进行过专业学习,对这一专业的教育理念并不了解,在他们心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给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学习方法等等,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要求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三者相结合,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易忽视的就是危机干预。
(三)实效性方面的重视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中小学心理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要求。
实效性追求对教学工作的切实效果,强调工作质量与效果,重视收集分析学生和学校所提供的相关反馈信息,评估教学的有效性,以求满足学生、学校现有的或潜在的需求。
实效性主要表现处理和化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矛盾、注重学生心理状态、能够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心理发展。
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待加强,因为:不能充分化解学生的各种矛盾,只是机械地将知识教给学生;并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没有了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实质,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忧伤;没有把学生外部发展和内部自我发展结合起来,没有真正发挥本学科的作用,让这门课和其他学科变得相同。
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是机械的,绝大多数教师并不会根据心理教育的特点进行备课,也不会收集学生和学校的反馈,甚至并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型包括专题课、团体辅导课、应用课和主题班会。总之,乡村小学的心理健康课教育课对实效性的不重视违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对策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和监督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或普通教育部门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或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3]
如今,大家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对该学科的工作进行支持和监督,如通过师资配置、制定工作标准、经费分配、设备改进、宣传监督等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二)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
建设专业心理教师队伍,既要做好教师专业培训,又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积极对心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由于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质量不高,通常是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往往缺少专业知识,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应该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通过专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更加深刻认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本学科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得以正常发展的关键。
其次,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应该及时关注并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缓解教师的工作与心理压力,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有效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
(三)拓展范围,丰富教学形式
农村小学和教师要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把开展本学科教学视为己任,尽力拓展范围、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努力提高本学科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使其得到应有的良好发展。
分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培养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以学科教学为载体,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如:语文可以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与完善的人格;数学能够让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物理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学科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各式各样,教师不应局限于讲解课本知识。想要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在校内外营造一个温暖、文明、快乐的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下学习生活,健康、幸福的成长。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小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要由心理老师带领,通过简单、具体、有趣的活动或游戏进行引导。通过读书,可以拓宽他们的心理空间,积极调整自己的问题。通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并在实践中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如控制情绪、共情等。开放个体辅导室和团体辅导室,让学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各种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从而发泄他们的消极情绪,提高积极情绪。
四、总结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更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需要我们关注。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预防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身为教师应该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心理需要为依据,及时选择并教授与其心理发展紧密联系的知识和心理训练的方法。
正如土壤可以滋润幼苗,教师的爱护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乡村小学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从点滴中做起,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而非空谈。关爱学生的心灵,让心灵也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