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角色转换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2021-11-27刘叶
刘 叶
(沈阳城市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在高等院校中,教学管理可谓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核心要素。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着院校整体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目前来看,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者是在校内环境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并承担教学管理职责的负责人。这其中包含了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教务处及研究生院等多个职能部门。涉及层次也涵盖了教学管理体系的主要结构分支。为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效果,提升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负责教学管理的管理者应从自身的角色定位出发。通过包含素质、能力培养及师资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管理体系,共同为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规范化发展提供明确的引导方向。[1]这也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此,通过高校教学管理者自身角色的转换,能够让他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和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有待完善之处,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与优化。
一、高校教学管理者的传统角色定位及存在的不足
当前阶段,在高等教育中容易受高校重教学轻管理的思想倾向影响。高校中的教师团队除了发挥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基本职能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出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区别于普通的管理者和机械的执行者,教学管理者集多种角色特征于一身。他们能够在特定的流程下对教育工作相关的事务展开一系列的具体安排和部署。随着近年来教学管理职能被重新提上日程,高校内的教学工作除了形式较为固定的授课外,已经在逐步加强对于教学管理工作方面的投入,同时教学管理的团队也正在积极组建中。纵观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角色主体队伍结构杂乱
高等院校中的教学管理者通常是作为纽带和桥梁,负责关联高校行政部门、教师及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主体中传递信息并进行协调配合。管理者的工作效果将直接决定教学管理整体水平。而管理效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色主体队伍的组成结构及任务划分形式。当前的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者队伍构建的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按照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人员配置和角色划分,进而导致某些角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教学管理者的身份单一,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都会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另外,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其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的平衡性也有着较高要求。考虑到教学管理者团队需要负责高校内各专业和年级的教学管理任务,因此在人员学科背景的分布上也应全面覆盖到教学课程的大类层面。[2]以此确保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质量考核等具有专业要求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角色素养参差不齐
教学管理工作所涵盖的内容较为繁杂,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研究与改革等。[3]涉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时,教学管理者既承担了制度的制定工作,又需要对制度的落地应用效果进行实时监督。再加上日常的教育政策解读、教学活动组织等这些对管理经验和专业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活动,就对教学管理者自身的角色定位、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者在角色素养方面大多参差不齐,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无法达到理想水平。鉴于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对于实际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不高,再加上原本所学专业可能和负责管理的院校专业存在较大差别,[4]工作中只能借助以往的有限经历生搬硬套,难免在管理效果及质量方面不尽如人意。当教学管理者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又要负责教学环节的多方面工作或同时承担多个角色时,这就考验着管理者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还对其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素养不高、管理经验不丰富的现象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者普遍存在的一类问题。
(三)角色环境封闭局促
当前高校内的教学管理环境相对固定,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秩序的管理、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为教学管理团队的经验积累,综合能力提升与管理者自身能力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现阶段的高校教学管理在客观性层面存在着较多瓶颈,除了自身角色,负责的工作事项及范围之外,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量、收入水平等方面均没有明显的优势。而教学管理者所需要面对的琐碎和繁重的管理事务已逐渐成为普遍现象。教学管理工作中细碎的内容也会占据教学管理者大部分的时间,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有限的晋升空间,繁重的工作压力,激励手段的缺失等都会持续削弱教学管理者的工作投入度。[5]
二、高校教学管理者角色定位面临的挑战
在推行教育强国方针的进程中,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工作任务之外,更需要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互联互通的桥梁,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创新。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借助网络和信息化手段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提升带来动力。
(一)优化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持续深化和改革的进程中快速前进。改革的重点除了放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外,还应注重在课程结构设置、授课形式、培养机制等方面不断突破与尝试。教学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将管理模式由扁平化向动态化和立体化进行转变。利用逐步丰富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学环节的发展活力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持续提高。[6]此外,还应该将管理内容与国际化视野进行融合。开阔眼界,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结合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关键影响因素采取融合办学、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等途径,为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在国际化的管理环境中,教学管理者还应掌握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具备使用双语设置的教学管理系统办公的能力,能够适应文化冲突、教学理念的差异,逐步掌握融会贯通的管理技巧。
(二)针对服务对象需求开展差异化教学管理
2020年之后,高校中的学生主体开始由“00后”组成。作为新一代青年群体,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此,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要站在管理对象的角度去思考行之有效的管理实施路径。近年来,伴随高校教师外聘制的兴起和普及,教师群体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愈发明显。而且教师本身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对于待遇和自尊方面的要求较高,这些因素都给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影响。教学管理对象中,学生们是“00后”,青年教师又是“90后”,这些思维灵活、渴望自由、自我意识强、向往独立的群体在特定的管理体系下需要较长时间的缓冲和适应周期。[7]再加上当前年轻人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能力不足等因素,教学管理工作的形式设定和开展角度必须采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基本策略,以满足学生等管理目标群体实际需求又具备足够管理效力的方式和路径完成教学管理和服务。
(三)多元化管理逻辑模糊了教学管理边界
在教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面对逐步显现的师资力量的缺口,教学管理的举措必须同步紧跟。在教师岗位扩编之外,学院和专业的层面也要建立起教学管理的常态化流程,并将管理重心逐级下放。[8]在逐渐多元化和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下,相关工作内容和任务的边界也将逐步弱化,这种趋于融合式的管理逻辑将教学管理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管理的对象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匹配。并且在学生培养的重心和路线上也做出了符合多元化管理模式要求的转变。关于管理的工作内容,在各部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交叉重合的部分。[9]而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培养效果,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管理者要明确各部分管理内容的覆盖范围和作用群体,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学管理层级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高校内迫切的教学管理需求,同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对象群体结构,教学管理相关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管理对象应互相协调,互相支撑,共同完成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教学管理者会伴随角色的变化而出现工作职能范围的改变,另外在教学管理的筹划、教学理论的研究、教育信息沟通等方面也需要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管理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配合、共同作用让高校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管理路径。同时借助来自政策的支撑,为高校教学管理持续输送发展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