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
2021-11-26施春霞
施春霞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鹿山街道中心小学,浙江 绍兴 312000)
劳动教育贯彻在小学美术教学的整个过程,且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之间处于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生无论是学习美术专业知识还是对作品进行欣赏,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劳动精神与技能。基于此,美术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引导学生欣赏与劳动精神相关的美术作品,将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当然,也要在美术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拟定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内容。如此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而且也能带动校本课例的研究发展。
一、将美术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同步在一起
具体来讲,美术教学是知识和技能、思维和劳动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能够升华美术学习活动。小学美术教学中与“设计应用”相关的课程也一样。由于该课程的技术性与操作性特点较为明显,学生需要在此阶段对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要定期检验学习效果,这充分表明了“设计应用”相关教育和培养劳动技能之间息息相关。比如在舞台美术设计的学习阶段,学生提前准备剪刀、双面胶、彩色纸等工具,教师准备服装和道具,师生之间共同完成该课程所需道具。以《龟兔赛跑》为例,教师可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并由其他学生对表演、以及服装道具等进行评价与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一些立体制作的要点,为了避免浪费太多的时间,可先做成半成品,在课上将关键部位展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对于立体制作、以及局部美化的基础方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与实践。在经过这种实践之后,有过劳动经验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为明显,使得这种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表现得更加自信。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讲,则能帮助他们培养劳动兴趣,并累积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逐渐热爱劳动与生活。
二、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思维
所谓创新性劳动思维,其作为新概念,是一种思维性脑力劳动。具体来讲,创新劳动也就是创造性劳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脑力劳动,创新技术、知识、以思维等,其不仅能提升劳动效率,而且也会使得学生更加具备想象力与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性劳动思维应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大胆想象。以《中华扇子》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扇子的历史、相关知识、以及扇面图案的特点等方面,促使学生通过欣赏去创造扇面画,在激发学生国画创造力的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出《韩熙载夜宴图》,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从而引出课题《中华扇子》。让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扇子与古代扇子的不同之处,深刻感受中华古扇子的艺术和文化。当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可倡导学生利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临摹,并让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在将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综上,培养学生创新性劳动思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长期的启发想象和知识积累。在美术课堂中,有许多创意练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思维锻炼,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欣赏艺术作品,传承劳动精神
小学美术教材中含有众多传统文化主题,不仅是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代表,而且也充分呈现了艺术家们的劳动精神。具体来讲,这些美术作品都与民族文化和审美趣味结合在一起了。以《装饰纹样》这一内容为例。所谓装饰纹样,主要是将生活中的自然形象,通过夸张、修饰等手法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为欣赏的人来带庄重、稳定的美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装饰要素事物,让学生对这些常见事物进行了解,能够培养学生实现生活并创造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陶瓷、屏风以及苗族服饰等工具,并让学生观察工具上的装饰纹样,并让学生了解到苗族服饰工艺或者陶瓷的复杂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够通过作品欣赏,深刻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针对这个劳动过程来讲,能够充分呈现出民族对艺术的追求与民族精神。如此一来,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明确了解艺术创作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劳动创造美过程,
总结: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不仅能使得美术活动更加有深度,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最大程度彰显出美术课程的实践性性质。学生通过美术课堂去欣赏艺术作品,并深入了解专业知识,能够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将劳动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多欣赏与劳动精神相关的艺术作品,将其与劳动技能结合在一起,教师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研究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思维。