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思维的策略探究

2021-11-26李英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

李英宏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兴趣为己任,大力倡导、积极推动思辨性阅读,让学生通过不同题材的阅读训练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理性分析,学会正确处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 技巧提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4.014

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过于强调阅读训练结果,采取机械的方式训练学生阅读,教学效果较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一、记叙文教学细化阅读,保持阅读思维连贯

记叙文以人、事、景物为主要写作内容,按照描写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记叙文作品的重点在于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或者是描绘景物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要考虑到初中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几乎为零的特点,很难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刚开始阅读过程中只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层面的美感。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学生逐渐尝试从文章的结构或者文章的描写手法等其他方面进行赏析。部分记叙文作者表达中心思想时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也有一部分作者表达中心思想时经常采用托物言志或者是借景抒情的方式。

记叙文阅读是较为简单的阅读训练。学生在刚开始进行阅读训练时可以通过记叙文阅读培养阅读思维能力,锻炼阅读技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以要求学生将阅读材料与教材中的记叙文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对比两者的差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记叙文《父亲的露珠》阅读时,可以要求学生将《父亲的露珠》与《我的老师》进行对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两篇记叙文都是以人为主题,前者是作者对自己父亲的描写,后者是作者对于自己的老师的回忆。学生经过对前文的阅读分析感受到作者对于父亲的怀念以及展现出的社会发展和变迁,作者的父亲喜欢自然的露珠,然而随着城市中的钢筋水泥越来越多,原本生活中的诗意逐渐消失了。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作者的文字不仅仅在追忆失去的时光,还在怀念一种不应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因此学生得出结论,《父亲的露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父亲的怀念,还表达了作者对于之前生活中诗意的留恋。而《我的老师》中作者通过描写他和老师之间的点滴小事表达了老师对于自己文学启蒙的作用和自己对于老师的依赖和留恋。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不同,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有所差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比阅读积累阅读经验,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思维能力。

二、说明文教学分解要素,整合阅读思维材料

说明文的问题特点表现为内容的知识性、结构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科学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记叙文阅读技巧之后需要进行说明文的阅读训练。前者更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后者则能够准确说明某个事物或者具体概念。在摸底测试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说明文阅读的要领。很多学生在分析文章时死抠字眼,丢失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改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看云识天气》就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状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不同光彩的云与天气的关系。学生在初次阅读该文章时对于文章描写的内容模糊不清,通读全文后对于文章形成了整体认识,认为该文是一篇科普文。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尝试回答课后问题,按照题目的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们在交流互动中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其他人的竟然不一致,这说明不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学生们在尝试解答第一问时能够轻易找到答案,因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而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介绍列出对应的云的光彩简表。有的学生在制作简表时漏掉了霞这一种情况,有的学生漏掉了晕,有的学生认为彩虹并不属于云的色彩而是独立于云之外的存在。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原文完成解答,学生发现原文中对于彩虹的描述是这样的“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教師让学生多次阅读该句,学生逐渐意识到太阳给云幕挂上了彩色圆弧指的是云在太阳的作用下显现了彩色。这个彩色是云受到太阳作用后本身的颜色,并不是太阳额外赋予云的颜色。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讲,虹本身就是云的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说明文阅读训练时要注意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很多情况下学生出错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太多的压迫感,学生为了节约时间快速完成阅读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在日常阅读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耐心,帮助学生分解说明文的要素,整合阅读材料,完成习题解答。例如学生在阅读《黑死病》时,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章,指导学生按照时间线将黑死病的发展过程整理下来,根据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学生按照教师的建议,将全文分成几部分,根据时间和地点进行分别理解记忆,最终对于黑死病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完整的认识。

三、议论文教学剖析逻辑,发散阅读思维角度

议论文与记叙文和说明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以说理性和思辨性见长,通过议和论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往往由三部分组成,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根据论据对自己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因为议论文的阅读趣味性相较于记叙文和说明文较差,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逻辑思维角度出发分析文章,发散自己的阅读思维。

教师以教材中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议论文阅读。从文章的提问来看,鲁迅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表面上看是在问读者,实际是通篇文章都是自己对于这一论点的回答和论证。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1934年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篇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当中写到“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又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结合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很多社会名流认为中国人已经失掉了自信力,号召国人建立自信。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论证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当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原因有所了解之后,再进行阅读便事半功倍了。议论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阅读的重点,在明确论点的前提下分析文章中的论据是否能够支持论点。从文中的分析来看,鲁迅先生先后用多个事实指出中国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丢失自信,中国人已经丢失自信力只不过是一些人别有用心的论调。从整体分析这篇议论文属于驳论,议论过程有些复杂与现代议论文相比结构较为混乱,但是学生仍旧能够发现作者的论据和论证过程。议论文阅读重心就是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针对三部分的分析解读明确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中心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辩论比赛,帮助学生强化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角度,根据当前社会事件提出议题,在当今明星人设频频崩塌,中学生到底有没有必要追星。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追星,因为明星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能够带给自己力量促进学习成长。有的学生认为部分明星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违法犯罪,浪费公共资源不值得人们的追捧。双方学生各执一词,根据双方各自的论点摆事实讲法律,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自己所支持的论点。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辩论过程中,每个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在今后议论文阅读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比较:初中语文深度阅读的重要路径》,《语文天地》2021年第8期。

[2] 韩志英《浅谈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运用》,《学周刊》2021年第26期。

[3] 王真丽《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高度的思辨性阅读》,《语文教学之友》,2021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