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1-26刘芳
刘芳
金乡县人民医院眼科,山东济宁272200
糖尿病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慢性高血糖是该疾病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截止目前我国是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以糖尿病为基础疾病会引发多种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是其并发症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机体糖代谢处于异常状态,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引发出血、渗出等临床表现,致使视网膜持续性缺血造成视网膜病变[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类型可分为增殖型和非增殖型两种,区别在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视乳头会出现新生血管,而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则不会出现[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中属于较严重,因其发病后会逐渐削弱视力水平直至失明,若眼压升高会产生刺激性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3]。现阶段,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均采用手术治疗,玻璃体手术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术式,但采用激光治疗会引发视网膜收缩,导致在光凝手术实施过程中就会产生玻璃体积血或黄斑水肿等并发症,不利于激光治疗实施,其疗效也受到一定限制[4]。据相关资料查阅发现,经眼底激光治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症状,联合雷珠单抗可进一步增强疗效[5],故该文将该院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眼底激光与雷珠单抗联合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表法将分为研究组(n=39)与参照组(n=39)。研究组:男女之比为21∶18,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3.52±2.79)岁。参照组:男女之比为20∶19,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4.76±3.0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②无血液系统相关疾病;③经患者及家属确认后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上交至伦理委员会后获批。
排除标准:①拒绝签订知情同意书;②精神异常,无法配合诊治;③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1.2 方法
给予参照组行眼底激光治疗,具体措施:术前给予托吡卡胺进行散瞳后实施局部麻醉,使用532激光仪,设置参数为光斑直径为250~300 μm,等级为三级激光,曝光时间为0.2 s,光斑强度为中等。按照此参数给予患者眼底实施激光治疗,若患者视网膜处于高度增殖期则进行光板格栅光凝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治疗3~4次,一周后复查,若患者眼底血管闭合不完全则需再次实施激光治疗。给予研究组眼底激光与雷珠单抗联合治疗,具体措施:眼底激光治疗参考参照组,于患者眼部角巩膜缘后约5 mm处注射雷珠单抗(国药准字S20170003;规格:10 mg/mL,0.20 mL/瓶)0.05 mL,按压穿刺点并涂抹地塞米松软膏,注射7 d后若眼压正常且无感染症状可再次实施眼底激光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渗出吸收时间、水肿改善时间及眼底出血吸收时间,观察其视网膜厚度变化。②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眼部疼痛、出血及水肿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视力水平至少提高2行为显效;眼部疼痛、出血及水肿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视力水平提高1行为有效;不满足上述条件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渗出吸收时间、水肿改善时间及眼底出血吸收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其视网膜厚度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渗出吸收时间(d)水肿改善时间(d)眼底出血吸收时间(d)视网膜厚度(μm)研究组(n=39)参照组(n=39)t值P值10.65±1.34 14.76±1.82 11.357<0.001 4.36±0.71 5.14±1.19 3.515 0.001 2.96±1.32 4.59±1.65 4.817<0.001 217.49±19.83 276.82±20.69 12.929<0.00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较严重疾病之一,发病部位在眼部,属于微血管类疾病,若不及时采取相应治疗,其病情会持续恶性发展,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直至失明,降低其日常生活水平[6]。相关研究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的视网膜均呈现出增厚的现象,对其采取眼底荧光造影技术进行检查时容易产生弥散性荧光渗漏,对患者的视网膜屏障造成严重破坏[7]。所以,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选取治疗方式时,需对患者整体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避免出现其他眼部并发症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8]。眼底激光疗法属于临床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采用的常规术式,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产生的视网膜渗出及水肿等症状重点针对,对视网膜皮层加强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眼底毛细血管的耗氧情况,进而闭合其眼底新生血管,促进症状改善及视力恢复[9]。但实施眼底激光单一治疗存在很多不足,部分患者眼底血管内皮细胞抑制效果较差,无法阻断血管新生,其疗效不能满足患者需求[10]。针对此类患者,该文将采用雷珠单抗配合眼底激光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雷珠单抗是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的一种,该药物可通过与因子异构体进行结合,有效阻断期内皮生长因子合成受体,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VEGF-A,使该受体停止增长,进而改善渗漏、出血等情况[11-12]。另外,雷珠单抗还能对眼底微血管通透性进行调整,可加快视网膜渗液的吸收速度,大幅缓解视网膜黄斑及水肿等症状,使整体视力水平得以提升,而且该药物半衰期较长,可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13]。在对患者实施激光光凝前通过雷珠单抗的应用改善其渗出、黄斑和水肿等情况,致使新生血管逐渐消退,使视网膜保持“干燥”的状态,对激光光凝治疗有促进作用,可将激光能量适当降低,提高光斑的恢复效果,同时在激光光凝治疗前使新生血管产生萎缩,能有效减少术后再出血情况发生[14]。查阅关于雷珠单抗的其他资料证实,雷珠单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不会产生副作用,能确保其安全性[15]。通过雷珠单抗的应用与眼底激光疗法形成良好的治疗互补机制,针对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均可改善其临床症状,若患者病情较重,可通过雷珠单抗的作用下再次实施眼底激光治疗,促进其视力恢复,改善临床症状[16-17]。
计算数据表明,研究组患者渗出吸收时间为(10.65±1.34)d短于参照组的(14.76±1.82)d,水肿改善时间为(4.36±0.71)d短于参照组的(5.14±1.19)d,眼底出血吸收时间为(2.96±1.32)d短于参照组的(4.59±1.65)d,视网膜厚度为(217.49±19.83)μm小于参照组的(276.82±20.69)μm,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明显优于参照组的74.36%(P<0.05)。林少斌等[18]研究区分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经对比研究得出结果显示,观察组视网膜厚度为(241.38±20.19)μm低于对照组的(312.45±30.15)μm,眼底出血吸收时间为(2.41±0.26)d短于参照组的(2.98±0.31)d(P<0.05),得出结论与该文基本一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视力水平。
综上所述,眼底激光与雷珠单抗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视网膜厚度,促进视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