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器乐教学融入音乐素养教育

2021-11-26张译方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器乐乐器课程标准

张译方

(广东省韶关市广东北江中学,广东 韶关 512026)

一、器乐教学的桥梁作用

(一)器乐教学是培育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途径

器乐教学,作为演奏列为“课程标准2017”模块3:演奏是以乐器为媒介表现音乐、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是培育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途径。演奏模块的教学包括器乐相关知识以及合奏、重奏、独奏等多种内客和形式。学生通过鉴赏和演奏优秀器乐作品,激发演奏兴趣,学习演奏方法,积累演奏经验,增强合作意识,体验器乐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

“器乐”是从音乐的表现形式而言的,是相对于“声乐”来说的,是指用器物演奏表现音乐的形式。乐器则是演奏音乐的器物,因此从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来说,器乐教学和乐器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体现在两者都是通过乐器来进行音乐学习活动的。但又有区别,这个区别则是从其教学内容和目标而言的。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因此,器乐教学不仅是学一件乐器的演奏,它还是音乐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乐器这种方式学习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培育音乐素养,更好地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进而达到激发兴趣、丰富情感、涵养美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

音乐实践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器乐相对于其他模块有更强的实践性,尤其是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在器乐教学中,让学生发挥个人音乐特长,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及演出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他人良好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在器乐兴趣小组活动,或表演及演出活动,无论是合奏还是独奏都要求与同伴合作,这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在团队中的相互依赖、共同合作的能力。可见,器乐教学对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突出作用。

(二)器乐教学是音乐素养培养中重要的一环

对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大脑,是人的智囊,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脑偏理性,右脑更感性。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理解数学和语言的脑细胞集中在左半球;发挥情感、欣赏艺术的脑细胞集中在右半球。左右脑平衡的人称为全脑人。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同时,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器乐教学的“四性”

由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教学分会主办,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杭州市滨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承办,上海音乐出版社、大连音乐教育科技产业园、《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协办的“2019年浙江省第三届课堂器乐教学研讨活动”,于2019年12 月10-12 日在杭州钱塘实验小学举行。来自浙江省各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代表、教研员、杭师大、浙江音乐学院部分教师共300 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大家从各具教学风格、特色的课例的研讨中,达成了对器乐教学的一些共同认识:一是强调音乐性,二是凸显创造性,三是体现综合性,四是注重合作性。这个对器乐教学作了恰到好处的概述,我将之称为器乐教学的“四性”。下面我结合落实“课程标准2017”作些阐述。

(一)音乐性

在器乐教学中突出音乐的审美体验,加强对音乐表现力、实践能力、音乐兴趣的追求,而不是机械、枯燥的技术练习。“课程标准2017”对演奏的内容要求提出:“感受器乐作品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了解和认识不同类型乐队及常见乐器等知识,积极参与演奏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并逐步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较完整地演奏与自身技术水平相当的曲目,并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内容与情感,具备识谱能力,较热练地视谱演奏,课程标准2017”对演奏的教学提示指出:在演奏中要结合对优秀器乐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演奏乐曲的兴趣与欲望,演奏曲目的选择应与高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演奏能力相适应,学习演奏应注重以听觉为先,在聆听体验音乐的基础上,熟悉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演奏乐曲的兴趣与欲望,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应尽可能融于演奏实践中,力求做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统一。

(二)创造性

通过器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思维和编创能力,借助乐器降低学生创作和表现的操作技术难度,弥补我们传统音乐创作中,学生苦于不能自己表达,苦于缺少创作的方法而导致音乐编创成为形式,沦为枯燥的数字(简谱音符)和节奏的排列组合的不足。“课程标准2017”对演奏的内容要求提出:在独奏中,深入理解作品题材、风格及表现要求,发挥乐器特点,自信、有表现力地演奏乐曲。“课程标准2017”对演奏的教学提示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尝试探素基于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的非传统乐器,丰富乐器种类及乐队表现形式。

