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画《高加索素描》配器分析
2021-11-27丁君玉
丁君玉
米哈伊尔·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Michail Ippolitovlvanov,1859-1935)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师从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伊凡诺夫从始至终坚持俄罗斯古典音乐现实主义传统的创作风格,坚决反对颓废虚无的现代主义音乐风格表现。他的作品多数与人民的生活场景及纯正的民族民间曲调有着密切的关联,情感真挚,生动形象,充满民族情怀。交响音画《高加索素描》是伊凡诺夫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部管弦乐队作品。本文将从该作品的乐器选用及音色布局、管弦乐队音型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乐器选用及音色布局
(一)乐器选用
《高加索素描》在常规双管编制的基础上添加了一支英国管来加强木管组的中低音区,同时在铜管组选用中音长号代替了长号,用更加低沉的音响效果凸显高加索山脉巍峨沉稳的气质。打击乐组选择了定音鼓、低音鼓和小军鼓。其中定音鼓和小军鼓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俄罗斯作曲家们所钟爱的打击乐器,在特定历史时期及局势动荡的社会背景影响下许多俄罗斯作曲家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涌现出大量描写战争场面的管弦乐队作品,其中极高频率使用了定音鼓和小军鼓这种容易推动情绪烘托氛围的打击乐器。而作品中低音鼓的使用则是为了利用其浑厚低沉的音响效果描绘高加索山脉的雄伟庄严。作品中部竖琴的加入则调和了作品整体的厚重感,这一巧妙的点睛之笔使作品描绘的景象更为立体也更加真实。高加索山脉景观垂直分布非常明显,山地森林和高山景观纵横交错。“在古冰川的底部,细流常常汇集成碧波荡漾的圆形湖泊,景色绮丽迷人。”①这里同时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竖琴轻盈灵动的音响描绘出一副生机盎然的温暖景象。弦乐组则沿用常规编制没有改变,大面积的音型化处理使作品所描绘的高加索山脉画面增加了层次感也在听觉上增强了空间感。这样的乐队编制沿用了西方传统配器风格,但在打击乐部分乐器的选择以及打击乐大面积铺底的配器手法则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特色。伊凡诺夫匠心独具地选择加入英国管、中音长号和低音鼓这三样中低音乐器就是为了在高加索山脉的画绢上调和出最真实的巍峨的色彩。
(二)音色布局
作品开始由单只E 调圆号强奏出动机,紧接着弱奏重复动机尾音延长。“圆号在作为独奏乐器使用时,可演奏技巧较为复杂的华彩性乐段或或抒情而宽广的乐段,亦可演奏辉煌、雄壮的号角式乐句。”②圆号强奏主题木管组的英国管、A 调单簧管和大管做和声支持。表现出高加索山脉巍峨高耸的磅礴气势。圆号的音色并不如其他铜管乐器的音色辉煌,这里使用圆号是在描绘高加索山脉在晨雾的笼罩下朦胧而又沉静。重复动机尾音的延长则是在表现山脉绵延一望无际。紧接着弦乐组进入,二提和中提琴以固定的六连音节奏交替出现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则做和弦根音长音铺底,加以力度的变化营造出忽强忽弱忽远忽近的萦绕山间的风的音效。同时打击乐组一齐滚奏,通过强弱的变化将镜头拉近又推远。虽然小军鼓和低音鼓都是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但两者在音色上有清晰的明亮和低沉之分,这使得打击乐组的齐奏层次分明音效均衡。此时单簧管和大管对主题进行第一次呈示,紧接着用音色叠加的手法在主题旋律声部中加入长笛高八度演奏进行第二次呈示,以达到线条幅度扩展的目的。③接下来在不同乐器不同声部不同音区对主题进行八次重复。在动机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其余乐器则承担起了和声的角色,在音色转换的同时也不同程度上进行了音色的叠加,加之强度递增从而获得音响层次的叠加以及音乐情绪的推进,迎来第一次乐队齐奏。在不断切换视角环视群山的过程中晨雾逐渐褪去,高加索山脉的主峰终于清晰映入眼帘。在两次主题呈示后从小号开始分别由小号、圆号、大管、单簧管、双簧管、长笛依次演奏动机,音区从低到高强度逐渐减弱,将镜头从山脚下不断抬高并拉近至山间的一角。竖琴的加入仿佛流动的清泉柔和了硬朗的山脊。
