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
2021-11-26刘传彬
刘传彬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山东菏泽274000
心脏搭桥术也被称为冠脉旁路移植术,指的是因冠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狭窄、闭塞,无法正常供血[1],通过心脏搭桥这一手术在狭窄的心血管近端和远端搭建一个供血通道,类似建立桥梁,因此俗称为心脏搭桥术[2]。该种治疗手段不仅可用于严重的冠心病,还可用于治疗心室、心室间隔、心房以及瓣膜等部位的严重疾病,如破裂、穿孔等导致以脏无法正常供血,都可通过搭桥手术帮助患者改善心肌功能,从而优化心肌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3]。心脏搭桥手术还可分为体外循环操作和非体外循环操作,这两者方法都能够帮助患者搭建心肌供血通道,治疗的原理及预期效果相似,但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不同,这就可能对预后造成一定影响。基于此,为进一步对比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手术的临床效果,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手中采用心脏搭桥治疗的84例病患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采用心脏搭桥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分成体外循搭桥手术的观察A组(n=31),和采用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的观察B组(n=53)。观察组A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5~70岁,平均(54.79±2.78)岁。观察B组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44~71岁,平均(55.03±3.1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纳入患者均为需要接受心脏搭桥术的心脏供血机能障碍患者,经过药物治疗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自愿接受心脏搭桥术;②患者意识清楚,能够正常交流,并配合临床调查与统计等工作;③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④患者的一般资料明确;⑤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该次临床研究有基本了解,并在自愿条件下参与,签署同意书,并经由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脏器的严重功能衰竭等疾病者;恶性肿瘤的癌症者;精神类或智力障碍类者。
1.2 方法
1.2.1 观察A组采用体外循环式搭桥术 给予患者全麻,全麻生效后沿着患者的胸骨中线做手术切口,将患者的胸腔沿着手术切口打开,采用全量肝素化,将供血管插入主动脉中,右心房设置引流管,将停搏液灌注到主动脉的根部,构建体外循环,建立血管桥,将血管桥的一段和出现阻塞的冠脉血管远端缝合处理,另一端则和主动脉相连接,之后利用C形钳将一部分主动脉钳住,以帮助心脏搏动的恢复,完成手术,并缝合切口。
1.2.2 观察B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式搭桥术 于胸骨正中作为手术切口,给予半量肝素化,医生给予β阻滞剂使动脉压控制在60~80 mmHg,取2根或3根心包牵引线,并通过Octopus器来进行靶血管的固定,以牵引线将前降支阻断。观察患者心率及动脉压等情况,如果没有发现变化,则此时把前降支进行切开处理,用分流闭合管放入其中,之后将左乳内动脉同前降支依次缝合,最后缝合对角支、右冠、后降支等部位,在这非体外循环的条件下,建立心脏搭桥,搭桥方法同观察A组,完成手术后,取出治疗所用相关器械,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ICU留观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住院时间、CK-MB、cTnl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手术后都有效建立心肌供血通道。
2.1 两组手术治疗比较
观察B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输血量等情况均少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h) 手术出血量(mL) 输血量(mL)观察A组(n=31)观察B组(n=53)t值P值7.18±1.03 3.61±0.84 17.272<0.05 691.14±28.46 503.52±13.63 40.774<0.05 748.08±13.52 459.27±12.08 101.165<0.05
2.2 两组术后恢复比较
观察B组的ICU留观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术后机械通气时间(h)ICU留观时间(h)住院时间(d)术后1 d内的引流量(mL)观察A组(n=31)观察B组(n=53)t值P值12.18±0.47 4.29±0.53 68.572<0.05 61.08±9.04 25.87±8.24 18.231<0.05 14.08±2.17 7.58±1.96 14.096<0.05 310.52±21.79 208.47±13.18 26.788<0.05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81%(8/31),观察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53)。观察B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2.4 两组心脏受损敏感标志物比较
观察B组包括CK-MB以及cTnl指标均明显好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脏受损敏感标志物情况比较[(±s),ng/mL]
表4 两组患者心脏受损敏感标志物情况比较[(±s),ng/mL]
组别CK-MB手术前 手术后cTnl手术前 手术后观察A组(n=31)观察B组(n=53)t值P值12.38±4.17 12.41±4.08 0.032>0.05 28.43±6.02 16.27±5.56 9.381<0.05 0.058±0.018 0.057±0.021 0.222>0.05 0.632±0.011 0.487±0.008 69.616<0.05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及不良日常生活行为十分常见,导致心血管病出现越来越高的发病率[4-5]。此种情况下冠心病患者的年龄也日趋年轻化。冠心病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冠脉被堵塞,影响正常的心肌供血功能,在得不到有效供血的情况下,会诱发心肌梗死等严重症状,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直接的影响[6]。对于此类患者,心脏搭桥术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功能,延长患者生命[7]。心脏搭桥术是将阻塞的冠脉远端和主动脉直接相连,来绕开堵塞的部分,达到恢复供血的治疗目的。但心脏手术有一定风险,传统的心脏搭桥治疗方案是采用体外循环的模式,即将患者心脏通过输入停搏液,使心脏暂时性停搏,并于体外构建血液循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心脏搭桥治疗[8-9]。但是这种方式,对患者的机体损伤较大,导致并发症率较高,术后恢复的时间也较长,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和体外循环不同,非体外循环能够有效减少对机体的损伤。通过专用的设备,将回心静脉血从体外引出,再利用人工设备,实现气体的交换,并调整好适宜的温度以及过滤,之后再输回到动脉系统中,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使在没有构建体外循环的状态下,依然能够维持患者生命,这种方式,又被称作是人工心肺机[10]。有效减少对心脏的损伤,达到降低风险、减少并发症率、加速恢复的治疗目的。
为进一步对比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手术的临床效果,该次研究选取近年来该院收治的84例心脏搭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分成体外循搭桥手术的观察A组,和采用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的观察B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治疗方面,采用非体外循环搭桥的观察B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输血量等情况均少于采用体外循环的观察A组(P<0.05)。在术后恢复方面,观察B组的ICU留观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都要明显短于观察A组(P<0.05)。观察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81%,观察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观察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A组(P<0.05),这也侧面反映非体外循环的方式更具安全性。在心脏受损敏感标志物方面,术后观察B组CK-MB为(16.27±5.56)ng/mL,显著低于观察A组的(28.43±6.02)ng/mL(P<0.05)。术后观察B组cTnl为(0.487±0.008)ng/mL,显著低于观察A组的(0.632±0.011)ng/mL(P<0.05)。这两个指标对于心肌受损都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当人体心肌受损越严重时,这两个指标的数值越大[11]。两组患者在经过心脏搭桥治疗后,这两个指标都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升,说明心脏搭桥术会对心肌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而非体外循环模式对于患者的机体伤害更小,所以这两个指标的数值要明显小于体外循环组。秦营[12]在其临床研究中得出,采用非体外循环的组别CK-MB为(16.31±4.97)ng/mL,cTnl为(0.479±0.011)ng/mL,这一结果和该次研究的结果相似,这也进一步证实非外循环能够减少对心脏的伤害。
综上所述,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缩短恢复时间,能够减少对心脏的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更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