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2021-11-26钱隽
钱隽
句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镇江212400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空腹血糖值≥5.1 mmol/L,妊娠期糖代谢主要有葡萄糖需求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特点,不包括在孕前已经检测诊断的糖尿病患者[1]。妊娠糖尿病是2017年在新的2型糖尿病指南中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将之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3种状态进行观念统一,为:妊娠期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妊娠期糖尿病也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下降、乏力等临床症状,多发于肥胖、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以及35岁以上的大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现象大多在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在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较高[2]。严重损害到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妊娠期糖尿病会对母婴产生较大危害,若未及时控制和干预,可能会造成流产、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畸形等情况,母婴危害较大。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糖尿病的孕妇中有90%以上为妊娠期糖尿病,并且随着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变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给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体质量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维持血糖、血脂的正常水平有重要作用;还能帮助患者避免发生感染或发生感染时及时发现和处理[3]。该文就2017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进行探析,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34例对照组和34例观察组。两组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对照组患者年龄21~45岁,平均(30.61±2.54)岁;患者身高153~172 cm,平均(163.53±3.51)cm;孕周24~40周;体质量44~77 kg。观察组患者年龄22~45岁,平均(30.69±2.37)岁;患者身高151~170 cm,平均(164.05±3.76)cm;孕周22~40周;体质量在47~79 kg。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孕妇均经过生化指标检查,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4]。
排除标准:孕前有糖尿病史患者;有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其他妇科疾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1.2 方法
对照组3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常规给予孕期知识及糖尿病知识宣教,给予合理饮食、运动指导。定时对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及其他体征进行监测。遵医嘱为患者用药,对患者的用药反应进行观察,并积极协助医生处理。观察组3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即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程序系统化、整体化推进,在护理人员职责和护理水平上予以质量控制,确保每一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每个护理环节无缝衔接,提高护理质量[5]。具体做法如下:①成立专门的糖尿病护理小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弹性好的血管穿刺,尽量一次成功,减少患者痛苦;遵医嘱为患者用药,并进行记录,避免用错药等情况,对患者用药后反应进行观察,有恶心、呕吐等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对症处理;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血糖情况,对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和记录,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依据;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和体征变化情况,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护理人员对妊娠期糖尿病疾病知识和护理知识、血糖检测技术、胰岛素泵使用和胰岛素笔注射技术等内容进行循环学习和定期考核,使科室每一位护理人员都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综合护理评估。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评估患者的健康史和身体、心理状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动态评估患者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做好工作交接。③根据患者的受教育背景及理解能力开展健康教育。循序渐进地利用健康宣传手册、“孕妇学校”、微信以及QQ群等平台,详细讲解糖尿病疾病知识、疾病对母儿的危害,以及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④积极控制血糖。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血糖控制,以期改善妊娠结局。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血糖控制为主,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定期检测和记录,遵医嘱为患者用药,对患者的血糖值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必要时给予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控制。责任护士除了要告知患者血糖监测的意义、监测前的注意事项,还要重点指导口服降糖药物服用方法及胰岛素注射方法,介绍各种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低血糖症状的识别和处理,提高其自我监护和自我护理的能力。⑤科学合理的饮食。与内分泌科协作、邀请营养师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利用“糖尿病小厨房”直观指导孕妇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等问题。控制患者孕期饮食,摄入足够热量的同时给予胰岛素,让机体细胞能够获得充分的葡萄糖供胎儿生长发育[6]。建议患者孕期每日饮食的摄入量在125 kJ/kg,每日的碳水化合物在180 g左右,将热量分配至三餐和点心,避免或减少食用高淀粉食物,多进食杂粮、粗粮等,在平衡膳食营养的同时,严格控制血糖。指导孕妇将每日的饮食种类、时间以及血糖测量情况进行记录,由责任护士根据其记录信息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并及时纠正其不良的饮食习惯,使患者体质量控制在理想范围。⑥鼓励患者坚持适量的运动。指导患者选择散步、孕妇瑜伽等有氧训练,控制运动训练的强度和时间,避免影响到健康和导致病情反弹[7]。⑦指导患者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衣裤,避免搔抓皮肤。⑧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鼓励患者主动倾诉,多听优美的抒情音乐,保持身心的愉悦。提醒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主动参与患者的日常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⑨加强整个孕期母儿监护。除了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了解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外,还需要定期进行糖尿病相关检查,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糖值和妊娠结局。血糖值包括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值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值控制情况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值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值对比(±s)
