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路径研究

2021-11-26熊维娟刘钰琴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高校学生辅导员

熊维娟 刘钰琴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00)

创新教育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育的重新定位,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是潜在能力的迸发,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贯彻创新精神,进行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前我国德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教育是在吸收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学术创新,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虽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后天养成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知识、创新的方法、技巧、策略的传授,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和训练。个体的创造性一向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创新教育亦应从提高个体的智力、培养.以及增加个体知识入手。创新教育不仅包括技术和知识的创新教育,也应包括道德和道德文化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创新素质又是个体德育发展的最高体现。培养创新素质理当成为现代德育最重要、最明确的目标追求,逐渐增强人们道德主体的意识。

二、创新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从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到来了。由于高等教育受教育群体规模的不断增加,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工队伍,主要是由学生处牵头,团委和招生就业处参与的,以及各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队伍,而高校辅导员是最贴近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教育者、引导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辅导员只有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打开时代局面、丰富时代内容,让学生管理工作满足不同时代学生的教育需求,才能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一)丰富了内容

新形势下,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而辅导员作为班级事务管理者、生活“勤务兵”、学业“引导者”、情感“守护神”和理论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者,必定随时代发展、服务对象变化而对工作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可以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联系了师生的思想实际又联系了师生的业务实际,既能提高师生的政治素养又能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把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业务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脱离业务工作的倾向,同时也优化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功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的服务工作,成为教学工作强有力的后盾,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

(二)打开了局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劳永逸,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时适应对象及其环境变化的基本途径,它不仅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有活力及活力大小,而且也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高低和效益的好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生命所系。通过创新教育可以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的创新素质,使其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信心,提高创新勇气,掌握创新方法,从而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非常有利于开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三、开展创新教育的路径

(一)管理者方面,从教师监督管理到学生自我管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 的比例配备。但是研究表明,因为高校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平均的客观现实,更多的高校一名辅导员的工作量远大于200 名。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为了让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学生管理的团队,开始朋辈教育,开始自我管理,这也是当前创新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层面,凝心聚力。比如建立大学生自律委员会。通过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让不同时代特色的大学生通过优秀的朋辈带动和影响,速度适应大学生生活、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调整学习节奏,自发向优秀开启。

学院层面,特色鲜明。比如选拔新生年级的代班。结合到专业特色,选拔站着能说、坐着能写的大三年级的优秀学生,他们比辅导员更了解新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不安与憧憬。代班协助辅导员完成新生的适应工作,既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是给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在校见习的机会,还可以让新生通过优秀的朋辈更快适应自己的大学生生活,找到努力方向,找准自己定位。

班级层面,百花齐放。比如建立课代表制。这是在高中阶段独有,大学被遗弃的班委岗位。大学的课表让很多新生不太适应,专业课课代表的出现,让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班级联系人,让每门专业课程有对应的负责人,同时还能减轻学习委员和班长的工作量。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建立以高校学生处负责,辅导员、班主任为基础,学生干部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并且以学生干部为具体管理措施的监督与引导,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管理方式方面,从命令式到合作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工作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研究表明,教育观念会影响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知觉、判断,从而影响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教育观念作为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需在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逐步形成和树立。辅导员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最开始的命令式,绝对地服从,让学生与辅导员老师有一定的距离。而新课标的实施,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管理工作也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从命令的独断式,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式。

学校层面,比如社团发展方面。学生社团是在校团委指导下由学生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挂靠在相应部门或者二级学院。社团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实现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有效新载体。社团的发展从执行老师的命令到学生社团负责人整合社团资源,综合考量而定。

学院层面,比如学生资助方面。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做出全面部署,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纳入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并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各种临时困难补助接踵而来。在评定过程中,不再是辅导员一言堂的命令式,而是更多地了解学生情况的评议小组参与,让各类评比工作师生共同参与,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高校学生管理者队伍的扩充,让管理方式也随之而变,从单一的服从命令式,转变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师生参与式,让学生管理工作的“以生为本”的工作意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三)管理队伍方面,从学工队伍到教学结合。

高校的学生工作按照大学生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形成党委领导、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既要充分发挥和完善学生工作制度的“硬”性机制,又要充分做到以人为本的“软”性渗透,实现“教学结合”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

辅导员队伍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对于日常管理及实务性的工作,是大学生的引导者、陪伴着,是第二、第三课堂的老师;而对学生专业知识教授的第一课堂是专任教师,而不是辅导员,

专任教师进班级活动。每学期每位专任教师联系一个班级,并进班参与学生的第二、第三课堂的活动,并完成相应的活动记录。改变专任教师与学生交流较少的现象,同时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活动,专任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情况。

教学口与学工口的联动。增加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联系,专任教师可以将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课堂异常表现、学生出勤情况迅速地反馈到辅导员手中,有利于辅导员进行班级动态管理,能有效帮助辅导员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并能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了解到对第一课堂及对教师的评价,及时与专任教师交流,更好地促进专任教师对课程的把握以及对班级的交流。两支队伍有着明确而清晰的分工和截然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两支队伍之间却又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身份,学生管理团队。

学工队伍的老师在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积极引导,让学生更多地加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信,从而更好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打开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从而能更好地参加第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管理工作因为专业老师的加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专业老师学习,让专业在第二、第三课堂中更好地运用,进而扩充了学生的管理队伍,让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小结

学生管理工作不是一件事情,亦不是一项课程,它是复杂的、变化的,是需要创新的。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是最贴近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形势下,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时创新,将创新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实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高校学生辅导员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十三五”回顾系列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