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2020-03-13赵刚李学义
赵刚 李学义
最近,“鸡娃”在朋友圈刷屏了。“鸡娃”的意思是给娃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以及补习班、兴趣班,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教育行为。家长的想法是:兴趣班和补习班,你不学,有人学,你不得不学;鸡血,你不打,别人打,你想来想去也得打。就像一名网友所说:“就好比加班,公司没有强迫你加班,但所有人都在加班,你不加是不是不想干了?”
尤其是每逢寒暑假,“进补”成为许多孩子生活的主旋律:幼儿园补小学课,小学补初中课,初中补高中课……补习成了教育市场上的香饽饽,更出现了补习乱象。虽然教育主管部门的“禁补令”已经下了多次,但补习班的数量却有增无减,给孩子增加了很多学习负担。
鸡血不能盲目打
1.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报班
对于补习班,家长们其实也很无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一边给孩子报着形形色色的补习班,一边又不禁担心:良莠不齐的补习班是否真能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其实,孩子每天的学习都比较累,学习任务比较重,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不需要报补习班进行额外的学习;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要看看:是所有科目不好,还是个别学科成绩差,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在适合的时间段选择适合的补习班。但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切不可凭家长的一厢情愿替孩子报班。如果盲目为孩子报班,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难免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不要盲目跟风报班
首先,家长要对教育机构有所了解。有些校外教育机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很多教育机构迎合了家长们普遍的焦虑心理大肆炒作。家长不要被一些不实宣传和虚假承诺蒙蔽。
其次,家长在选择兴趣班和补习班的时候要有主见。不要看现在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不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什么;不要看到哪个班培训出很多优秀的孩子,就让孩子去上哪个班。盲目跟风的做法可能会耽误孩子,得不偿失。
3.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有一位叫湘湘的家长,她并不急于给孩子确定兴趣目标,而是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相关的课外兴趣活动,先让孩子感受艺术的神奇魅力。当发现孩子对钢琴感兴趣后,报了钢琴兴趣班。每当孩子学习钢琴取得一点儿进步时,她和孩子爸爸就会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加深和巩固自己的爱好。努力总是得到认可,孩子自然就会越来越有动力。就这样,孩子把学习钢琴坚持了下来,非常享受弹奏钢琴的时光。
兴趣班的选择关键是“兴趣”,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建议不要强求。事实证明,刻意培养兴趣的成功率极低,所以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让他多多尝试不同的事情,发现他的兴趣。为孩子报班时,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看其爱好什么、想干什么,再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
4.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孩子也不例外。对孩子自己确立的兴趣目标,父母如果覺得合理,就应给予尊重和支持;如果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意愿产生了偏差,父母也要正确对待,平静地与孩子沟通,多听孩子的意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商量和探讨,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再把决定权交给孩子。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权利。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向孩子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鸡血不能强行打
有个一年级小学生说:“我叫昊昊,喜欢什么,我不知道,反正现在所有的休息日都要用来学钢琴,回家也得练琴。我被爸爸妈妈锁在屋子里,‘六一才能出来玩玩。好容易求来了半天的假期,爸爸还要恶狠狠地跟我讲条件:回家要好好练琴多少小时。你叫我怎么乐得起来?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要大家画‘我和爸爸,我画了一只可怜的小白兔坐在钢琴前面,背后站着只大灰狼吐着大舌头,盯着兔子眼冒绿光。哈哈!这就是我的爸爸。我特意用蜡笔把大灰狼的舌头涂成血红血红的,简直是太像了!”
强行塑造就是给孩子强行打鸡血,是一种硬性强迫的方法,是一种灌输填鸭的方法,是一种输血不造血的方法。这种方法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剥夺了孩子自觉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期望值不要太高。首先,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转嫁给孩子。其次,父母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有很多父母在电视上看到小童星,就想让孩子也去当明星;看到早慧神童,就想把孩子复制成神童。本来是个正常的孩子,可父母却希望他“超常”,想方设法地对他进行超负荷的训练,希望他早慧,往往会酿成悲剧。
美国曾经有个“神童”叫赛达斯,他的父亲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天才”。赛达斯刚一生下来,父亲就在摇篮周围挂满花花绿绿的英语卡片,并不停地读。赛达斯一会说话,父亲便立即用小学课本代替了各种玩具。赛达斯的童年没有游戏,没有同伴。他6个月的时候掌握26个英文字母,两岁读完了小学课程,12岁考入哈佛大学。但是,他的父亲还不罢休,继续给他打鸡血。赛达斯不堪重负,最终精神崩溃,14岁就进了精神病院。
这是一个人造天才的悲剧。这个悲剧说明,教育必须适应人的成长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揠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逼子成龙”的结果,不是“逼子成疯”,就是“逼子发疯”。
另外,鸡血也不能打得太多。网友小蜜蜂说:“我的孩子8岁,我给他报了播音主持、声乐、国画、数学培优、大作文、书法、英语班,宝贝每个周末都得不到休息,我也跟着累……我给宝贝报的班太多了,他连写学校作业的时间都不够,更不要说玩了。可是中途退掉的话,怕孩子以后缺了持之以恒的能力,所以又不敢放弃,心中很矛盾。”
父母给孩子报班,应坚持“适量”原则,底线是孩子不厌学。让孩子学业优秀并拥有一两项特长是好事,但是,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不堪重负。所以,父母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减少他的负担。
近年来,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尽管教育部门对减负三令五申,儿童的课业负担却始终没有真正减下来,常常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学校给学生减负了,家庭不但不减,反而还给孩子增负;二是校内减了,校外增了—校外教育机构火了;三是学生负担减了,家长负担增了。
其实,在给孩子减负方面,同样需要家校一起合作。家长与其给娃打鸡血,不如给自己打鸡血,努力工作,拼搏奋斗,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