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2021-11-26汤家辉

魅力中国 2021年17期
关键词:意境散文古诗词

汤家辉

(武汉枫叶国际学校,湖北 武汉 430000)

引言

高中依然处于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目标与学生个性特点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阅读活动。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基于困境寻找突破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对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以便全面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审美困境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应付式的学习,并且轻视了散文在表现手法上的独特性。所以才会导致在大部分学生心中散文是一个简单易懂的文体,并且在写作手法上也相对随意。其实不然,学生没有意识到,散文虽然在写作手法上相对随意,但是通过具体的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可以发现散文所要传达的情感是十分难以掌握的。一些作家往往用一些简单朴素的字眼来传达更加深刻的含义,所以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散文相对简单易懂的假象,导致学生忽略了散文,阅读教学的忽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阻碍。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些审美要素进行有效把握,常常忽略文本的一些细节内容,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1]。

二、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一)弥补阅读的变量缺失,构建审美标准

在高中生学习语文散文知识时,很容易出现对散文审美认知与感受的变量缺失。这确实会造成学生对于审美标准的不明确,从而导致与审美标准产生对立。在此,教师可对学生通过“变量”的方式进行“无变量”与“无标准”的教学,以此体现在审美状态下的“标准”是什么。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二十世纪末期的教学审美观念做出思考与分析。在那一时段,基于社会的认知与发展状况,其审美的标准建立在了“仁义、和政、谐融”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的审美观念[2]。但是,在当今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下,这一文章的审美角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变化就是散文学习中的因变量,而学生个体就是散文审美学习当中的自变量。

(二)以学会思考为主方向展开阅读教学

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正确阅读方法的引导下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荷塘月色》这一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会发现课文全篇以景色描述为主,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直接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和叙述的话,很难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也无法感受到文本想要传达的深意和情感[3]。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在遇到阅读问题的时候尝试着自己解决,在多次思考后仍然不理解的问题就可以在读完以后在课堂上提出来,让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进行探讨。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在对这篇课文进行阅读的时候,目的更加明确。围绕教材的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品位。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解决,如果存在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也说明学生在通读课文后确实在思考,并且已经能够真正深入到文本并产生质疑与疑问。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通过阅读活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4]。

(三)改善阅读的内在封闭,构建审美秩序

绝大部分学生在进行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种“内在封闭”的现象。该现象属于当今教育行业重点关注的一种“集体性非病症性的行为和心理缺失表现”。这一问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正确在一和二之间进行取舍,也无法正确地构建起一个学习审美的态度与教学审美的秩序。为解决这一状况,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大于审美”的观念,进而采用“互不凌驾,相互依附,审美带动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在分析《赤壁赋》的时候,教师便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审美秩序,让学生在该秩序环境中先体会作者苏轼的大气与豪迈,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并且要从“赏心悦目”的角度做出考量。经学生的探究与发现会得出《赤壁赋》的悦情之处,且会深入地了解到《赤壁赋》的核心思想与内涵,能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身与物化”的审美体验与感知,以此让学生游走在“一水一月一世界”当中[5]。

(四)借助诗词意境,提高阅读品味

散文与古诗词虽然从文字架构与创作形式上存在较大区别,但是,二者在表述真情实感时,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基于此,在散文阅读课堂,教师可以将以往学过的古诗词与散文阅读过程融合到一起,使学生在感受和体验古诗词的意境美、底蕴美、形象美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体会散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境,进而为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做好铺垫。以郁达夫创作的散文《故都的秋》为例,该散文利用精而细腻的语言,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故都秋天的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6]。读过之后,能够瞬间将学生带入“清”“静”“悲凉”的写实意境当中。为了深刻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深切感受故都秋天的悲凉之意,教师可以选择与秋的意境或者秋的景色相关联的古诗词,让学生将散文意境与古诗词意境融合为一体,进而促进阅读情感的升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山居秋暝》,反映了王维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诗中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这首诗的意境恰恰与《故都的秋》当中的“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相同。如果学生在阅读散文过程中,将古诗词当中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的场景融入《故都的秋》的意境当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郁达夫创作这篇散文时的对世事的一种悲凉心境,进而对理清全文的主旨脉络,提炼这篇散文的核心思想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7]。由此可见,散文与古诗词的完美融合,对提高散文阅读水平必将大有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牢牢地把握高中这个阅读学习的关键时期,筑牢学生的阅读基础,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文章阅读的能力,尤其是当学生在对一些散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更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有不断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意境散文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爱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