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021-11-26罗艳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污水水资源

罗艳

(贵州开磷质量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息烽 551109)

水是人类生存过程当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同时对于农业和工业等生产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水资源受到相关的污染和破坏,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水平,同时还会干扰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需要对水生态环境加大保护力度。通过合理采取水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使水生态环境的整体建设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能够对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进行明确。在保护水生态环境时,根据目前的工作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无法有效落实相关保护措施,因此需要结合水环境保护现状展开分析工作,深入探究影响水环境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保护对策,从而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

一、水环境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也进入到全新发展时期当中,还建立了许多大型工业企业,但同时也产生了相关污染问题,一方面会向空气当中排放有害气体,另一方面还会对有害废水进行大量排放。在废水排放后,将会极大的破坏水环境,进而对人们的饮水和用水安全产生影响。根据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分析,需要对污染水环境的源头进行明确,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主要与水土流失等相关自然因素有关。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则与人为因素的破坏具有密切联系。通过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制定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全面提升治理效果[1]。

二、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

现如今,全球温室效应正在不断加剧,并出现明显的变暖现象,进而引发了相关极端天气。具体来说,由于出现高温天气,因此加剧了水资源蒸发,使得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存在严重流失现象,进而造成水环境失衡问题,水循环出现异常,最终减少了地表径流,缩减了湖泊面积,也降低了地下水位。

2.水文因素

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进而导致区域性水文出现明显变化。对于一些干旱地区河流,由于夏季缺乏流量补给,进而出现断流现象,部分湖泊的面积逐渐缩小甚至消失。此类问题不仅对区域环境以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而且还会导致河流湖泊当中的矿物质含量增加,最终影响水质。

3.水土流失因素

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其地表植被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因此土壤缺乏涵养水源的能力。在雨季通过雨水冲刷,可以使地表土壤进入到河流当中,进而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增大了河流含沙量,使河流受到污染,对水环境质量造成影响[2]。

(二)人为因素

1.生产活动用水量大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需要对大量水资源进行使用,与此同时还会有大量废水产生。我国多数城市的水资源浪费和废水污染问题都十分严重,一些地区由于废水排放量超标,进而降低了水环境质量。

2.过度开采

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而言,其具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因此城市的需水量也相对较大,这使得当地对河流和地下水等进行过度开发。除此之外,对于存在严重干旱问题的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进而使得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对水环境的循环以及补给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地表沉降,引发相关环境生态危害。

3.工业废水多

在社会生产活动当中,会有大量废气、废水等产生,工业废水会污染水环境,而废气则对水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产生阻碍,最终对水生态环境平衡造成了破坏。

(三)技术因素

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采取科学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是十分有效的一项措施。但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污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而污水处理技术的处理能力相对有限,进而导致一些污水在未经过严格处理的情况下排放,其处理质量与相关标准不符,最终降低了水环境质量[3]。

三、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水资源配置

首先,在水资源环境治理过程当中,需要对水资源环境加大保护力度,确保能够严格管控水资源的数据参数,从而使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相关工作人员在对GIS 技术进行应用后,可以更好的分析水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并对水资源保护区进行明确,降低人为因素给水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其次,相关部门需要对法律法规等行政手段进行采取,以此来有效提高水资源管理效果,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了使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得到有效提升,需要使水资源的循环再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应对污水治理工作进行加强,全方位处理废水,从而使生态环境受到的污染问题得到有效减少[4]。当污水达标后,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检验工作,确保污水内无有害物质后方能进行排放。在开采地下水时,则应对开采量进行严格控制,以此来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全新时期,需要适当开采和利用水资源,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避免出现浪费问题,同时还应针对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推进时,需要将水资源保护作为重点内容,从而使河流水以及地下水的消耗量得到有效减少,防止水资源出现恶性循环现象,恢复水资源。除此之外,还应对水环境加强动态化管理,及时把握水环境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水质恶化,则应在源头上对污水来源进行明确,做好水污染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对污水随意排放的企业,从而使水污染的整体防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5]。

(二)重视水质分析

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确保水质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强保护水文参数环境,确保能够合理保护水生态环境,严格管控各个职位,并全方位分析区域的荒漠化水平,使水循环效果得到有效提升,降低气候因素等给水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对低碳环保理念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温室气体排放量能够得到有效降低,使水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全面保护。首先,对于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符的相关重污染企业需要及时关停,并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避免污染农村水环境。其次,需要对细节处理工作加大重视,确保能够有效开展水环境管理工作。对于水环境的相关检测人员,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特别应在水环境检测设备引进方面加大投入。

(三)科学治理污水

针对我国水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特点展开分析工作,需要对污水处理工作加大力度,从而使水资源污染问题得到合理解决,使污水过滤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在农业灌溉期间,通过对滴灌技术进行应用,可以使水资源的蒸发现象得到有效减少,使水资源消耗得到降低,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合理控制化肥农药的具体使用量,避免对地下水产生污染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和农业部门加强合作,对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行有效宣传和培养。相关部门需要对生产和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防止由于生产活动而破坏水生态环境,使污水的整体治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在以往检测水环境时,多数指标因素主要为硫酸盐,对传统测定方法进行采用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但由于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无法有效评估环境质量[6]。

(四)完善政策

在建设水环境生态时,需要对水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关注,从而使治理能力得到提高。在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过程当中,也应进一步加大重视。具体来说,为了使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效果得到提高,需要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对被动监测思想进行转变,在主观、宏观等层面有效监督水环境质量。目前,在开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需要及时监督水环境质量问题,从而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的治理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还应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实际开展效果加大重视,确保能够有效恢复水环境。在水资源生态管理过程当中,一旦出现水污染事件,将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对自身的职责和义务进行履行,有效监测水环境质量,按照具体要求开展宣传工作,从而提升宣传效果。

(五)加强企业管理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对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建立,从而使污水排放量得到严格限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污水废气排出进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全面加强质量管控工作,在源头上使污水的产生得到减少。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对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方法等进行采取,使老旧生产工艺得到淘汰,从而全面提升污水处理工作质量。对于我国的火电厂和化工厂需要有效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使其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使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在开展相关施工活动时,应对排水沟以及排水系统等进行设置,防止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

(六)立足于自然环境影响因素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应对水生动植物的品种和数量变化情况进行明确,从而使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问题得到有效预防。其次,需要采取科学方式来有效治理污染问题,并确保在排放达标后能够使水资源得到循环使用,对水体周围的植被加大保护,有效预防水土流失问题。最后,相关部门还应结合水文预测方式,实时监督和监测水体水文的改变情况,准确找出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结合监测剖析对水体生态保护计划进行有效实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也有了更大的需求量。但由于水环境质量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我国水资源出现短缺问题。为了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保证节约用水需要深入分析影响水环境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使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与此同时,还应对节能减排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进行提倡,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实现绿色可循环经济,全面提高我国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污水水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水资源(部级优课)
污水厂设计与工艺选择研究
污水罐坍塌
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探讨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黑皮游戏大迷宫
王佩:为半干旱地区集聚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