组别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餐后2 h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10.53±1.36 10.26±1.26 0.849 0.399 7.52±1.13 8.71±1.68 3.427 0.001 13.65±2.71 13.43±2.61 0.341 0.734 8.79±1.65 9.86±1.76 2.586 0.012糖化血红蛋白(%)护理前 护理后8.67±1.52 8.74±1.39 0.198 0.844 5.32±1.03 6.58±1.12 4.828<0.001
2.2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1.76%,比对照组的32.3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母婴妊娠结局对比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越来越多,大多数入院时没有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一般都是通过检查发现。若出现空腹血糖高于5.1 mmol/L或服糖后1、2 h的血糖值分别低于10、8.5 mmol/L则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若孕妇具有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在孕24~28周时检查空腹血糖在5.1 mmol/L以上,可直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其中高危因素有孕妇年龄在35岁以上,妊娠前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8-9]。该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取决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和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病情严重或是血糖值控制不良的情况下,对母婴影响较大,孕妇和胎儿近期、远期的并发症较多[10]。孕妇的高血糖症状若得不到及时地控制则会使胚胎发育异常,甚至导致死亡,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可能性也比非糖尿病孕妇高出2~4倍,还可能发生感染、羊水过多等并发症;同时对胎儿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在高血糖的刺激作用下,使胎儿胰岛素分泌增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影响到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减少分泌,造成胎儿肺成熟延迟;还会使新生儿出现低血糖症状,在胎儿脱离母体高血糖的环境之后,胎儿体内高胰岛素血症仍旧存在,若不能及时地补充糖分,则会导致新生儿低血糖,严重时危及到新生儿的生命,同时增加了流产、早产、巨大胎儿、畸形胎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对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有着重要意义。护理作为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积极维持血糖值正常、减少母婴并发症的治疗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11]。
在该文研究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7.52±1.13)mmol/L、餐后2 h血糖(8.79±1.65)mmol/L以及糖化血红蛋白(5.32±1.03)%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8.71±1.68)mmol/L、餐后2 h血 糖 (9.86±1.76)mmol/L以 及 糖 化 血 红 蛋 白(6.58±1.12)%值(P<0.05)。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孕妇血糖代谢异常的疾病,妊娠期孕妇体内分泌有所改变,产生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导致了机体对有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通过临床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控制孕妇血糖指标,对改善孕妇高血糖症状有着较好的效果。综合护理干预从各个方面对孕妇的情况进行评估,结合孕妇实际情况予以生理、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干预,有效加强的基础性的护理措施,优化了护理流程,通过药物作用和控制孕妇的饮食等护理操作,达到了控制血糖的目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1.76%,比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32.35%低(P<0.05)。究其原因,是观察组患者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期间采用了综合护理干预,通过系统的、优质的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控制和消除患者高血糖症状的同时,予以患者健康生活的指导,有效提升了孕妇治疗依从性;在改善孕妇的病情症状、稳定其体征的情况下,对改善分娩结局有重要意义。
该文与董丽敏等[12]的研究结果类似,在其研究的结果中,早期综合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空腹血糖(4.26±0.64)mmol/L、中餐2 h后血糖(5.35±1.25)mmol/L,优于常规干预的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5.03±0.52)mmol/L、中餐2 h后血糖(6.21±1.71)mmol/L(P<0.05);观察组患者围产期羊水过多3.1%(3/96)、妊高症1%(11/96)、产后出血1%(1/96)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围产期羊水过多10.3%(7/68)、妊高症5.9%(4/68)、产后出血7.41%(4/68)等并发症发生率(P<0.05)。
在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和身心状况,与家属共同拟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通过多种形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饮食干预、运动及卫生指导、心理疏导、定期的母儿监护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得到良好控制,减少了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综合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程序系统化,在护理内涵指导和护理人员职责的评价下,进行标准化、流程的护理干预,在临床护理、患者教育、出院指导以及各种护理表格的填写、记录上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促进护理程序的环环相扣以达到整体协调一致的治疗、护理目标,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的水平,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促进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中效果显著,对改善妊娠结局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