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的源流及应用探究
2021-11-26李玉丽易腾达廖小年袁振仪
李玉丽,易腾达,廖小年,袁振仪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沙参麦冬汤作为治疗燥伤肺胃的常用方剂,在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以下简称《目录》)中位列第75号。自后经典名方研发工作在不断完善推进,2020年11月1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进一步指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考证研究中需贯彻的首要原则。经典名方是历经千百年中医临床实践检验过的疗效确切的方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记录散见于历代医药文献之中。因此,从古今文献入手缕清经典名方历代发展脉络是研发名方制剂的首要关键一步。通过初步检索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对沙参麦冬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观察[1-7]。关于本方的文献考证工作开展得较少,其中2007年[8]、2010年[9]分别有一篇硕士论文对沙参麦冬汤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但是自《目录》发布以来,未见本方的文献考证相关论文被发表,故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国家经典名方研发政策对本方的方源、病机功效、方义、剂量、应用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复方制剂研发提供更为详实、时新的文献参考,积极响应中医药发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原则。
1 沙参麦冬汤方源探究
经典名方文献考证的首要工作是在“遵古”的基础上缕清经典名方历代发展脉络,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经典名方对于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目录》记载沙参麦冬汤出自清代吴瑭的《温病条辨》,言“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此处简短的条文言明了沙参麦冬汤的病因病机为“燥伤肺胃阴分”,由七味中药按照一定的剂量比组成,剂型为汤剂,服用方法为每天2次。
追根溯源古医籍文献记载发现沙参麦冬汤源流至少可追溯到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麦门冬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10]记载:“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本方主治肺胃阴虚,气火上逆之虚热肺痿,病虽在肺,其源在胃。麦门冬甘寒清润,重用麦冬为君,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人参甘温益气生津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逆上,同时进一步灼津为痰,故又佐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其虽属温燥之品,但用量仅为君药麦门冬的1/7,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又能开胃行津以润肺,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兼作使药。
清代《临证指南医案·卷五·燥》中记载了叶天士的一则医案[11]曰:“卞,夏热秋燥致伤,都因阴分不足(肺胃津液虚)。冬桑叶、玉竹、生甘草、白沙参、生扁豆、地骨皮、麦冬、花粉。”叶天士变通仲景之法,取麦冬一味药未变,麦冬味甘柔润,性偏苦寒,古人谓该药能将地门打开,吸地下之水精以上养茎叶,水自下而上,归于上,故麦门冬虽可滋补三焦阴液而善于补养上焦之阴[12]。性寒又可清上焦之虚热,可针对肺胃阴伤之燥、热起主要治疗作用。此处卞姓患者发病病因病机为夏秋燥热之邪耗伤肺胃津液,热邪和燥邪均为阳邪,袭之易伤人阴津,故叶氏以甘寒的沙参替代了甘温之人参,沙参甘润而偏于苦寒,归肺胃两经,能补肺胃之阴,兼能清肺胃之热。同时此处病者津伤更甚,故方中增加了一组甘寒生津的药对,玉竹和花粉,以增养阴生津之效。《本草纲目·谷部》[13]载:“白扁豆……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亦调脾胃。”以生扁豆替代粳米和大枣,因其甘能补脾,香能舒脾,温能燥脾而达健脾化湿之效。病人无痰气上逆,故去降逆化痰的半夏。外邪伤人,恐余邪留恋,叶氏加入质轻上浮、性味甘寒的桑叶轻宣以除燥热之余邪,质轻又可引药上行。综上可知经过叶氏化裁后的组方更突出了“甘寒生津”的配伍特点。
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还多处记载了沙参麦冬汤的加减应用,如以沙参麦冬汤去花粉、甘草,再加杏仁、贝母、竹叶以清润上焦而治疗“肺燥之咳”;又以玉竹、桑叶、沙参、生甘草加杏仁、甘蔗汁甘凉生胃津,少佐宣降以疗风温伤肺之喘咳[11]。清代叶天士另一部综合性医书《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也多次提到了本方加减应用。如沙参麦冬汤减桑叶、花粉加甘蔗汁治疗虚火刑金之咳血咯痰;沙参麦冬汤减桑叶、玉竹、花粉加知母治疗肝木侮胃之吐血。由此可见叶氏在深明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治则的基础上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对本方进行了灵活的辨证加减,这也给我们在临床运用本方提供了启示。
