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疯狂“鸡娃”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1-11-27甘水连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鸡娃内驱力心理健康

甘水连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鸡娃”是近年来继“虎妈”“狼爸”之后的又一网络热词,是指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任务,报各种辅导班,是现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为了子女更好地成长和进步,父母适度“鸡娃”可以理解,但是疯狂、过度地“鸡娃”,对心理健康本就比较敏感的青少年来说,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自主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因为亲子矛盾而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事件逐年增加。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这一现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父母疯狂“鸡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受遗传、环境以及自身的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一个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尤为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启了疯狂“鸡娃”模式,过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亟需拉响警报。

(一)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根据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报告的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的总体参与率达到48.3%(包括参加学科类校外补习和兴趣拓展类校外培训),参与的学生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平摊的学生均支出为2697元。[1]由数据可以看出,父母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比例较高。很多孩子因为要参加各种五花八门的课外辅导,被剥夺了周末、假期等休息、玩耍时间,再加上父母和老师对学习上的高目标、高标准,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身上表现出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父母过度“鸡娃”容易将自身的焦虑和压力转到孩子身上,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上学,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作业需要他们花一定的时间精力去理解消化,若父母不顾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再强加额外的学习任务,将“鸡娃”理念贯彻到底,容易造成青少年体力、精力的透支。身体在没有得到充分休息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当学习任务超过一定限度,身体上的疲惫也会逐渐影响到心理的状态,长此下去,青少年容易对学习产生排斥和恐惧,严重的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根据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比 2009年高出 0.4个百分点。[2]青少年的心理本就比较敏感脆弱,父母更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二)学习内驱力减退

很多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密切相关。奥苏贝尔从成就动机出发提出了三大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三种成就动机里面最重要、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动机,它大都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不少父母打着“都是为你好”的名义,不断给处在各种考试中的青少年强加各种学业上的压力,容易导致他们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当学习是为了和同学攀比,为了父母脸面,从而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认可,那么这时是一种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学。长此以往,父母的这种非理性“鸡娃”,容易提前透支孩子的学习热情,降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习内驱力不足,产生厌学情绪,难以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快乐。

(三)自我评价降低、自卑

教育内卷下,用分数来说明一切,评价形式单一,当外在期望要求越来越高时,家长及学生会不断施加压力,一旦达不到目标,会产生强烈挫败感及自我怀疑。现实中,很多父母过于关注儿女的分数,不断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而在精神、心理层面关注不够,孩子一旦没考好,可能会受到来自家长的批评甚至辱骂。长此下去,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难以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冲突”的危机中,若不能顺利地渡过该危机,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自我认识不清,从而引发一系列身心问题。父母长期的疯狂“鸡娃”、提出超出他们能力接受范围的要求,容易降低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自卑心理。

(四)脾气容易暴躁不稳定

积极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不良情绪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成长尚未完全成熟,还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在父母不断地“鸡”励下,青少年在被动情绪下学习上课,学习效果也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父母长期非理性、疯狂的“鸡娃”,会给青少年营造紧张的家庭氛围,青少年一方面承受着学校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还得完成父母给自己报的各种辅导班的额外作业。如果青少年学习上的压力和烦躁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找不到恰当的宣泄方式,长期下来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心理扭曲、三观不正的问题,在处理事情时产生极端心理。

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社会、学校、家长三方联合起来,尤其父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孩子的教养方式,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鸡娃”先“自鸡”,育儿先育己

所谓“自鸡”就是自己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拼搏。当代家长的教育焦虑,很多源于盲目跟从,脱离了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要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找到合适的“鸡娃”方向,先提升自己,然后才能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例如,如果希望孩子能养成经常读书的习惯,那么父母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以身作则带头读书,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反之,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提出自己都做不到的高要求和学习计划,孩子也容易产生埋怨心理,严重的可能还会影响亲子关系。因此,父母要想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要树立正确的典范,在严格要求孩子之前先严格要求自己。

(二)父母要注意教养方式,理性“鸡娃”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家庭氛围,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注意教育方式,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尤其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孩子心理较为敏感,更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不盲目攀比,应尽可能看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与指责。此外,除了物质上的支持之外,父母也需要多关注青少年的精神层面,子女步入青春期以后,便有了更多小心思,比较在意自己的外表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应该多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以免孩子由于自卑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家长除了满足孩子的基本生存需求以外,也要注重满足孩子如爱和归属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作出积极、耐心的回应。

(三)共建家校社“保护网”

除了父母之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积极向家长普及科学育人知识与技能,强化家校协同。如针对学校教育个性化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并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宣讲会活动、主题班会、心理游戏等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与学生身心发展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学校与家庭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针对具体的状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3]

在社会层面,在2021年6月,教育部成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司,对外面的教育辅导机构进行整顿治理,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新一代的关怀,具有重大意义。此外,社会还通过家长学校普及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家庭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专业支持,最终以家长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化解焦虑。[4]

三、结语

即使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中,家长也需理性“鸡娃”,根据孩子的学习实际及个人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相应的课外辅导班。希望家长在“鸡娃”时,不要迷失了方向,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能一味地追求分数而去“揠苗助长”给青少年施加过度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家长应该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与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鸡娃内驱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人生需要『内驱力』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制造鸡娃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