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

2021-11-27顾红霞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高职生教育工作者心理

顾红霞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逆反心理在高职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并且有多种表现[1]。我们是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很强的体会。很多班主任做工作比较强势,工作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常常忽视学生的主观意愿,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班主任的要求就是圣旨,这就导致一些个性比较强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越来越不服管教,处处喜欢和班主任对着干,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而师生关系一旦陷入僵局,最后班级也管理不下去,班主任身心俱疲。因此在这里探讨一下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应对的方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很有必要。

一、高职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点

所谓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高职学生因为大部分由初中或高中生组成,他们的年龄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成人前期。虽然他们的身体和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心理不够成熟,做事容易冲动,个性较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较弱。那么逆反心理具体有哪些表现特点呢?具体分析如下:

(一)个性强

高职生年龄普遍偏小,心智很不成熟,个性比较鲜明,自我意识强,且极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较独立,不喜欢依赖别人。这些个性较强的同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这种逆反心理其实质可能是自我表现的方式,也可能是保护自我。很多班主任对于这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常常不明白他们的心理,认为他们是一群不听话、不服管教的问题学生。其实班主任只要多了解一下他们的心理,找出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相信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脾气大

很多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要求自由,自我意识较强,遇到事情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发脾气,而且在行动上还具有反抗性,常常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2]。比如老师让他做作业,他非但不听,还发脾气,顶嘴或用破坏物品等形式表示反抗。有时班主任找他谈心,他也不能平心静气交流,甚至还把班主任的好意曲解。这也是典型的逆反心理的表现。针对这些脾气暴躁的学生,班主任要学会用不同方法区别对待,更不能“以暴制暴”,需要长时间慢慢引导,春风化雨式地对待。因为他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批评,如果硬碰硬反而把事情搞僵,更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三)排外性

有些学生有着很强的排外性,他们喜欢独处,不喜欢集体生活,享受孤独的生活,性格上有点孤僻。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被外界所打扰,对外界的人和事比较冷漠。比如和他说话,他爱答不理,冷眼旁观。这类比较排外的学生也是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班主任很难与这些学生真正地沟通交流和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对班主任老师也是不信任的。这类学生逆反心理一旦形成,不会轻易转变,可能需要很漫长的过程。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这些问题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应该来自多方面。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人们受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面对复杂的环境,学生感到新鲜刺激,往往对此缺乏理智的判断,一股脑地接受,无法分辨好坏。尤其一些不良的媒体内容腐蚀和迷惑着高职学生的心理,他们渐渐地对人和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甚至是不合群的病态性格。当现实社会与他们的这种个性张扬产生冲突时,逆反心理就极易形成。[1]这就是社会大环境对高职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在很多高职生来自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他们在一个不完整甚至不正常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对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地造成影响。很多学生为此就产生很强的自卑心理,为了掩饰这种自卑就故意把自己伪装得很强大,这是寻求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使他们变得不合群,比较自我,也就极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还有一些就是父母长年在外面工作,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抚养,而爷爷奶奶对他们过分溺爱,他们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没有任何束缚,一旦到了管理严格的学校,有了班主任的束缚,他们就极易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影响,比如父母的分歧、敌对情绪,争吵不休,让他们长期处于这种矛盾、紧张、焦虑、不安的环境中,从而导致他们早早地学会封闭自我,内心孤独,逆反心理就此形成。还有父母过高的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样样第一,却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不懂他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当内心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碎”[3]。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而家庭环境尤为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正常、温暖的环境才是对他们成长成才最有利的。

(三)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职校,心理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比较有自我意识,自主意识比较强,好奇心也强,大人越不允许的他们就越想做。而班主任却把他们当成小学生看待,处处管制他们的行为,这就使学生比较抵触,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到了一定的时候通过某件事而爆发出来。所以有的班主任可能会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平时很听话的,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怎么一下子发起脾气来?这是我们班主任平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其实这个学生本来就有着很强的个性,先前只是忍着,现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爆发了。

(四)学生认识问题偏差的影响

人对外界的认知是慢慢成熟起来的,而我们的高职生心理很不成熟,社会经验又不足,对待问题不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他们常常带着自己的情感因素看待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对外界多是抱怨和批评,久而久之容易出现极端。

三、如何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对于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很多班主任头疼不知如何应对。其实我们只要分析原因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还是能减少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发生。

(一)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就要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不仅是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素质,常常反思自己,自我批评,总结问题,通过思考和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学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地服从、听从你的领导,而不是强制学生去服从你。只要学生心甘情愿地听从你,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觉得自己只要对学生凶点,让学生怕你就不会发生问题。其实这只是起一时震慑作用,并非长久之计。比如有的个性较强的学生,根本不能当众批评他,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使事态越来越严重。我们老师更不能一味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努力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多换位思考,平时对他们多关心,多谈话。爱护和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与学生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把他们当成朋友,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少些批评和埋怨,多些鼓励和赞美[4]。学会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以理服人,少些强迫,多些情感投入,对他们真正多些关心、爱心和耐心。有了以上“三心”的付出,相信学生也会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用心,从心里真正接纳你。这样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平时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多些关注,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正是处于一个波动期,情绪波动比较大,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所以很多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不知道如何应对,很多人就产生了消极的心态,在这种消极心态下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平时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适时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5]平时多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会他们要用一种正面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也要多些宽容,少些责难,多些信任,少些怀疑,多些尊重,少些歧视,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发掘学生身上的长处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希望得到的永远是表扬。我们教育者对一些问题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那么学生也会丧失自信心,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用放大镜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用滤镜美化他们身上的问题和缺点,善于捕捉闪光点,发掘长处,坚持给予鼓励与机会,充分调动他们身上蕴含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帮助他们重拾学习和生活的自信,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也就不会出现。

(五)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学生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家长更要对孩子多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国家更应规范社会秩序,遏制各种不良风气,努力创造一个社会大环境[6]。我们的学生只有在这样和谐的外部环境中才能健康地成长。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关键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心,认真分析其原因,努力寻找方法去教育他们,那么相信这问题会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高职生教育工作者心理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职教强国背景下高职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
心理小测试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心理感受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