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表情来“表情”
——浅析张晓刚与岳敏君绘画的“表情”

2021-11-26刘春梅朱俊虹程佳晖

魅力中国 2021年17期
关键词:油画艺术家情感

刘春梅 朱俊虹 程佳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上世纪90 年代,在中国美术摆脱写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征途中,以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周春芽、王广义等为代表的一批先锋画家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凭借着独特的“中国式的图画语言”站上了国际舞台。其中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以“人物表情”作为其个人风格化特征,他们不谋而合的以大脸人物图示作为作品画面中的主体,又在人物的表情上又做足了自己的文章,张晓刚作品中的人物表情阴郁、木纳,岳敏君、方力钧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大都是戏谑、放肆的笑容。

这里,“以表情来‘表情’”可以简单概括以上艺术家们共同的艺术语言。“表情”在汉语中有两层释义:“1.表达感情、情意;2.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1]。”“以表情来表情”则同时包含了这两种意义,几位艺术家以他们作品中人物面部或姿态上浅显的表情为媒介向观者表达和传递潜藏于内心的情感。这些艺术家们涌现于同一时期、又拥有相似的艺术语言,这背后的成因与联系不免令人好奇。本文以张晓刚、岳敏君两位艺术家为例,浅析二位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90 年代初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一忧一喜”的人物表情作品后或许能够探出一二。

一、90 年代的时代背景

(一)在政治环境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水平的蓬勃发展,也使得中国的艺术领域开始焕发新的生机。然而在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期,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为先导的一系列政治上的风波使整个中国再一次陷入了迷惘和困顿,直到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国家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不仅改变了人们长期以往的陈旧观念,也引发了整个国家深刻的思想解放。使改革开放走上了新阶段。90 年代初期剧变的社会环境也强烈冲击和改变着艺术领域的价值观,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在新的语境之中思考前行的方向,他们尝试在从前的创作方向和表达方式上做出调整,甚至是寻求新的开始。

(二)在经济环境方面。

国内计划经济正渐进式的向市场经济转型,文化艺术市场也随之改变,投资举办展览替代了先前的由赞助和文化机构举办展览的惯例,如1992年举办的“广州双年展”,就是国内第一次投资举办的展览。另一方面西方世界期望能通过艺术作品来了解中国“铁幕”下的人民生活,世界各地的策展人纷纷向中国的艺术家抛来了橄榄枝。不可置否的是,来自西方的关注大大刺激了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市场的繁荣又极大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艺术家开始走向市场,艺术为销售而生产[2]。”

(三)在文化环境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化。20 世纪以来西方出现的现代艺术流派,诸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风格大大拓宽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到了90 年代,来自西方的艺术展和东西方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已不足为奇,国内的艺术家也常加入到国际性的展览之中,中国的当代油画开始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四)在国内油画领域的发展方面。

“85 风潮运动”让那个年代注定不平凡,那是思想爆发的年代,是席卷中国艺术届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中国的艺术届包含音乐、美术、文学、电影在内的几乎所有艺术种类都逐渐开启了新篇章。在中国美术领域,“1979 年到1985 年这六年间,是中国油画真正的蜕变期和觉醒期,眼界开阔的艺术家们在观念上有了极大的转变……人的觉醒必然导致艺术的觉醒[3]。”1985 年4 月在“黄山油画艺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观念更新”,即要求艺术家们在思想上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是艺术上“左”的倾向。在这次会议后,中国油画的题材和风格逐渐多元化,艺术家们也走出旧思想的束缚,走向了个人精神的自由。

中国的油画从最初文革时期“高、大、全”、“红、光、亮”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英雄主义题材绘画,到依旧沿袭写实主义手法,仅针对文革时期的绘画题材进行矫正、反叛的“伤痕风”、“乡土风”,再到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现代主义艺术在国内艺术领域蔚然成风,在题材和绘画语言上都逐渐走向自由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风格是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的主旋律。

二、张晓刚、岳敏君绘画中的“表情”

个人成长经历是他们艺术道路上持久的灵感源泉,张晓刚、岳敏君这批90年代初期开始活跃的新生代艺术家们,他们的成长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剧变。社会极速转型所带来的不安情绪,文化开放交流所引发的全新语境,与他们带有时代烙印的成长经历相融汇,令这些艺术家们的作品映射着时代的变迁,埋藏着国家的记忆。有学者评价90 年代中国本土油画时说“从根本上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张力是新时期中国艺术活动的基本场域与动力源。[4]”艺术家们在这一时期开始舍弃对日常生活的浅显描绘,更加关注于精神世界和社会环境的表达以及创作方式上的探索。

(一)以阴郁表情来“表情”的张晓刚

张晓刚1958 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家中兄弟四人排行老三,父母均为革命人士。在文革期间,父母双双被审查和改造,家中兄弟也由此被迫分离,后来母亲又因经受不住长期的身心折磨而精神失常,压抑的气氛替代了家庭本该有的温暖。张在9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血缘·大家庭”系列油画,描绘的正是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张所体验到的血缘与家庭。

