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别山
2021-11-26剑心
剑心
坐落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圣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是对大别山最形象的描述。
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22年间,革命的旗帜始终飘扬在这片红色大地上,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这方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孕育出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国家主席李先念、开国大将王树声、开国上将韩先楚和许世友、国防部长秦基伟等400余位领导人和将领。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红军摇篮、将军故乡。从合肥进入大别山,一路经过六安、安庆,其间留存着几十处革命遗址,它们如实记录着昔日先烈们在大别山高举旗帜,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抛洒热血的英雄事迹。
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血和泪谱写的英雄壮歌
据统计,在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有200多万人民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时至今日,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见到这句话时,就仿佛听到了革命的旋律在耳边回响,那是先辈们在山河破碎之际,用血和泪谱写的英雄壮歌。
大别山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凡意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4月12日,在国共合作共同对抗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取得关键性胜利后,蒋介石为了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勾结日美帝国主义,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我党作出决定,要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西望武汉,东守南京。当时武汉是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南京是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的首都,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只要能够在大别山成功建立革命根据地,就相当于在敌人心脏处插上了一把尖刀。
1927年11月13日,在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3万多饱受官吏及土豪劣绅压迫的农民群众揭竿而起,他们手持镰刀、锄头、鱼叉等普通工具,从七里坪出发,向黄安城发起进攻。14日凌晨,攻城队伍从城西北攀梯而上,一举攻克了黄安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陔先生十分欣喜,即兴写下一副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克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这幅对联中的“红军”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用该词称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红军的势力在这片区域迅速扩大,1930年春,中共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覆盖了三省30余个县市、350万人,主力红军更是达到4.5万余人,是当时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在湖北省红安县(建国后黄安城更名为红安县)七里坪镇西门外的河滩上,屹立着一座高约16米的纪念碑,碑的正面,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碑铭清晰可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
纪念碑附近有一条古朴的街道,街道两旁是充满时代感的砖瓦房屋,一眼望去,便能通过它们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遗留的痕迹。当年,就是在这个小县城里,走出了14万英烈,他们怀揣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牺牲在了奋斗的最前线。
在大别山地区,像红安这样的县城还有很多,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建有烈士陵园。例如,当时人口不足10万人的河南省新县,就有5.5万人牺牲在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之上。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英雄不分年龄、性别,大别山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英雄故事数不胜数,有一位叫做周家姆的农村妇女,其舍子救红军的故事,每每想起就让人感动不已。
1928年5月的某天傍晚,王树声(后来的开国大将)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杀,一路追到了湖北省麻城顺河镇的西张店村。眼看敌人越来越近,危难关头,他遇到了周家姆,周家姆立即把他拉进家里藏了起来。敌人搜索不到王树声的踪迹,就开始威胁村民:“如果你们敢私藏红军,我们就要血洗西张店!”周家姆担心国民党真的屠殺村民,便让自己的大儿子换上王树声的衣服,伪装成王树声的形象,并把他交给了国民党反动派。就这样,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孩子的性命挽救了王树声和全村人的性命。后来,为了支援革命,这位英雄母亲又相继将自己另外三个儿子送进了红军队伍。
回望历史,正是因为无数人甘于奉献、勇于牺牲,才有了今天安定的生活。
乱世中护航的灯塔六安照亮革命前行的道路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听到就令人感到安心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六安市金寨县时,曾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的确,在六安这片红色大地上,先后涌现出12支红军队伍,10万英雄儿女,59位开国将军,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