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期与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研究

2021-11-26张红岩

当代医学 2021年32期
关键词:儿童期精神分裂症障碍

张红岩

(辽宁省第三人民医院心理一科,辽宁 铁岭 112300)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各异症状的重性精神病,多发于青壮年,是一种由一组症状群构成,在生物学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大多病因不明,起病缓慢或以亚急性起病形式出现。临床症状涉及行为、思维、情感等多方面,多数患者在临床初期意识清晰,认知功能基本正常,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随病情加重,部分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知力减退[1]。且该病多出现反复发作、加重,病程迁延难愈,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痊愈或保持显进状态,但治疗不当或疗效不佳,可能会出现明显精神障碍,表现出自残、自杀倾向,也有部分出现衰退或精神残疾患者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攻击性。目前该病的病发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不良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个体心理易感素质有关[2]。也有既往研究报道[3],精神分裂症与个体心理承受力及遗传因素相关,根据个体差异,患者临床症状差异较大,且复杂多样,即便是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情发生发展时期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探讨儿童期与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5 例,根据患者疾病首发年龄分为儿童组(n=42)和青少年组(n=53),儿童组疾病首发年龄均<13岁,平均(11.16±1.78)岁,青少年组疾病首发年龄13~18 岁,平均(16.14±1.35)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患者均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该病症的相关诊断标准,疾病首发年龄<18岁。排除标准:临床资料存在缺失、描述不完整者,精神发育迟滞或合并其他严重基础器质性疾病者。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查阅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精神分裂症相关内容,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性别、疾病首发年龄、是否存在家族史、病前患者的性格特征、是否存在病发诱因及起病形式等),筛查纳入符合研究需求的临床资料并归类、整理、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如是否存在认知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等相关精神障碍症状,其中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意志缺乏或减退、行为被动、对学业或/和生活缺乏应有的积极主动性、无计划或有计划但缺乏执行力;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为情感淡漠或不协调性反应(易激惹、抑郁等症状);语言障碍多表现为认知功能缺陷;思维障碍主要包括思维联想过程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前者主要在思维联想活动过程或连贯性、逻辑性等方面表现,后者最常见的有妄想);感知障碍最突出的症状为幻觉(幻听、幻触、幻味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临床疗效和自知力情况),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进行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测定,并以量表评定因子总分评定其临床疗效,BPRS 共18 项内容,5类记分因子,总分18~126分,以总分≤35分为痊愈,以治疗前后总分差值率在50%~74%为显进,以治疗前后总分差值率在25%~49%为进步,以治疗前、后总分差值率<25%为无效;于出院时应用自知力评估量表(scale to assess unawareness of mental disorder,SAUMD)评定患者自知力水平,SAUMD 共20 项内容,评分1~5 分,以治疗后患者自知力存在且完整为自知力完全恢复,以治疗后患者自知力基本存在为自知力基本恢复,以治疗后患者自知力部分存在为自知力部分恢复,以治疗后患者自知力丧失为无自知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行F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儿童组患者行为、语言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少年组,情感、思维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青少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知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n(%)]

2.2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儿童组患者痊愈率明显低于青少年组,显进率、进步率和无效率均明显高于青少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知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临床分型主要分为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未分化型、残留型,与年龄密切相关,是一种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通常无典型临床表现,但涉及知觉、情感、思维等多个方面,其中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约有85%存在记忆、学习等认知缺陷[4]。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以幻觉为典型临床症状的偏执型最为常见[5]。而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于青少年时期发病,虽也有可能出现幻觉症状,但多数以情感行为反应幼稚、思维散漫或破裂等情感、行为、思维障碍为典型临床症状[6]。有研究报道[7],妄想作为最常见的思维内容障碍,其发生频率与发病年龄显著相关。此外,也有研究表现[8],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为多因素致病,在遗传方面,年龄越小,精神分裂症越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组患者行为、语言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青少年组,情感、思维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青少年组,提示于儿童期与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差异显著。有文献报道[9],儿童期与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因起病年龄差异而临床症状差异显著,且年龄越大越接近成人症状表现,其中儿童期患者通常存在典型情感、语言及行为障碍,而青少年期患者越接近成年,思维与生理越接近于成人,其思维障碍越典型,患者较易出现明显情绪波动,主要是因为儿童期患者认知、心理、思维等正处于发展过程,而青少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思维内容越发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越强。此外,还有研究发现[10],儿童期与青少年期起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也存在差异,因儿童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发育尚不完全,一旦发病较青少年患者在脑形态学改变更严重,促使脑功能明显下降,治愈难度更大。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组患者的痊愈率显著低于青少年组,显进率、进步率与无效率均显著高于青少年组,说明不同疾病首发时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也存在显著差异,提示临床应结合患者年龄等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筛查、治疗。

综上所述,不同疾病首发时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儿童期比较,青少年期患者行为、语言障碍的发生显著更少,情感、思维障碍的发生显著更多,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根据患者年龄段进行针对性筛查、治疗,以更好改善患者病情。

猜你喜欢

儿童期精神分裂症障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在儿童期逆境对中老年健康影响间的中介效应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