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

2021-11-26李玉平张智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文化

李玉平 张智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130)

当代大学生是最时髦,也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精通于互联网,信息接收频繁且快速;他们学习先进知识,理论体系较为丰富。他们羽翼日益丰满,开始寻求更为广阔的天空。但是同时,长时间的象牙塔学习,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心智较为单纯,是非观薄弱,意志不坚定,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类思潮的不断涌入,很容易对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坚定大学生的心智,提升他们的思政觉悟,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一)让家国情怀根植于心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渗透地域文化,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地域的人文特性,学习其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其家乡情怀,进行有效升华,加强对祖国的热爱,让家国情怀根植于心。对中国民族产生由衷的骄傲与自豪感,提升社会责任感,力求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为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降低人才流失率,让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投身于家乡与社会之中,促进地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缩小我国的地域差距。在政府的扶持下,河北省快速发展,经济水平逐年上升,正是人才短缺之季。在思政教育中渗透地域文化,可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让他们不断发愤图强,在毕业以后,投身地域建设,满足市场需求。

(二)让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在高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重要组成内容。但是因为其理论性较强,导致学生无法做到有效理解与运用[2]。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们进行深入解读,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可以融入地域文化。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为学生们提供更为真切的教学情境,让理论知识转化成有趣的生活内容。如此一来,学生们能够有效消化思想政治内容,提升兴趣,高效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河北省为例,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讲述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事迹、优秀人物等等,发挥其榜样作用,号召学生们共同学习,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三)让地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与人文特色。我国城市众多,地域文化尤其丰富。地域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红色文化、艺术文化、历史人物等等[3]。河北省是我国历史底蕴十分雄厚的地区,传承着包容、开放、开明的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之中,渗透地域文化,可以让大学生更为清晰的看待地域文化,走进地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创新与有效传承。同时,在学习地域文化的过程之中,进一步感知我国地域文化的魅力,地域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促进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高校是我国高等学府,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大学生的身上,流淌着不同地域的血液,传承着不同地域的特点,散发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地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塑造着一个大学生的品格、文化、气质、修养,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影响[4]。对大学生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可以让天南海北的大学生,学习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实现各个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合。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扩充大学生的知识库,培养大学生包容、理性、开放的文化价值观。让不同地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促进文化传播,实现共同进步。

二、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对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对于高校而言,要渗透地域文化,那么首先就需要加强对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从高校管理者到教育者,都要注重地域文化,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的无声渗透。高校的党委,可以与思政教师合作,完善教学内容,科学规划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升教师们的执教能力。让教师们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之中,能够有效地传播地域文化,让大学生更为全面地学习地域文化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当地的文化特色,提炼文化品质,挖掘文化资源,弘扬文化内涵。在地域文化之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学生们通过学习历史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学习先辈们自强不息的拼搏力,加强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戏剧文化、艺术文化等,丰富文化素养,提升艺术审美,实现全面提升。在开展地域文化教学时,教育工作者需要带领学生们联系现实,关注日常生活,理解地域文化。将教育落实到实际,落实到细节之中,发挥地域文化的正确作用,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让他们日后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地方建设。

(二)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之中渗透地域文化,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切入,运用多种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地域文化,开展专题教学活动。将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们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正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良好教育,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消化,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到知行合一。作为教师,要深入学习地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专业水准。以便于更加自如地在思政教育过程之中,全面渗透地域文化。此外,地域文化也需走入高校校园之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的走廊、宣传栏、标志建筑等区域,渗透地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无声无息之中,滋润大学生的身心,让大学生与地域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还可以在校园之中开展与地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说以河北省高校为例,可为学生们宣扬河北省的运河文化,开展运河文化大讲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实现有效传承与弘扬。

(三)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教育阵地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与互联网联系紧密,接触频繁。高校要有效把握互联网的优势,借助互联网阵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思政教育工作也需不断改革与创新,实现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化教育方式,开展线上教育渠道。比如说,高校可以围绕地域文化,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以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电台、网站、电子期刊等主要渠道,打造新媒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传播。高校团委可以开通官方账号,比如说微博、微信等。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地域文化、思政教育的传播,与学生们保持良好互动,加强传播力度。还可以面向全校,公开征集优秀的文化作品,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渗透地域文化,传播思政教育。同时,以地域文化为主,设计相应的校园网站。在网站之中,传播地域文化,对红色文化、戏剧文化、历史文化进行分类。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点击浏览,学习地域文化的内涵,感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自信。

(四)注重社会实践

知行合一,是教育目的之一。当代大学生学习地域文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保证知识的有效运用。高校可结合实情,设置专门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说打造“育人讲堂”,以此为载体,为大学生传播思政教育,渗透德育思想。吸引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升“育人讲堂”的质量,吸引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听讲堂的过程之中,了解地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同时,开展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文化为例,以党的一百周年、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主题活动,以思政政治为引导,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精准扶贫、义务支教、生态环保、文艺下乡、探寻红色文化等方式,让学生们开展实践调研活动,落实思政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他们立足于现实,更为深刻地理解受教育的内容,从而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产生浓烈的眷恋之情,提升家国情怀,实现全面成长。

结束语:

在高校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渗透地域文化十分重要。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站在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协调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渗透地域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