吴瑭《温病条辨》在叶氏组方的基础上稍有发展。首先是给每味药标注了剂量,使方剂配伍特点更加明晰。其次是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煎服法,有利于后世医者、病患应用本方。同时,吴氏将地骨皮放在了方剂加减的行列,提出“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即在疾病后期出现虚劳肺热者,可加地骨皮以清肺降火,退热除蒸。
综上可知,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是在仲景麦门冬汤和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燥》案方基础上衍化而来,吴氏稍作改动,冠以方名,这为后人学习并继承张仲景和叶天士两位医学大家的辨证用药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沙参麦冬汤病机功效辨析
2.1 病机
吴氏在原著中以“燥伤肺胃阴分”概括了沙参麦冬汤证的病因病机,可以根据“以方测证”的思想进一步分析本方的主治病机特点。沙参麦冬汤主要是由三部分药物构成,第一部分是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的药组,沙参和麦冬,玉竹和花粉;第二部分是甘凉轻清的桑叶;第三部分是甘平益气养胃的药组,生扁豆和生甘草。以上三队体现了“燥伤肺胃”的三层病机,即为燥热伤肺胃阴分,兼有燥热伤津、余邪稽肺。
2.2 功效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自注曰:“(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14]吴氏又曰:“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14]说明燥热伤阴者不可用苦寒之品再燥劫其阴,而应补已伤之阴津,即吴氏所谓“甘寒生津法”。为了解医家们对沙参麦冬汤功效的理解,本文对部分代表医籍记载的功效进行了整理,见表1。
表1 沙参麦冬汤功效
由上可知,各医籍记载的沙参麦冬汤核心功效为清滋胃液、甘润肺窍。方中沙参、麦冬、玉竹、花粉为甘寒之品,可清养肺胃之阴,生津润燥;桑叶苦微寒,轻清宣透肺邪;白扁豆、甘草合中养胃,培土生金,甘草又可调和诸药。因此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的功效为清养肺胃,生津润燥,轻宣燥热。
3 沙参麦冬汤方义考辨
近代何廉臣曰:“此为甘寒养胃之平剂也。沙参清养肺气,麦冬甘润肺窍,为清金保肺之要药,故用以为君;臣以玉竹、花粉,清滋胃液;佐以桑叶、扁豆,肃清肺气;侠以甘草,和诸药而养胃。凡燥伤肺胃气液,或热或咳者,投之辄效。”[28]秦伯未言:“生津法,邪在中焦,津液耗伤……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桑叶、扁豆、甘草。治秋燥耗伤肺阴,亦治温病肺胃津液不足者。”[16]本方证多因温燥之邪从口鼻而入,传变迅速,灼伤肺胃阴液,又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温燥之邪易伤肺胃之阴分,乃守“甘寒法”。
《神农本草经·卷一》[29]记载:“沙参,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又言:“麦门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方以沙参、麦冬既滋肺胃之阴,又清解肺热,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当为方中君药。
《日华子本草·卷第五》[30]言玉竹曰:“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明确记载了玉竹润肺止渴的功效。《药征续编·卷之上》[31]曰:“凡渴有二证;烦渴者,石膏主之;但渴者,栝楼根主之。”此处说明了天花粉止渴的功效显著。玉竹、花粉为甘寒之品,助君药生津止渴,当为方中臣药。
若燥热之邪不尽除,养阴生津则反留邪,故在甘寒生津同时加入了轻清宣透的桑叶,宣透燥热余邪外出。同时又可宣发肺气以上布津液,载轻清之药上行。如吴鞠通曰:“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32]肺金虚弱可引起肝木相对亢盛,桑叶又入肝经,凉肝以防肝火风阳之升动,体现了中医既病防变的思想。《本草求真·卷一》[33]言:“扁豆专入脾……盖缘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禀气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也。”又《药品化义·卷五》[34]记载:“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又取其色白,气味清和,独受清中之清,用清肺气,故云清以养肺。”甘寒生津中配入生扁豆,取其甘温健脾除湿之用,一方面鼓舞脾胃生津之源,又可防止甘寒生津碍胃之弊,加甘草取“甘守津还之意”益胃和中,扶养胃气,培土生金,使胃气得复,中气内守,则津液化生有源,液生燥解,津复热除。上三药治疗燥伤肺胃阴分的次要兼证,当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故兼为使药。如此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轻宣燥热之功,使肺胃之阴得补、肺之燥热得清,而咳、热、干燥等症得除。全方用药轻灵不滋腻,其所治病证病位偏上,体现了吴鞠通三焦辨证用药的规律。
4 沙参麦冬汤古今剂量考证