以他的作品《血缘·大家庭1 号》和《血缘·大家庭之一》为例。视觉上首先给人以压抑、忧郁的心灵冲击,往往令观者有些无所适从。幽暗冰冷的画面中那些整齐排布的人物,他们都面带着如同复制粘贴般阴郁暗淡、呆滞木讷的表情,身着老式中山装正襟危坐,而联系彼此的仅有那若有若无纤细的“血线”和突如其来不规则的“红斑”。这些视觉元素的组合让观者恍惚之间像是走入梦境之中,不觉的被那个时代特殊的氛围所笼罩。张晓刚所描绘的全家福无一不透露出强烈的历史感,反映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家国记忆,难怪批评家贾宪庭评价张晓刚的这一系列油画为“缩影式中国人的肖像”,张画笔下那一个个阴郁的表情,正是一代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张晓刚自称是“个人体验型的艺术家”,“我不是一个观念艺术家,我是属于个人体验型的艺术家。艺术家在寻找艺术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寻找他这个人本身,这是我对艺术的理解。多年以来,我对艺术语言的反思、追寻,都是在探索人性那点东西。我很注重社会生活、时代精神对个人的人格特征、心理结构的影响,这些东西最后就影响到艺术语言的形态。[5]”这段自白恰如其分的阐述了张对自己艺术风格的定位,也使观者更容易理解其“血缘·大家庭”系列油画作品中那些高度重复的“表情”,其实是以视觉图示的方式表达着他那一代人关于血缘与家庭、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又难忘的情愫。

(二)以傻笑表情来“表情”的岳敏君

岳敏君1962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童年居无定所,几经迁徙。先是跟随父母迁往湖北,后又与外公在湖南生活,十岁才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岳敏觉虽然没有参加过“红卫兵”,也没有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但他不断变换的成长环境,艰难贫困的生活,确实都伴随着那场声势浩大的“革命”,他的成长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985 年岳敏君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此时的中国美术界爆发了“85风潮运动”,文艺领域多种文化与风格激烈碰撞,社会政策和意识形态新旧交替百废待兴。在这激荡变化的世界,岳逐渐找到了排解彷徨失措情绪的出口,90 年代初,岳敏君的个人艺术语言已初具雏形。标志性的傻笑表情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放肆咧开的大嘴,眯缝的笑眼,简单又有冲击力。近乎癫狂的“傻笑”表情乍一看让人忍俊不禁但下一秒又不自主地陷入沉思,看似无脑实则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嘲来调侃一切,“傻笑”笑出了无奈与释然。这种情绪不光是艺术家自身情绪的表达,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大众的普遍状态。在作品《狂笑》和《城市2 号》两幅作品中,虽然画面都机械式的重复着“傻笑”表情,但简单的场景描绘足以与观者产生交互,使之沉浸于岳所构建的情境之中,体悟他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批评家冷林对岳敏君的傻笑表情曾这样评述,“‘它’有时独立出现,有时又以集体的面目亮相。‘它’开口大笑,紧闭双眼,动作夸张,但却充满自信。‘它’总出现在某种场合中。这些场合可以说是10 年来中国文化发展与争斗的空间与背景,其中有关于生存状态的、关于成长历史的、关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关于男女性别的、关于全球化下的经济与政治(暴力)事件的。但所有这些场合都在这种‘自我形象’的放大夸张下变成了一场场的游戏,‘我’好像不是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而是恰巧出现在这里。在‘自我形象’里,眼睛总是紧闭的,外界发生的事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6]”岳敏君将自己关于生活与艺术的思考有机结合,借由傻笑的表情表达其现实的处世哲学,既然无可奈何,不如一笑而过。

三、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策与意识形态的开放给予了艺术领域更多的可能性,西方艺术语言与中国语境的结合令中国油画达到空前的繁荣。张晓刚与岳敏君的艺术作品都是以表情来“表情”,但他们所创作的表情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对自身经历的艺术凝练,他们的作品传达的是那个时代特殊的集体记忆,是带有深刻情感意义的。正如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的一般:“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种情感绝不是生理上的情感,而是艺术家所感受到的主观经验和社会情感,是艺术家对经历过的社会生活的感悟和认知,这种情感是广义上的情感。[7]”两位艺术家出生年代相同,经历的社会政治变迁也相同,但两人却用“一忧一喜”两种截然相反的表情,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演绎了各自精彩的艺术人生。这也印证了,哪怕限定在表现同一时代背景题材基础上,同样都运用“表情”的表现形式,艺术家根据个人主观情感出发能够发展出不同的个人艺术语言。

在当今这个时代,观者对艺术作品的期待不在只拘泥于作品的视觉表象,而是更加注重作品本身所传递出的讯息能否与之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交互。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应像张晓刚和岳敏君两位前辈学习,结合自身所处的背景与现实,以当今的精神文化体系为基础,赋予作品一定情感意蕴,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创作出内在精神与外在感官语言同在的新时代艺术作品,探索和沉淀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猜你喜欢

油画艺术家情感
万类霜天(油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岁月长又长》(油画)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