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宋人花鸟作品中的虚静美研究

2021-11-26瞿大明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花鸟画家美的

瞿大明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虚静”包含了古人的品格修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取向,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在分析宋人花鸟作品中的静虚美时,往往能够联想到画家创作的画面。特别是在创作花鸟作品时,画家要不断调整心境,让自己处于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然后深入体会和感悟大自然,以此让画作与自然产生更多的交集,赋予画作自在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一、虚静说的产生及发展

静虚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它的含义是清净无欲,恬淡平和。古人对于“静虚”的认识与理解有诸多不同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是老庄。老子曾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强调虚静是体道之法。人只有虚静其心,才能体会自然变化,感受“道”的本意,进而达到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老子的思想是以“道”为核心,通过参悟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了解宇宙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本核。然后利用“静虚”之心去深刻体会社会无限多样的追求,再以一种宁定致远的态度应对心灵上的痛苦,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博大胸襟。老子的“静虚”之心体现的是一种认知和处事态度,与后世其他学派学者提出“静虚”说应当有所区别。庄子对于静虚理论的研究,应是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人生态度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可称得上是“静虚”说的真正来源。庄子曾提出“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庄子认为静虚是一种清明、淡泊的境界,“虚”能容纳万物,使之实而有序,从静看动,才能有所得。从本质上来看,老庄美学思想是以超然物外,追寻自然本质为核心,从中体会精神追求而得出的一种淡泊的心境和清明的美感。也可以说,老庄的静虚思想既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强调心灵和精神上的自由。又是一种深邃的审美内涵,强调美的本质特征。总的来说,静虚中所蕴含的哲理,对于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后人在美学艺术创作中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二、花鸟画与虚静之美

宋代是我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历史最高峰,在该时期各种优秀的花鸟作品不胜枚举。特别是画家采用高超、精湛的“夺造化而移精神”绘画技法,不仅突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之美,也展现出了作者自身深厚的精神底蕴。道家哲学一直被人追捧,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特别是在思想相对包容、开放的宋代,道家思想渐渐成为人们思想修养的重要源泉,而且道家美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宋代文人、学士及画家的思想。从对宋代工笔花鸟作品的深入研究中,不难看出宋代文人墨客能深刻体会“虚静”之心,具有清净寡欲,淡泊平和等人格特征,而且也有不以物喜的胸襟和众生平等的胸怀。再参照宋代的《白头丛竹图》中所描绘的景象,能清晰地看到两只山雀栖于树枝,一只懒洋洋的低头俯视,享受当下惬意的生活。一只心有所思地眺望前方,似在憧憬着未来。画中淡淡的色彩“不滞于形”,利用素雅、细腻、温和的手法描绘出了花和鸟的质感与美感,能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该作品的作者必然是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用心去体会自然世界,并从自然中捕捉情景展开绘画,充分展现了“超脱于物外,又回归物内”的思想,到达物我两忘的境界。严格意义上来说,宋代花鸟画无论是从题材,还是内容,或是意境,都能展现出老庄美学特征,渗透出浓重的“静虚”之美。

三、虚静之美对宋画产生的影响

(一)构图

我国宋代经济较为发达,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人们具有较高审美素养水平。在这一时期,花鸟作品盛行一时,其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对后世美学文艺造成深远影响。虽然宋人所创作的花鸟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依然注重写实,但在精神层面上却要求体现静虚之美。特别是静虚美已渐渐成为审美花鸟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并能为花鸟作品创作提供思路和方向。以宋代赵昌的《写生蛱蝶图》为例,作者把花、鸟、虫、草描绘得淋漓尽致,刻画得极为传神,透过作品充分展现出作者清秀、俊逸、素雅的文人气质。无论是在构图,还是绘画,亦或是意蕴上,此作品都是上上之作,是后世借鉴和学习的典范。从构图角度上看,《写生蛱蝶图》整个画卷的走势是从右到左。特别是走势在中段进行汇合,为此画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作者通过强化草丛的整体感,增强画面的生机,使之与自然和谐相融,展现似静若动的景象,极富美感。再以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为例,在观赏该画面时,可清晰地感受到,梅枝虽然瘦弱,但却苍劲有力。特别是枝俏上的鸟鸣顾盼,疏花淡蕊,与梅花的秀丽相得益彰。从这枝梅花的品相和作者的出生背景来看,可确定这枝梅花是宫梅,经过人工修理后,其外形清丽脱俗,透露出浓厚的华贵气息,这也符合皇家的审美价值取向。该作品虽然采用的是写生、写实手法,但并不是将自然之景照搬照抄,而是经过创新改造,将感情赋予其中,使之产生更强的生命力。宋徽宗以一枝梅花和绣眼宣泄了自己孤独和落寞的,展现出了初冬梅花的情绪,充分体现出了静虚之美。