(三)综合性

器乐教学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可采用乐器为演唱伴奏,演奏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等;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可采用各种乐器和各种表现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理解音乐、编创音乐和表现音乐,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打破以往教学中传统器乐教学的单一局面。“课程标准2017”对演奏的内容要求提出:“乐器种类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制宜。乐队的类型、规模及组合方式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以齐奏和小型合奏为主。鼓励学生学习地区和民族特色乐器,组建相应乐队。

(四)合作性

“课程标准2017”对演奏的内容要求提出:在合奏中正确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按乐谱要求准确奏出自已的声部,关注不同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根据指挥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演奏,在演奏中独立承担一个声部的演奏任务,并与其他声部配合默契地合作演奏,能够对所奏乐曲的结构与风格、情感与意境做初步分析,根据自己対作品的感悟,发表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意见,并能对自己、他入或集体的演类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课程标准2017”对演奏的教学提示指出:合奏曲的排练要循序渐进,可通过分声部练习,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合排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排练效率,“课程标准2017”强调了合奏,是基于合奏不仅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合作、沟通交流、尊重、理解他人等社会性发展,这也是通过音乐进行人的教育的内涵之一。

三、器乐教学的“三模式”

(一)“生活—创作—演奏”模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当然也是器乐的源泉。为此,每学期我都挤些时间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从中获得素材,培养情感,以新颖方式去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如,我在准备为学校民乐团学生排练由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源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的《瑶族舞曲》时,先带学生去我市的乳源必背瑶寨去观光采风,并观看了当地歌舞团表演的节目。当学生们看到瑶族演员在竹竿上跳起欢快有趣的舞时,大家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之中,一起欢跳。在夜幕降临之际,同学们还和瑶族同胞一起围着篝火旁随着乐曲歌唱着、欢跳着、旋转着……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情绪高涨,高潮叠起。回校之后,我给民乐团学生《瑶族舞曲》总谱并看录像,同学们一看录像,立刻被那欢乐场面和迷人的音乐所吸引、打动,纷纷拿出属于自己乐器部分的乐谱进行练习,很快就弹拉吹奏出来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意境进行二度创作。学生回忆起在瑶寨参观采风的情景和切身体验,创作灵感一触即发,所演奏的《瑶族舞曲》充分表现了该曲的思想感情且颇具新意境,效果相当好。我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激发学生音乐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学生体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向着音乐创造之路前进!

(二)“欣赏—创作—演奏”模式

从当前高中音乐课程计划来看,还不可能过多地带学生深入生活,所以,我按照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欣赏入手。为学生创设刺激创造性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理解音乐、选配乐器、表现音乐的习惯,以发展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如,上高中音乐欣赏课美国歌曲之王福斯特作词作曲《故乡的亲人》时,我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要学生为老师伴奏。我先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我演唱时的强弱对比、面部表情,思想感情,尔后让他们用竖笛随着我的情绪上下起伏、强弱对比来为老师伴奏。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故乡的亲人》已有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进一步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进行歌词创作。同学们一下子活跃起来,跃跃欲试。有的思念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的思念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有的思念的是乡土人情,有的学生甚至想到已经毕业了的学校与老师。同学们思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迅速升华,凝聚在笔端,写出一首首挚情昂扬的好歌词。如,“坐在那弯弯曲曲的河边,无忧无虑,在那里有我的亲朋好友,我终日在怀念,离开亲人,离开朋友,让我寂寞,离开我那亲爱的故土,使我更加怀念。

(三)“欣赏—联想、想象—再创作—演奏”模式

想象是人类的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心理学上把它具体分为创造想象和再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指在过去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重新改造和组合,创造出新表象的心理活动;再创造想象又称再现想象,是指按照对已有事物的描述和表现,再创造出这个事物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教学具有这两种心理活动,是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学科。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乐器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广阔的天地里翱翔,丰富想象力。

结语

器乐教学进课堂不仅是音乐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使器乐训练有机地渗透于每节音乐课之中,这对学生将来的艺术熏陶、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培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能真正将器乐教学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并不多,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者,这是一个较为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猜你喜欢

器乐乐器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学乐器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乐器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