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探析
2021-11-27程雅楠高瑞霞
程雅楠 高瑞霞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日前,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视频:江西南昌某高校的十佳歌手比赛现场,一位女大学生用唱歌以及视频的方式大胆表达了对异地恋男朋友的思念与爱意。高金超等在对S大学的女大学生恋爱观进行调查时发现当代女大学生对待恋爱更加主动,可以接受主动表白并且愿意在一段恋爱关系中表现得积极勇敢,能理性端正地对待一段恋爱关系[1]。恋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大众普遍认为女大学生在恋爱中应该内敛,恋爱应当以结婚为目的,但目前女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储备,是“现代先进知识女性”的代表,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接受了新思想的冲击之后普遍表现得更为先进开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化赋予的角色期待,恋爱观较以往有所不同。
一、研究方法及调查对象
访谈法可以通过与研究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更有效、更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选取重庆某高校40名有恋爱经历的女大学生,针对这些女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调查。
在关于女大学生的恋爱观研究中,刘晓明等主要从恋爱动机、恋爱择偶偏好、恋爱消费三个方面对女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进行了调查[2]。李梦依从择偶标准、恋爱动机、依恋倾向及性观念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了调查分析[3]。孟雪玲将恋爱观分为恋爱态度、恋爱动机、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行为、择偶标准、恋爱关系六个方面,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了探讨[4]。姚英则从恋爱行为、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消费以及对爱情的认识等要素对女大学生恋爱观进行了分析[5]。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对恋爱观的分析主要会涉及恋爱行为、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消费四个方面,因此本文也将选择这四个方面,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分析讨论。
二、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转变
(一)恋爱行为:从“小鸟依人”到“自立自强”
“有的时候我们会吵架,他就觉得是我任性,有什么不愿意和他说,他其实希望我是那种小鸟依人、文静的女孩子,但是实际上我不是,就算是谈恋爱我也是我自己,可能我会比较强势,但我做不到那么柔弱。”(女五)
“吵架应该是谁错谁先道歉,而且我不会低声下气求他,好像我很好说话的样子。他希望我温柔一点,不就是好说话一点?女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不一定要那么懂事。”(女六)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高校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表现得更为独立、自主,对传统的“男强女弱”持有不认同的态度,在选择如何处理矛盾的情况下,对于“我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比较有主见,比起按照男朋友心中理想的“女朋友”角色期待行事,她们更愿意成为“自己”,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对待恋爱关系中的某个事件。
“在恋爱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看电影,手拉手逛街,也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关心。有时候我朋友就会开玩笑问我怎么不和他一起做某某事。这个并不代表我做什么事都必须和他绑定,我不是他的附庸,我和朋友或者我一个人也是可以看电影逛街的。”(女十)
“有在一起,也可能有分手的那天,不论怎么样的选择都应该为做出这样的选择负责,也必须要有勇气果断地做出选择。女生恋爱应该有自己的底线,所以不要怕做出选择,也不要怕成为一个人。”(女十一)
可见,女大学生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主体意识较强,不愿成为男性的附庸。当前社会环境变得更为宽容且开放,能给予女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一个更为独立且自信强大的群体,在恋爱中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期待,转而更会遵循自己的本性,能果敢、主动地选择采取怎样的行动处理一段恋爱关系。
(二)恋爱动机:从“结婚对象”到“灵魂伴侣”
恋爱动机能反映一个人的恋爱目的以及恋爱中的价值取向,社会普遍认为女大学生恋爱动机在于满足物质需求,在公众的普遍印象中女大学生谈恋爱有一定“贪图钱财”的目的[8-9]。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伦理纲常禁锢了女性主体意识,要求女性遵循“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所谓谈恋爱应该也是如此——男朋友只能选择一个;甚至恋爱的最终归宿就应当是结婚。事实上,女大学生并不认同以上观点,恋爱动机并不只是为了追寻物质满足或者结婚。
按照省委、牡丹江市委的部署,林口县委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提出“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工作促进、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思路。为实践这一思路,林口县委组织部探索“三乘三”工作法,切实把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带到贫困群众家中,做到了“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
“我和他谈恋爱只是觉得他有比我优秀的地方,我们两个人可以在这一段感情中有收获有成长,或许我们不会结婚,但是我们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彼此变得更好这就可以了,为什么和他谈恋爱一定要结婚呢?”(女二)
“我爸妈可能会觉得我和他谈恋爱就是要结婚,感觉我就要认定这个人了一样。我觉得谈恋爱是为了自己舒服吧,这个人也不一定就是我的,只要在一段感情中我能觉得舒服就可以了。”(女四)
“恋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和他在一起随时随地有的聊就会很开心,他能懂我我能懂他这种感觉就会是开心和舒服的。”(女七)
