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纪实类视频采访技巧运用研究

2021-11-26胡乐兵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采访者被采访者纪实

胡乐兵

(青岛日报社(集团),山东 青岛 266000)

新媒体视频生产仍处在阅读的风口中。经过UGC 全民拍剪的热潮和PGC 专业生产的跟进后,视频生产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一个重要的走向是,对现场真实的强调和对新闻专业化的提升。立足现实生活本身,在全新的视野里洞察社会变化、挖掘深层原因、体现人文关怀的主流内容成为新的焦点。人物纪实视频承载人文和民族意识,肩负自身社会文化责任,通过对热点问题、重大政策或普通百姓的深入梳理、记录和叙事,体现和弘扬主流价值观。

一、人物纪实类视频突出的是真实客观叙事

(一)采访内容的真实性

新媒体视频的勃兴爆发,显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暴露出面对需求市场应对方式的无序。真实、客观的传播底线被大量的造假摆拍踏在脚下,传播的感染力、渗透力淹没被各类观点先行、哗众取宠的噱头里。一些专业的生产者面对洪流没了定力,身不由己放弃新闻理念、理想,迎合扭曲的口味与需求。

一些纪实类视频,因为只靠解说词和画面作为描述事件过程、特征和人物所思所想的创作方式容易造成观众的抽离感。因为观众知道解说词内容掺杂着创作者的主观性,因此很难信任内容的真实性。相比之下,采访对象表达的内容比解说词更真实、更生动、更具说服力。在纪录片《脱贫之路》中奶牛养殖合作社副总经理唐立和称奶牛的成本是一天 100 块钱,而他公司的技术人员却说是 70-80 块钱;又如奶牛场兽医李强强称只有其母亲是建档立卡户,但随后却说自己的孩子享受着建档立卡的优惠政策,这样由个体说出的话我们难以辨别内容的真伪,只能采取相互印证,或其自己自相矛盾的话语方式去体现,而笔者能做的就是真实的记录。

(二)人物在纪实中更立体

纪实类视频,是对事实的记录,更是对生活的还原。新闻因人而精彩,在人物纪实类视频中,人是主角。要让内容符合生活本原,那就要将主角置于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境,从中获取脉络,更获得情节。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采访对象在表达时会在不经意间暴露自己的语言和动作习惯,这些习惯能够反映人的性格以及语言和行为上的个人特质。人物纪实类视频,的感染力,来自事件、观点,更来自人物形象的真实和立体。而这类视频越来越成为立体化展示人物(人群)与事实、人物与社会的首选题材。

(三)发挥叙事作用

采访是一种内聚焦型,比评论更现实,也就是胡亚民所说的“上帝的视角”。内部焦点是从被采访者的角度展示被采访者的所见所闻,这可以充分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整个采访逻辑的建构采用多焦点型,同一事件被多次描述,使不同角色可以从各自的角度观察同一事件,从而产生互补或冲突的叙事。纪录片只能记录当前事件或人物,但不限于现在。大部分内容存在于过去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访谈,可以更真实地展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面貌,从而使纪录片的叙事更加完整、流畅。与其他表达方式相比,访谈是最真实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访谈在纪录片拍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纪录片制作人能运用适当的采访技巧,就可以为影片锦上添花,使影片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人物纪实类视频采访人物的选择

(一)采访人物具有时代性

在纪录片的特征中,现实是第一位的。纪录片必须以真实和持续的事实为前提,尤其是关于社会现实的纪录片。社会现实纪录片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它们具有反映社会和记录历史的双重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创作相比,社会现实纪录片很难通过回放、“运动”、口头叙述、数字虚拟技术等方式进行创作。因此,他们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为了使这部纪录片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真实地记录现实,它刻意淡化和避免故事和评论的耸人听闻性质,通过访谈贯穿纪录片,用语言的动态、冲突和情感丰富纪录片。国家政策不再由少数当局解释,普通村民也参与其中,用语言记录历史。

(二)采访人物具有产生戏剧性、悬念性对话的能力

在纪录片的策划和制作过程中,悬念的构建必须以叙事节日和叙事风格为基础,建立悬念结构,运用电视悬疑语言形成悬疑点或刺激点,突出戏剧效果。在悬疑结构的具体表现手法上,可以根据纪录片叙事节奏和风格的差异,利用冲突或矛盾来建构表演,从而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和探究心理。在纪录片的叙事过程中,当叙事主体提前向观众暗示故事的全部、部分或部分符号和符号时,或者当观众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但对整个过程知之甚少时,要强化人物冲突,增强故事的戏剧性,让观众对纪录片中涉及的对象的命运和经历感到悲伤、快乐、紧张和焦虑。

三、人物纪实类视频采访技巧运用

(一)采访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采访者需要具备信息收集、观察、移情和回应的能力。采访者应调动所有渠道收集和筛选信息,找出关键信息,这不仅可以让采访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了解采访对象,还可以为采访问题提供更好的出口。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对方在现场的信息,包括环境信息、表情信息、语言信息等。沿着这些信息,访谈可能会进行得更深入。受访者是人,人是感性的。作为采访者,他们应该具有高度的移情能力,对彼此的快乐感到高兴,并在适当的时候为对方的悲伤感到悲伤。无论你是否支持,你都需要理解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和感受,并在正确和必要的时候做出情绪反应,让对方感受到他的关注。回应的能力是指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回应和处理采访中的各种问题。