(二)笔墨

笔墨是古代文人和画家搞艺术创作所离不开的“法宝”,早已在千百年中沾染了浓厚的艺术气息,成为古人艺术创作的灵魂工具。在宋代的花鸟作品中,我们可以从笔墨中窥见虚静之美,体会虚静美在花鸟作品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很多画家都是利用自己的笔墨,传达心中所思所想。画上笔墨的厚薄深浅,能充分展现出画家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再借助自然的基本方式来传达意象,更能为画作增加艺术美感。从很多宋代花鸟作品如马远画的《白蔷薇图页》、李迪的《鸡雏待饲图页》等,都能深刻体会宋人受道家静虚美学思想的影响程度。虽然在花鸟作品创作上,宋人沿袭了汉唐以来的写实风格,但依然在笔墨上更加追求自然、朴素之风,对于静虚美的追求更加深切。朴素作为一种静虚美的表现,不仅象征着超然物外的心态,更是代表着一种高尚品质。特别是作者在有了良好的思想品格修养后,便能在作画时实现由心入静,深刻感受“静虚”之心,继而做到真正的平淡自然,不浮不躁。这种修养也能使画家不乱于心,不困于事,创作出有涵养、有内涵、有情趣的高品质艺术作品。庄子曾说过:“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充分展现出庄子对自然美的深刻认识,反映出朴素的内涵价值。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追求艺术的美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而要想创作出有灵魂的艺术作品,仍需要从思想情感和品格修养上加强学习与完善。通过达到“静虚”之境,方能借助万物刻画静虚之美,进一步提高艺术创造水平。

(三)意境

在审美认知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明显不同。西方人更加倾向于直观美,中国更加倾向于含蓄美。换句话说,一部艺术作品不仅要有外在美,还要有内在美。唯有如此,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品位。所谓内在美的构建,需要依托意境进行铺垫。意境之美作为静虚之美的一种表现,也能为艺术中呈现静虚之美所用。虽然宋代的花鸟作品以写生、写实为主,但其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是远远超出物质本身的,这也是因静虚美与人的思想情感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意识,使得虚静美渐渐成为宋代花鸟作品意境中的最高诉求。而在此过程中,道家理论思想为其核心内涵提供了依据,赋予其更多的灵魂。正如一些著名学者所说:“虚实的有机融合,本质上是情与景的结合,能造就出无尽的艺术美感。”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没有刻意表达和强调的世俗纷扰,只有作者内心世界的安静与祥和。以崔白的《寒雀图》为例,画面中干枯的树枝上是一只鸟雀的啼鸣徘徊,采用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构建意境,使画面内容充满无限生机。特别是借助以静破动的手法,赋予了此画的内在张力,使观赏者能在此意境和意蕴中感受到生命的节奏、情感的跳跃、自然的情趣。

四、宋代花鸟作品中静虚美对当代花鸟画作的启迪

宋人花鸟作品中的静虚美展现的是一种修养和品质,也是一种空灵的心态和精神,值得当代艺术家深入研究与学习。宋人花鸟作品题材单一,但内容繁盛,无不要求画家倾付自身整个心灵和所有的艺术技巧。只有让创作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使其展现出无尽的韵味。宋代花鸟作品中的静虚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美学境界,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浇灌了古典文艺精神。我们在评论宋代花鸟作品静虚美时,还需要从其价值意义上挖掘其艺术内涵,而不是片面地利用某个观点去判断其价值好坏。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略。”一个时代有属于本时代的特色,艺术之所以能绽放出无限魅力,正是利用真切、朴实的方式将每个时代对美的追求精准地表达出来。对于当代的花鸟画作而言,画家们思考如何让花鸟作品更加传神,更富有思想和灵魂,而不是在画作上“无病呻吟”,专门卖弄绘画技巧。应从宋代花鸟作品中汲取审美精神,深刻体会情与景、虚与静之间的关系及内涵,从多层面、深层次上体会自然,不断增进对艺术的理解与把握。当然每一种美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每一种表达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美,我们在汲取宋代花鸟作品中的绘画知识和经验时,仍需要坚持包容和开放的精神,以结合时代发展和大众审美意识取其精华,使创作的花鸟作品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涵养,都能做到饱满。基于对宋代花鸟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当代画家在创作花鸟作品时,一是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品格的修养,二是要努力丰富自身的画作技巧。通过将二者相与为一,才可能创作出有内涵、有思想、有情感的优质作品。

结语:综上所述,通过对宋人花鸟作品静虚美的解读与认识,我们能从中理解宋代花鸟作品背后的审美品格和思想内涵。特别是深入分析虚静美,能深切体会大自然,将自己的心境放空,从而深刻感受到素朴、淡雅、恬静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花鸟画家美的
写意花鸟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酷炫小画家
花鸟卷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多情花鸟,不肯放人
花鸟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