吴氏原著记载沙参麦冬汤的药味剂量为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此处涉及到“钱、分”两个剂量单位的古今换算。有学者[35]通过对量器实测数据和文献进行互佐,提出清代权衡之标准量值为一斤约为596.8 g,一两约为37.3 g。以此进行现代剂量换算为沙参11.190 g,玉竹7.460 g,生甘草3.730 g,冬桑叶5.595 g,麦冬11.190 g,生扁豆5.595 g,花粉5.595 g。最近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要求:“(经典名方)折算剂量为按照古今度量衡进行折算后的药物剂量,以克为单位,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沙参麦冬汤古今剂量折算结果,见表2。
表2 沙参麦冬汤古今剂量折算表
虽然沙参麦冬汤药味折算后的剂量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6]规定的安全用量范围之内,但实际上折算剂量保留小数点后两位不切合药房医师配药的实际。同时《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中也指出了:“明确剂量……在尊重原方用量、考证历史变迁、结合现代研究及保障处方安全的基础上,参考专家意见及《中国药典》的用量规定。”为了更客观地反映本方的现代剂量,以“沙参麦冬汤”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进行了文献资料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10年—2020年,再对明确记载了本方药味剂量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沙参的临床剂量范围为2~30 g,常用剂量为15 g;麦冬剂量范围为2~30 g,常用剂量为15 g;玉竹剂量范围为1~30 g,常用剂量为10 g;花粉剂量范围为5~30 g,常用剂量为10 g;白扁豆剂量范围为6~20 g,常用剂量为10 g;桑叶剂量范围为6~25 g,常用剂量为10 g;甘草剂量范围为3~15 g,常用剂量为6 g。在保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为更好地继承古人用药思想,同时方便药房配药,建议沙参麦冬汤实际临床剂量如下:沙参12 g,麦冬12 g,玉竹10 g,天花粉10 g,桑叶10 g,白扁豆10 g,甘草3 g。
5 沙参麦冬汤临床应用
5.1 医籍记载
沙参麦冬汤成方于清代,故古籍记载的临床应用较少。《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15]记载:“痈虽愈,而胃虚少纳,不口燥,音低气馁,此胃中阴气受伤也,当与清养,麦冬、北沙参、生玉竹、生扁豆、冬桑叶、生甘草,临服入青蔗浆一杯。”此处以青蔗浆替代了沙参麦冬汤原方之天花粉,更加突出了其清养肺胃之阴的功效。其他如《六因条辨·秋燥辨论》《时病论·拟用诸法》均有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邪热伤肺”“燥气化火刑金劫络”,但仅取用了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之法而已。《谦斋医学讲稿》记载本方“治秋燥耗伤肺阴,亦治温病肺胃津液不足者”[16]。书中将益胃汤与本方进行比较,突出本方同养肺胃之阴,而益胃汤则侧重于胃阴伤甚者。
近现代出版的医籍记载的沙参麦冬汤主治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医补益大成》[37]将本方用于治疗肺胃阴伤之干咳、咽干、喉痒声嘶等呼吸系统不适;或口渴、干呕、胃痛、便燥等消化系统的不适。《中医儿科处方手册》[38]则记载本方用于热病后期,邪热伤津,阴分损伤,余邪未净者。《儿科病名方》[26]载其治疗小儿阴虚燥咳。《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39]记载治疗小儿口疮。《新编中医临证备要》[40]将本方用于治疗麻疹收没期。《肿瘤方剂大辞典》[41]载其用于肺胃阴伤之喉癌、鼻咽癌等放化疗后的副作用。《男科病名方》[27]将本方应用扩展到治疗房事后失语而症见咽干口燥,或有身热、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者。《脾胃病名方》[25]载其用于津亏热结之噎膈。
5.2 期刊记载
以“沙参麦冬汤”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2020年。对检索到的文献逐一阅读,纳入应用本方治疗有效的临床观察文献,并对主治病证进行归纳以期了解本方在现代临床的应用概况,见表3。本研究共纳入261篇文献,根据原文报告归纳总结得出中西医病种59种,其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总占比为76.27%,具体疾病以肺癌、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干燥综合征为多见。
表3 沙参麦冬汤临床主治病证
5.2.1 肺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但肺又为娇脏,难耐寒、热、虚、实。癌毒侵肺,盘踞不散,肺失宣降,日久痰瘀毒凝结于肺,伤阴耗阴,同时放化疗所用的射线和药物对个体而言相当于火热毒邪,易耗损人体阴津。因此,气阴耗伤是肺癌患者常见的病机。临床研究[3,42-43]发现加减沙参麦冬汤方辅助化疗可有效调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T细胞亚群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并具有减轻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的作用。这证明了加减沙参麦冬汤对放化疗后体质衰弱患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沙参麦冬汤辅助治疗后患者的血清铁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糖链多肽抗原125的水平显著降低,提示本方可以降低肿瘤活性[44]。