中段转入属调,英国管奏出舒缓流畅的旋律是全曲的第二主题,双簧管和长笛同度齐奏与之对话。圆号和弦乐做和声音型,一片祥和景象。此时已到正午,温热的暖阳轻抚山间所有生物。没有人迹的原始山林是动植物的天堂,巍峨雄峰也有它温柔的一面。弦乐组利用其柔和的音色以及其“便于高涨与低落”④的特质加入第二主题,画面变得温暖光明起来。弦乐组与木管组采用复调手法进行对答,两者独立的音色使各旋律线条对比清晰,又因弦乐器自身音响相较木管不够坚实的原因,作者通过使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齐奏,单簧管与长笛交替进行的方法来追求音响上的均衡。接下来在弦乐组与木管组的持续对答中进行了音色对置,音色的对置调和出不同的音响色彩,细微的音色布局变化即可创造出听觉上的不同感受,使听觉更加丰富,个中变化值得细细品味,这正是这首作品最迷人之处。紧接着圆号声部奏出主题动机,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长号、大管、双簧管、长笛紧跟着逐个重复动机将镜头逐渐收回原点,高加索山脉威严的全貌再次尽收眼底。而后小提琴与中提琴重复乐曲之初的六连音音型,山风再次刮起,夜幕即将降临。
再现段使用与第一段采用相同的配器手法描绘高加索山脉大气磅礴的恢宏气势,在此不多做赘述。结尾处重复主题的同时圆号和木管组做大量弱奏长音铺底,有如柔和月光倾洒高加索山脉,给静谧的夜增添一丝温度。同时打击乐组做弱奏滚奏加之弦乐组做六连音节奏型模仿山风,但由于此处竖琴泛音音效的加入使山间的风变得尤为轻巧,仿佛轻风拂过山脉的每一个角落,轻抚山间的每一个动物和植物,整个画面温暖又温柔。最后由圆号、大管、双簧管和长笛依次弱奏出主题动机,将镜头拉向最远处,静夜中的高加索山脉尽收眼底。全曲由弦乐组向下五度的拨奏结尾。此时夜色正浓万籁俱寂,镜头拉近定格在由于被风吹动而掉落地面的一颗干瘪的松塔上。
(三)音响平衡
在管弦乐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声部之间的音响平衡,尤其是有明确主题或者说明确旋律线条的作品做到主题与织体之间的音响平衡尤为重要。这里考验的不仅是作曲家精妙的构思,对作曲家作曲技法(特指配器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回顾交响音画《高加索素描》第一部分中主题动机的出现主要以木管和铜管组为主,明确的主题动机随着不同音区乐器不同质地音色之间的转换自由切换着描绘视角的远近。作品在丰富表达主题的同时始终与织体保持着相对均衡的音响效果,这使主题的变化总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之中。例如作品第31 小节小号声部吹奏出主题动机并进行两次移调呈示,伴奏织体为圆号、双簧管和长笛的长音吹奏加弦乐交替六连音和打击乐弱音滚奏。此后主题动机转移至圆号声部且同样做两次移调呈示,织体音型则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木管组的长音铺底声部替换成了单簧管与大管的配搭。在声音的厚度和大小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使主题动机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做音色的转换。织体乐器的变换则改变了主题展现的背景颜色,即在不改变基础主题的情况下改变了横向的色彩。就好像高加索山脉之间的一条河流淌过高山又走过森林,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作为不同的背景承载着这同一条河流,绘成一幅幅不同的风景画片。又例如作品第54 小节至74 小节,木管组演奏作品的第二主题,圆号和弦乐组拨奏做和声支持。首先由英国管独奏第二主题的第一乐句,紧接着双簧管和长笛分部同度叠奏第二主题的第二乐句,在音响上保持了横向的平衡。重复一遍之后弦乐组除低音提琴做主音拨奏以外,第二小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同度叠奏第二主题,第一提琴高八度演奏。纵向层次感加深使整体听觉的空间感加强。弦乐组起,仿佛注入一股暖流,整个画面被点亮。这一瞬间听觉差异很大但长笛和弦乐融合在一起令人舒适所以这一过渡并不显得突兀。弦乐组演奏第二主题的同时木管组乐器依次吹奏六连音做音型化处理作为点缀起到线条描绘的作用。竖琴在每一小节的弱拍拨奏做和声支持,音响极度和谐温柔且平衡。
二、管弦乐队的音型化写法
“管弦乐的音型化是从音乐织体的基本因素发展出来的,并且永远是同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自然地变成管弦乐织体的相当独立的功能,这功能具有独自的特点和表现的性能。”⑤音乐织体的基本因素即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旋律、和声、节奏等。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音型归结为以上几种形式,因为音型化只是以它自己的独有的形式推动进行,形成一种背景,用以衬托主要声部。它只能看作音乐外在的装饰,而不是音乐本身结构内部的组成元素。《高加索素描》这首作品在“节奏的音型化”和“和声音型化”两个方面有极高的分析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节奏音型化