(二)前期策划要细致

虽然纪实题材事件发展变化无常,拍摄时间是短暂的,难以控制,但在拍摄之前,创作者仍需要对采访对象的选择、采访提纲的设计、采访突发事件的处置等进行详细的策划,更多的前期策划已经到位,后期拍摄将节省时间和精力。

选择受访者。首先,面对多个受访者时,应该有一个选择过程。例如,要从多个角度展示一个事件或人物,可以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甚至不同年龄的代表作为访谈对象。第二,采访对象与拍摄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关系越熟悉越密切,对采访越有利或不利。例如,在采访一个人时,他们通常必须采访他们的亲戚和朋友,因为这些被采访者与主角关系最密切,最熟悉和理解主角。但正因为如此,就越有可能不现实地评价主角。由于情感上的联系,亲戚和朋友倾向于谈论他好的一面。因此,我们也应该考虑主人公的邻居、同事、上级、合作伙伴等作为采访的参考对象,以达到客观性。第三,我们应该选择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人,但如果采访对象很重要但不善于表达,我们应该采取其他方式。例如,你可以进入他们的生活环境,与被采访者聊天放松。或者让他们的家人代替来访者进行采访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采访提纲设计。访谈问题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早期事件或人物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采访大纲应遵循以下几个要求:首先是关注主题。二是先设计开问题,再设计闭问题,然后交替安排开问题和闭问题。开放式问题有助于受访者放松和开放谈话,而封闭式问题通常更直接,有些问题可能更尖锐,因此给受访者足够的缓冲时间。第三,采访大纲的设计要有重点和重点。采访提纲的设计不应该胡子眉毛一把抓,特别是在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影师无法预测采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机会,首先提出最重要的问题。

(三)人物采访中的沟通从情感入手

人物纪实类视频的核心是人。人文关怀是视频生命力的底色。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存状态符合人性的肯定。著名电视人陈萌说:“放弃所谓的责任感,放弃所谓的文化深度思考,关心亲朋好友等话题,你一定能看到最真诚的责任和最深刻的批评。”如今,世俗化和市场化迫使纪录片的生产和消费变成了快餐。一些纪录片创作者高人一等或文雅,然后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忽视,缺乏理解和共鸣。

好的采访结果必须注意与被采访者的沟通。在采访的早期阶段,采访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调动他的五官,全身心投入准备工作。比如,为了缩短距离,准备一些小礼物,或者问候家人,像朋友一样经常与被采访者联系沟通,从平等的角度与被采访者沟通,让采访双方都接近采访话题的识别点,让被采访者愿意回答问题和交谈,从而缩短距离,与被采访者产生共鸣,这不仅提高了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兴趣,而且在与被采访者的交流中达到通感效果。因此,采访一定会顺利进行。

(四)人物采访中的问听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澄清采访的目的。采访的目的是获取真实的信息,包括被采访者的语言和情感。面对不同的受访者,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换句话说,采访者被要求“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们应该有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也要求采访者在采访初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便在采访现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有些采访者必须一步一步地提问,不要太坦率地透露采访的目的。为了解决最尖锐的问题,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慢慢切入。由于采访事件或话题的敏感性,一些受访者会直接拒绝采访或含糊其辞。此时,他们应该在激烈的对抗中创造采访机会。例如,直接指出采访目的,突出采访内容,解释采访效果。有些人会权衡利弊,重新考虑是否接受采访。倾听和提问是一个整体,是同时进行的。听力的效果直接影响提问的质量,这就要求采访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始终把握采访的目的,避免被采访者的自言自语偏离对话的主题。仅仅全面地倾听是不够的,我们要及时掌握细节,适当放大。精彩的细节往往是最吸引人的,这有助于将电影推向高潮。在听的过程中,采访者必须有一种“场感”,即用真诚的倾听营造一种心理交流的氛围。

(五)提高现场采访应变能力

事实上,现实题材纪录片中有很多无法控制的人物采访,这些采访不会完全按照前期设计的采访提纲进行,随时可能发生各种突发事件。例如,被采访者认为采访实际上对他没有帮助,不愿意接受采访;或受职业或环境限制,不敢接受采访;或者当被采访者在生活中遇到其他事情时,他很忙或者没有时间接受采访。

(六)后期剪辑合理

采访内容的后期剪辑是一项技术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工作。后期是对素材的第二次加工,在后期制作中人文关怀也必不可少。有人认为,纪录片要少用旁白和音乐,多用同期声和长镜头,其实纪录片的真实性并非建立在 100%的同期声上,一定比例的旁白和音乐并不会使纪录片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内容决定形式,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人文关怀。纪录片创作者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要合理取舍采访内容,把原生态的生活化、感性化的东西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才能引发观众共鸣。

结论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迅速,受到人们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电视纪录片叙事表达的优势和特点主要取决于人物采访技巧的运用。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与人物纪实类题材产生共鸣,关键是要理解采访的本质和功能,赋予采访对象情感和性格。这种赋予应该建立在适当的角色选择和有效的信息交互的基础上。要问、看、听、写、想,既要说、要观察,又要分析、要思考,使采访逐步深化,又要真心实意地感受被采访者,让被采访者吐露心声,吐露真情,使被刻画的人物血肉丰满,真实而感人。

猜你喜欢

采访者被采访者纪实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2015年省政协工作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
新闻纪实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