5.2.2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可以归属于中医“咳嗽”范畴。实验研究[45]发现沙参麦冬汤可提高慢支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从而提高慢支大鼠血清的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应激损伤。肺阴虚型慢支的发生与SIgA和IL-1、IL-6、TNF-α等细胞因子密切相关,沙参麦冬汤调节SIgA和IL-6等免疫因子可能是其治疗肺阴虚型慢支的重要机制之一[46]。
5.2.3 咳嗽
明·赵献可在《医贯·咳嗽论》云:“盖肺为清虚之府……故咳嗽者必责之于肺。”咳嗽多因外邪侵袭,或内伤及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所致。沙参麦冬汤在临床分散用于治疗感染后咳嗽[47-48]、喉源性咳嗽[49]、咽源性咳嗽[50]、胃食管反流性咳嗽[51]、小儿久咳[52]、妊娠咳嗽[53]等等。病名虽多,但其病因病机归为久病邪气入里伤及肺阴,或病初使用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易伤阴亡液之品,肺之气阴耗伤,津不润喉,或因胃阴不足,致肺失滋润而作咳。
5.2.4 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以唾液腺及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灶性淋巴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中医认为本病是燥邪侵袭引起的一种疾病,病机关键是津液不足与输布失常,属于中医“燥痹”[54]的范畴,其病机以阴虚津亏为本,燥、热、毒、瘀为标[55],治疗多以滋阴润燥为主,兼顾补气活血化瘀。研究[56]发现针刺联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口干、眼干等症状,并降低免疫球蛋白G与血沉的水平。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阴以保肺胃之津液,使内热得以解除;桑叶、甘草甘寒疏风,解表清热;扁豆健脾养胃。诸药合用,使津液得充,燥邪得除,达到滋阴润燥之功效。最近研究[57]发现沙参麦冬汤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整体疗效良好,其在抑制患者体内过度炎症反应、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及控制病情活动等方面的效果明显,这可能与沙参麦冬汤加减方具有纠正气阴两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机体津液输布与代谢障碍的作用有关。因此,沙参麦冬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机制可能为抑制炎症与提高机体免疫力。
6 讨论与小结
沙参麦冬汤的方源至少可追溯到汉代张仲景的麦门冬汤,经叶天士变通组方,再经吴鞠通冠以方名,完善其症状,明确其治法而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本方主治病机为肺胃阴伤,功效为清养肺胃,生津润燥,轻宣燥热。方中沙参、麦冬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为方中君药;玉竹、花粉甘寒生津,助君药加强清养肺胃之效,为方中的臣药;桑叶轻清宣透肺邪;白扁豆与甘草配伍扶养胃气,培土生金,三药合为方中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又兼为使药。在基于古今度量衡折算剂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安全剂量、临床常用剂量基础上推荐沙参麦冬汤剂量分别为沙参12 g,麦冬12 g,玉竹10 g,天花粉10 g,桑叶10 g,白扁豆10 g,甘草3 g。
虽然沙参麦冬汤是一首治疗温病的名方,但从医籍资料记载来看,本方应用范围已远远超出温病,扩展用于治疗小儿口疮、麻疹收没期、房事后失音、噎膈等病证。口疮病因虽常见火热上攻,但亦有虚火害者,如《寿世保元·卷六》[58]指出:“一论上焦虚热,发热作渴,饮食劳役则体倦,此内伤气血,而作口舌生疮者”。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肺胃虚火浮聚于口则发口疮。肺属金,肾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关系,肺金可以滋生肾水,而肾中所藏精气为五脏阴阳之根本,亦可以滋养肺金,房事耗竭肾精,肺金无源相滋而“不鸣”。津亏热结,食道失于濡润,则见吞咽梗阻。历代医家基于脏腑表里、五行生克等理论将沙参麦冬汤应用由外感延至内伤,扩大了其运用范围,但其病机仍不离肺胃阴虚,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沙参麦冬汤的现代临床研究进一步扩大了本方的疾病谱。本方在现代临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本方病位在肺胃。具体的应用病症又主要集中在肺癌、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干燥综合征等。尤其在肺癌放化疗中的辅助应用尤为广泛。放化疗在中医学中属于“热邪火毒”的范畴,因此最易耗气伤津,尤以耗伤肺胃津液为最。虽然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的现代疾病谱创新多样,但还是要由方药理法层次的创新来统摄病种的创新,否则创新必然是散发的、不成体系的,即所谓“守正创新”,这也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应始终遵守的一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