“音型化的节奏形式应该看作没有一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的‘纯’节奏,或是适用于单声部的形式,也适用于和声。”⑥作品中打击乐大面积的滚奏铺底在加强低音音效的同时很好地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高加索山脉中的厄尔布鲁士峰作为欧洲第一高峰给人内心的震慑力很好地由这三种打击乐的混合音效表现了出来。弦乐部分大面积使用六连音节奏型,很好地描绘了山间的风声,也同时用节奏做了首尾呼应,形成了结构上的平衡。在整部作品中,伊凡诺夫十分清楚怎样突出主题,在对音型做不同变化的时候始终在做音型层面的微调,不影响主题在较前位置的演绎,而不同“背景”下的主题则拥有了不同的色彩,散发出不同的魅力。其次,伊凡诺夫在音型与音型之间也做了很好的权衡。他深知弦乐组的音型在音响上占据更加主要的位置,不仅因为它的音色更亮,更因为它还承担着和声支撑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乐大面积的滚奏铺底作为一种氛围音效则从不喧宾夺主,尽管打击乐部分在谱面上也有非常明确且细致的表情符号变化,但也都是随着主题的情绪起伏变化而来的。
(二)和声音型化
也有明显的正如上文所说,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音型归结为某一种形式,弦乐的六连音不仅在节奏上形成一种音型化,同时承担着和声支撑的任务。这样便把“运动”带进了和声写法的织体,听觉上便更具有流动性。同时由于乐曲织体并不复杂,在木管和铜管在做线条呈示的时候,弦乐始终在背景层做和声的变化。使乐曲在听觉上达到音响均衡的同时也营造出了乐曲纵向的空间感。我们再将目光转向作品中的持续音。音型化的和声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作为“第二层和声”的持续音上的。在作品中无论是主题旋律声部还是作为背景的弦乐和打击乐声部都能时刻抓住听众的耳朵使人产生听觉记忆和联想。但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大面积做持续音的声部。作品中最常用作持续音声部的是圆号和大管,当然,在主题动机被不同乐器依次演绎的时候这两个乐器也有做参与,双簧管则会代替其中某一个乐器吹奏持续音做和声支持。持续音做和声支持虽然容易被听觉忽略,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多因素的和声音型化是由几个旋律线条和不同的节奏结构所组成的音型,这种音型化的写法形式使管弦乐音响在色彩和变化上更多样化也更有层次。配器可以通过每一种音型化的类型来强调音乐发展的倾向。
总而言之,交响音画《高加索素描》是一首极具俄罗斯民族乐派风格的交响音画,笔触精巧细腻,意境悠远深邃。伊凡诺夫通过极高的艺术审美和精湛的作曲技法描绘出了一副生动盎然、情境生动的高加索山脉图,营造了一种置身巍峨山间的身临其境之感,以至激发听众的审美情趣,引起听众的审美想象,使得在音乐和画面上获得共鸣。作者深受其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对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情有独钟,他们一致认为音乐作品应该更加着眼于民族文化符号,同时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世界的另一端——神秘的东方世界,加之伊凡诺夫对高加索地区有着的浓厚情感,从而诞生了这部隽永的交响音画作品。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体现在作者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作曲技法凝结的第一度创作里,同样也在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与听众在欣赏作品时加上自己感受的三度创作结合之中。再次聆听这首《高加索素描》,笔者随作者站在高加索山脉之间用耳朵和想象欣赏了这场视听盛宴。再从俄罗斯人民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中看,这部交响音画无疑是成功的。文末沉思,如何营造意境并将画面完美转为音乐语言清晰呈现,是吾辈音乐爱好者必将努力研习的课题。■
注释:
① 佚名.中国地名,2011,(11):43.
② 梁广程,潘永璋.乐器法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179.
③ 音色叠加是音乐获得音色变化的重要途径,如杨立青先生所说:“再创作实践中,作曲家们常常将管弦乐织体中由特定音色构成的某一个因素(或声部),用另一种不同的音色做局部(不完全)重叠。……常起到强化表现力的作用,故通常被称为‘强调’”。详见: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281.
④ 这里所说的“高涨”是指音响的增强、旋律及和声线条同时向上冲进。“低落”是指减轻音响力量和旋律与和声线条的同时下降。(苏)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 第一卷》,第263 页。
⑤(苏)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 第二卷》,第408 页。
⑥(苏)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 第二卷》,第4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