在高校的女大学生看来,结婚并不是谈恋爱的唯一目的,也不仅仅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在这一段感情中两个人都能觉得“舒服”,在某一方面变得优秀获得成长就会是恋爱的目的,还会更看重这一段恋爱关系中双方三观的契合;她们并不认可所谓的“从一而终”,女五在访谈中就说到:“拜拜后下一个更乖。”“有可能我现在的男朋友不是最适合我的,下一个才是呢?”传统观念认为女性选择了另一半就要认定这一个恋爱伴侣,并且两人的归宿就是结婚,从而被禁锢在家庭的角色中,按照社会的期望扮演着角色。事实上女大学生的恋爱更多是为了满足自我心理层面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恋爱经历体验到获得感及满足感,冲破了对女性“从一而终”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女大学生在接受了现代价值观的冲击之后,摒弃了传统对女性角色的禁锢,自我认同更加完善,因此可以更有自信地在恋爱中追求心理上的满足,女五还谈到:“当然,虽然说下一个更乖,但是咱们也不能做渣女。”可见,女大学生在满足心理层面需求的同时会遵守基本道德观念,主流恋爱动机是端正的[10]。
(三)择偶标准:从“高富帅”到“潜力股”
对另一半的是选择是一段恋爱的开始,在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以及性别角色期待的影响下,通常认为以事业为主、有地位有实力的男性更加靠谱,女性应该以另一半的经济实力为择偶标准[11]。但在访谈中,选择什么样的另一半女大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标准,在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表现得更为理性、多样,相比而言更看重另一半的人品和性格特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对女性择偶的定义[12]。
“要说的话,男的还是要温文尔雅一点比较好,感觉比较有风度,但是也不能太温柔,还是要有点幽默感。”(女二)
“可能要那种比较开朗健谈的男生才能在一开始就吸引我的注意,如果在人多聚会的时候有个男生表现得能说会道我就能一下子注意到他,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乱说,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会比较好,就是我也可以跟着学一些新的思想的感觉。”(女三)
“我觉得我要和他三观合适吧,要是我们三观不合,对待事情的看法就会不一样,感觉容易吵架。而且他也要比较优秀比较好吧,这样我们就有话可聊,而且他足够优秀还可以带着我一起前进。”(女六)
女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个人偏好以至于对另一半的选择有多样化趋势——有人认为“温文尔雅但又不失风趣”的男性更吸引她;也有人认为“开朗健谈或者有思想有见解的男性”更能引起她的注意;还有人表示“三观合适,男生足够优秀”会更令人心动。拥有这些品质的另一半在进步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女大学生本人一起前进。
“我觉得男生应该有上进心。可能他现在不是最好的,但是不能光凭一时就觉得他未来就是一事无成,如果他肯上进就肯定可以做出成就。”(女八)
“嘴上说得好听要努力的那种肯定不行,男生还是应该有责任心有担当吧,能说到做到还是很有魅力的。这说明他可以有自己的规划,知道自己未来应该怎么样,即使不会很成功至少肯去尝试。”(女九)
“我觉得他可以现在没有特别好的工作或者成就,但是他一定要有担当,有责任心。这样我可以看到他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为了未来努力,至少对我来说我可以对未来有希望。”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另一半如果有上进心、有担当,这就是“有魅力的实干型男友”。或许这样的另一半当下不是“最好的”,但女大学生更看重另一半愿意为未来努力的过程,即使不能成为“成功人士”,也能让彼此在对未来的规划中看到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散发的人格魅力会更吸引女大学生。
(四)恋爱消费:从“长期饭票”到“AA伙伴”
在一段恋爱关系中,恋爱消费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经济支出环节。传统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纲常制度导致女性经济地位持续下降,这样的文化体制下,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遵循着“男主外”的传统,隐含着男性应该掌握经济权利的意味,女性在其中要扮演接受馈赠的角色,并且经济消费环节更偏向具有物质意义[13]。但目前女大学生恋爱中的消费并非一味承担“被馈赠”的角色,在恋爱消费这一环节中她们更注重消费中的精神象征意义。
“我个人觉得生活需要仪式感,礼物不需要多贵重,有仪式感就行,男生准备也是可以的,可以增进两人感情,但是爱情里两个人是平等的,所以女生也应该表达一下下的。”(女十)
“形式主义还是要有的。之前他送我一个刻得乱七八糟的苹果,还氧化了,虽然觉得这个有点迷惑,我后来还不是把它吃了,撑死我了。懂事点的女生肯定还是会回馈的。”(女四)
“就像有时候我们出去,他可能在吃饭、看电影的时候付钱,我就在其他地方付钱,或者给他买个小礼物啥的。女生也不要一味接受,不是说钱多钱少,总要付出的,两个人才会平等。”(女六)
女大学生在另一半送了礼物或者承担了外出的消费之后,事后会选择回馈并非一味索取,可见女性在经济上扮演被接受者的传统角色是不被女大学生认同的。比起恋爱消费带来的物质意义,女大学生更注重恋爱消费过程中公平与平等这一类的精神意义。
三、探讨与反思
传统性别文化给予女性温柔、矜持、内敛的性别角色期待,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更加崇尚自由,有着解决问题以及面对未来的自信,她们更希望成为独立的“自己”,能大胆追求自己的选择——比起天生依附橡树、柔弱的“凌霄花”,独立而又强大的“木棉树”更符合女大学生的追求。因此在恋爱观上,女大学生勇于打破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期待,对于女性角色的认同发生了变化,比起传统的女性角色,她们对“我”应该有哪些特质有自己的观点,自我认同较高,现代性别意识较强[14]。
但是,在访谈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女一谈论到:“他给我买化妆品还有衣服我就可以打扮自己,我变好看了,和他能般配一些,他在朋友面前也有面子。”女大学生在消费中的目的会包含“让男朋友高兴”,这样的选择实际隐含了“郎才女貌”的意味。孟彩、张立新等在研究中指出传统文化存在着将女性客体化的环境,社会对女性容貌、德行作出了规定,女大学生这种“郎才女貌”的心理在于内化了传统中这些客体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女大学生在迎合社会的审美标准[15],即女大学生在消费的目的上呈现出还未完全剥离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的现象。
尽管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主体意识在时代进步之下有进一步提升,可以更自信地在两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但是社会性别主流化依旧迫在眉睫,高校应加强传播更为平等开放的两性关系并开展相关讲座,将社会性别相关知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促使社会性别观念深入人心,让高校女大学生可以更加自信地追求“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